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黄埔军校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黄埔军校

第123章

书籍名:《黄埔军校》    作者:陈宇


                                    

            7月12日军校准备改组学制,拟第5期学生毕业后,改定学制为3年,成立编制委员会,开始筹备工作。

            7月15日武汉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扩大会议,公开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实行正式限制共产党,大批捕杀共产党人,史称“七·一五”事变。

            7月18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原黄埔入学的第5期第3(炮兵)、第4(工兵)、第5(政治)大队学生共800人,在武昌两湖书院举行毕业典礼,恽代英致开幕词,坚持讨蒋。

            7月21日武汉中央政治学校改为国民革命军第4集团军第2方面军第4军军官教导团。恽代英、李汉俊等被国民政府下令免职,其他共产党员先后被迫转移或转入地下工作。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实际结束。中央独立师被取消。

            7月25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校学生除第5期学生毕业外,其余改为“国民革命军第4集团军第2方面军第4军军官教导团”,分编为第1、第2、第3、第4营,规定全数驻南湖营房。

            7月27日汪精卫在武汉以国民党中央名义发出通令,“严防共党分子”。共产党人与武汉国民党人的合作,完全瓦解。

            8月1日以周恩来等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起义军中有许多官兵是黄埔军校师生。

            8月15日黄埔第5期毕业生共有2418人宣布毕业。其中第1、第2、第6大队学生共1480人,于是日在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大操场举行毕业典礼。会上,何应钦代表蒋介石发毕业证书,宣言反共。至此,黄埔军校国共合作的性质改变,标志着广东时期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基本结束。

            广东时期黄埔军校本校第1至第4期,计培养毕业生4965人。到1929年底,第7期部分学生在广州黄埔军校毕业,黄埔军校在广州时期共招生7期13000余人,毕业生共有6349人(其余在南京毕业)。

            附录3  世界著名军校简介(1)

            附录3:

            世界著名军校简介黄埔军校是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的一所军事院校。这里将才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20世纪上半叶是与原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现俄罗斯武装力量合成军队学院)、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齐名的世界四大军事院校之一。“山外青山楼外楼”,这3所国外著名的军校都各自有着卓越的军事教育经验、光荣的战斗历程和英杰群体,了解它们的历史和现状,有助于对黄埔军校的深刻认识,也将更加珍惜黄埔军校的英烈先驱们用鲜血和忠骨铸就的这一世界名牌荣誉。

            “红旗军事学院”——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

            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这是因为它在80多年的历史中培养出了很多出类拔萃的军事人才,如赫赫有名的朱可夫元帅、科涅夫元帅、崔可夫元帅等都是该院的毕业生。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有些高级将领也毕业于此。1923年8月,中国孙中山广东革命政府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党务和军事,代表团由蒋介石(为负责人)、张太雷(共产党员,俄文翻译)、沈定一(共产党员)、王登云(后为蒋介石的英文秘书)4人组成,对苏联进行了为期近3个月的考察,特别重点考察了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前身工农红军军事学院。曾经培育出一大批国共两党将帅之才的黄埔军校,在建校中借鉴了苏俄军事学院许多有益的经验。

            伏龙芝军事学院,是原苏联最早建立的培养诸兵种合成军队团以上指挥官的高等军事学府,同时也是诸兵种合同战术和集团军战役问题的理论研究中心。该学院创办于1918年12月8日,最早称工农红军总参谋部军事学院(简称“总参学院”),院址在首都莫斯科。学院初建时,苏俄革命成功后立即面临着白俄反动力量的反扑和外国军事力量的干涉。由于当时的红军大部分指战员都是未受过军事训练的革命者,十分缺乏经过严格专业训练的军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最高统帅部决定在莫斯科成立自己的革命军校,培养政治合格、军事过硬的苏维埃军事干部。这样,就成立了这所学院。

            在这一时期,工农红军军事学院的毕业生成为了红军的骨干力量,表现十分出色,对肃清白俄反动势力和战胜外国干涉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著名的学生有恰帕耶夫(夏伯阳)和切韦列夫。

            1921年8月5日,总参学院易名为工农红军军事学院,由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担任院长。这年年底,首批101名经过3年制完整学习的学生毕业,他们大部分被任命为师、旅、团的首长和各类军事学校教员,有的则进入国防部、总参谋部及其所属各部局工作。为了表彰学院为培养红军干部所作出的杰出贡献,1922年年初,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该学院红旗勋章和“红旗军事学院”称号。

            1924年,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陆海军人民委员(相当于国防部长)、俄国内战时期的著名英雄、红军缔造者M.V.伏龙芝元帅,接任工农红军军事学院院长。伏龙芝1885年出生于吉尔吉斯皮什佩克城(今吉尔吉斯斯坦伏龙芝市),1914年加入苏共,是著名的苏联党务和国务活动家、军事家、卓越的军队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伏龙芝是苏联国内战争中最著名的红军统帅之一,他以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工农红军参谋长等要职兼任军事学院院长。这样的任命,说明苏联共产党和政府对培养军事干部的重视,也确认了学院在这一重要事业中的巨大作用。

            伏龙芝来到学院后,进一步明确了学院的培训目标,健全了院系体制,改革了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发展了军事科学研究工作。他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军事技能,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为适应世界军事的发展,伏龙芝首先对学院的组织结构、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作为杰出的军队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伏龙芝非常重视在军事学术重要原理方面统一认识的问题。他不仅专门撰文指出统一军事学说、统一军事学术基本观点的重要性,而且在统一学院的训练方针、统一作业内容及其实施方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为院校教学、部队训练乃至整个武装力量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附录3  世界著名军校简介(2)

            1925年10月31日,伏龙芝因病不幸去世,年仅40岁。在哀悼这位深受全院爱戴的院长的日子里,全院人员请求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伏龙芝的名字为学院命名。同年11月5日,也即庆祝十月革命胜利8周年的前两天,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了纪念这位功勋卓著的红军领导人,批准了军事学院师生的这一请求,发布命令,决定将这所学院改名为工农红军伏龙芝军事学院,通常简称为“伏龙芝军事学院”。

            学院经过多年的调整磨合,后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教学、科研和军队建设相结合的编制体制,并被世界许多国家的军校所借鉴模仿。该学院设院长1人,另设教学、科研和政治工作副院长各1人。20世纪中后期,该院院长一般为大将,副院长多为中将。学院下设训练、政治、研究部及物质技术保障部,以及院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法委员会等机构。负责教学和教学保障的主要教研室,有战役战术教研室、马列主义教研室、苏共党史和党政工作教研室、战争史和军事学术史教研室、外语教研室,以及科研陈列专修室、图书馆等。

            学院师资力量从全军选调。教官知识渊博,经验丰富,许多教官是经过战争考验、多年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将军和其他级别的军官,并具有博士学位。后期的教官队伍基本上实现了老中青三结合,如战役战术教研室,教官教龄在10年以上的占37%,5年以上的占31.5%,5年以下的占31.5%。

            该学院的培养对象,主要是团至军级的、具有广泛知识的合成军队指挥员。学生入学条件极为苛刻,必须毕业于诸兵种合成军队高级指挥学校,担任过2年以上营级指挥官职务,具有分队指挥的实践经验,具有良好的战斗素养和政治素养,年龄在38岁以下,军衔为大尉或少校。招生办法是领导推荐、逐个审查、考试入学、择优录取。统考课目为俄语、数学、物理、文学、战术、技术装备等。

            伏龙芝军事学院在1931年开设了坦克和炮兵课程,1939年建立了防空系。1941年,学院迁往塔什干,开设了干部培训速成班。1943年,伏龙芝军事学院从塔什干迁回莫斯科,并重新开发了基本系,学制仍改为3年。1947年,学院恢复了研究生制度。学院还先后开设过高级速成班、高级主管人员进修班、特训班和研究生班,负责培养高级指挥人员,后来还专门设立了战役系(1936年该系改建为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部军事学院),负责训练集团军、方面军两级指挥与参谋人员。

            该院在1936年以前培养高、中级指挥人员,1936年起培养诸兵种战役战术指挥员和参谋人员。学院最初不分系,不设教研室。以后教学机构不断完善,到70年代末,学院设置的主要教学与领导机构有:基本系、函授系、研究生班、战役战术教研室、火箭兵炮兵教研室、装甲坦克和牵引教研室、通信教研室、后勤教研室、空军教研室、马列主义教研室、训练部、政治部和科研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