乐读窝

黄埔军校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黄埔军校

第102章

书籍名:《黄埔军校》    作者:陈宇


                                    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后,曾将铜像扳倒。从日军随军记者在当时拍摄的照片中可看到,日军士兵们骑在倾倒的孙中山铜像上,摆出了凌辱的姿势,以庆祝他们占领中国首都的胜利。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政权,为了标榜自己,掩饰汉奸的罪恶行径,拆除了原新街口广场中心的一座喷水塔,在1942年将军校内的孙中山铜像迁移到广场中心。这座铜像也就是在这里迎来了1949年4月南京的解放。“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的1966年夏,有些人在“左”倾思潮影响下,曾企图将铜像毁坏掉,中共南京市委、市政府负责人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中山陵园管理处、市公安局等有关单位的协助下,秘密将孙中山铜像运往中山陵等地保藏。前后三易其地,终于完整无损地将这座铜像保存了下来。1980年,梅屋庄吉的后人专程来南京瞻仰中山陵和中山铜像。当他们架梯登高看到铜像底座上“篠原金作工场谨造”的铸印字后,非常敬佩中国人民对这尊铜像的妥善保管。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的前一个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和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这尊铜像安放在中山陵牌坊前原铜鼎处,至此,这尊铜像又与民众见面。1985年,时值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60周年,为恢复中山陵原貌和纪念活动的需要,大铜鼎又放回原处,孙中山铜像仍安放在陵园内纪念馆。

            第十六章  寻踪黄埔岛(8)

            黄埔岛上的孙中山铜像和纪念碑(2002年11月摄影)

            南京的孙中山铜像历经波折,备遭磨难。而广州黄埔军校旧址上的孙中山铜像则从安放时起,始终稳立在黄埔岛上,从未移动过。

            黄埔军校是在孙中山亲手创建下成长发展起来的,孙中山亲任军校总理,对军校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几年时间,就实现了先建校后建军的夙愿,培养出了一大批将帅之才。黄埔军校师生对孙中山先生是有着深厚感情的,当他们得知有一尊孙中山铜像将要安放在广州黄埔军校校园内时,便积极捐助集资,先建基座。孙中山铜像的安放位置选在了军校西侧名为八卦山的高地上,纪念碑于1928年10月11日奠基,由军校主要负责人、代校务何遂主持筹建。这一期间,由于经费不足,工程一度停顿。纪念碑的建造分为3期工程,第一期平整山头,建筑塔碑;第二期调装铜像,举行揭幕典礼;第三期把铜像下的大平台铺上石板和铺砌上山的水泥台阶,并以铜像为中心,进行全面装饰。1930年5月,梅屋庄吉和他的两个侄子护送铜像于28日抵达广州。9月26日,整个纪念碑落成,广州黄埔军校师生隆重举行孙中山铜像揭幕暨第7期学生毕业典礼大会。

            纪念碑工程设计者将黄埔岛上的这座建筑别具匠心地设计成了一个“文”字,孙中山名“孙文”,以代表纪念“孙文”之意。“文”字的一撇一捺相互交叉,是通往纪念碑基座下的两条石阶小道,外有栏杆相护。上面一横是纪念碑基座平台前的一条贯通的栏杆。这一“撇”一“捺”,从下拾级而上,直通“横”的两端,然后进入一块平地,纪念碑在平地正中拔地而起,这正是“文”字上的那一点。从山下往上望去,登山台阶与平台相连,与铜像结合,恰好构成一个“文”字。

            纪念碑面对珠江,碑文正面书“孙总理纪念碑”6个金色隶书大字,是当时的代理大元帅胡汉民的手笔。碑的左面刻着“和平、奋斗、救中国”7个大字,是何遂的手笔,这是孙中山临终前不停念叨的话。碑的右面刻着总理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1929年此训词正式颁布为中国国民党党歌,1943年又颁布为中华民国国歌。碑的后面刻着总理像赞:“先生之道,天下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国,允执厥中。况在吾校,化被春风。江流不废,终古朝宗。”这是国民党要人张静江的手笔。纪念碑平台正面上刻“亲爱精诚”4字校训,则是仿校长蒋介石的笔迹而作。纪念碑基座周围还刻着孙中山及当时一些国民党军政要人对军校师生的训词等。

            黄埔军校的这座纪念碑基座工程之浩大,是其他几座孙中山铜像的基座无法比肩的。纪念碑削山而建,仅碑座就高达40米,加之碑座是建在小高地上的落差,占据制高点,更显得纪念碑十分雄伟壮观。纪念碑正对着滔滔珠江水,那里有孙中山革命斗争的遗迹,寄托着军校师生对孙中山先生的深切怀念。但是,由于设计这个纪念碑基座时,孙中山铜像还未运到,纪念碑基座的设计者不知是疏忽,还是由于被军校广大师生对孙中山的爱戴精神所感染,在他们的心目中,孙中山先生的铜像是非常高大的。黄埔军校竖立的孙中山铜像是由牧田祥哉亲自监工铸造的,军校建造铜像基座时,铜像还没有运到,当孙中山铜像运到后,基座已经建成。这时才发现铜像与基座的比例很不相适,但也只好如此将就着把铜像放了上去,40米高的座顶上的2.6米高的孙中山铜像却显得矮小了。到过黄埔岛的人们,只要留心都会发现这一比例失调的现象,这不能不说是这座纪念碑的美中不足之处。但这也恰好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军校师生对孙中山的真挚感情。真可谓,原是弄巧成拙,反而又拙中见巧,拙中见其精神。

            黄埔岛上的孙中山铜像周围是一片开阔的绿化地,此地原是中山公园。公园内原来还有10余座题名碑,将黄埔军校开办以后的官佐员生姓名刻于石上,以示勉励,但碑石早已不存。现旧址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结合景点,整治和美化周边环境,在铜像下布置了具有岭南特色的、低矮的园林绿地,以保持视线的开阔通畅。

            第十六章  寻踪黄埔岛(9)

            梅屋庄吉出资铸造的这4尊孙中山铜像现虽已铸立70余年,但在有关部门的管理和保护下,仍是栩栩如生。沧海桑田,星移斗转,孙中山铜像依然挺拔在高山之巅,巍然屹立,俯视着中华大地。他身披大衣,若有所思的昂然神态,让人肃然起敬。如今,大批的游客来到铜像下参观、瞻仰、留影,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伟业,评点脚下山川胜迹,论说刚翻过去不远的那页历史。

            景色宜人的中正、仲恺、济深公园

            随着军校不断壮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军校还在黄埔岛上依山傍水、风光旖旎之处开辟公园,供军校师生在假日和闲暇时间休息和游玩。黄埔岛面积虽小,却修建有4个公园。军校在建设中山公园(孙总理纪念碑山脚至珠江边)过程中,还同时建设有仲恺公园(东征烈士纪念坊内)、中正公园(又称黄埔公园,在现黄埔造船厂办公楼至牛膀山)、济深公园(北伐纪念碑南,现成为黄埔造船厂宿舍区)。如今,这些公园多数湮没在其他建筑物之中,只有慢慢去搜寻才能找到一些遗留的痕迹。

            中正公园,是为了纪念当时的军校校长蒋介石而建,蒋介石后改名中正。该公园由黄埔公园改建而成,位于柯拜船坞西侧小山周围。原来的黄埔公园建于清光绪年间,大门上方挂有两广总督岑春煊写的“黄埔公园”牌匾。此地是岛上重要历史遗迹之一,山上远眺古亭,珠江帆影,鱼雷局、柯拜船坞尽入眼底。黄埔公园内小楼曾是孙中山多次来到岛上进行革命活动的落脚点之一,特别是在南下护法时期,多次重要活动即在这里举行。1917年9月1日,国会非常议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当日下午,孙中山在黄埔公园举行大元帅授印礼,发表就职答词和就职宣言。孙中山在迁移到市区河南大元帅府之前,还曾把黄埔公园作为暂时的帅府,并曾经在此地指挥舰队反击叛军。孙中山北上与吴佩孚谈判前,曾在此园内对黄埔军校师生作最后一次演讲。据黄埔老人回忆说,孙

            黄埔岛上的中正公园一角(1986年11月摄影)

            中山讲话时,不用麦克风,偌大的公园,每个角落都能听得清晰透耳。1926年底,黄埔军校在岛上筹建几大公园的同时,将黄埔公园进一步扩大,修整美化,将此园改名为“中正公园”。1947年,国民党海军造船所在公园牛膀山山顶建造一座两层砖木结构洋楼,取名为“中正楼”,是蒋介石南巡时到黄埔军校小住的官邸。经过几十年的变迁,遗址改观很大,中正公园现已经成为黄埔造船厂的一角,昔日的建筑物只留下两个古朴的凉亭,旧貌犹在。该园现仍用“中正公园”旧名。从园内“中正楼”遗留下的花阶砖、地基,仍可依稀辨认出当年的旧址痕迹。中正公园在现代史上有着一定的历史地位,“中正楼”现今是岛上的主要旅游景点之一。

            黄埔岛教思亭(2002年摄影)仲恺公园,是为了纪念军校党代表廖仲恺而兴建的。该公园位于岛中部的平冈,北临珠江,南靠东征阵亡烈士墓园,面积约有1万平方米,由原来的军校平岗疗养院改建而成。由于经费不足,公园建设曾中途停工,直到1928年,公园才勉强建成。其建筑和设施虽然简陋,但四周林木繁茂,林阴小道迂回曲折。1936年蒋介石来广州巡视时,决定扩建东征墓园,仲恺公园被并入东征阵亡烈士墓园。今日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停车场和东征史迹陈列室一带的地方,就是当年仲恺公园的园区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