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诗经漫话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诗经漫话

第11章

书籍名:《诗经漫话》    作者:程俊英


                                    《小雅·北山》说:或燕燕居息,  有的坐家中安乐享受,或尽瘁事国。  有的忙国事皮包骨头。或息偃在床,  有的吃饱饭高枕无忧,或不已于行。  有的在路上日夜奔走。或不知叫号,  有的从不知民间疾苦,或惨惨劬劳。  有的忧国事朝朝暮暮。或栖迟偃仰,  有的赏风景悠闲自得,或王事鞅掌。  有的为王事忙忙碌碌。或湛乐饮酒,  有的寻欢作乐饮美酒,或惨惨畏咎。  有的整天担心出纸漏。或出入风议,  有的夸夸其谈凭张嘴,或靡事不为。  有的大小享情要动手。六个对比,反复歌唱,表现了作者愤愤不平的情绪。诗的作者是一个“士”,他讽刺的对象是“大

        夫”。《左传》说:“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的地位低于大夫,所以他不得不辛辛苦苦地做事。但是当他看到比他等级高的人却在舒舒服服地享乐而不干活时,他不服气了,唱出了这首抗议式的诗篇。这种抗议正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各阶层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有时也达到很尖锐的程度。如《巷伯》诗人说:取彼谮人,  抓住那个小丑,投畀豺虎!  捆起来丢给虎猿。豺虎不食,  虎狠嫌他太航胜,投界有北!  把他摔到北大荒。有北不受,  北大荒嫌他卑鄙,投畀有昊!  送他上老天的公堂对于那些造遥诽谤的当权者,真可说是到了咬牙切齿的地步了。这些谴责,虽然出于切身利益的受损害,但受压抑的人物,还是比较正直的。七  周族史诗《大雅》里有五篇祭歌,反映周族起源,发展

        以至建国的情况,属于史诗性质。它们的篇名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生民》歌颂的是周族的始祖后稷,他是氏族社会酋长姜嫄的儿子。诗中带有很浓厚的神话色彩,首先记叙后稷出生的灵异。母系社会是一个野合杂交时代,人们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史记》说契母吞燕卵而生契,《孝经·钩命决》、《路史》都说伏羲、帝臀的母亲都是履大人迹而生子,这和后梭出生的传说同是一个起源。后稷的母亲姜嫄,可能是有邰氏部落的一位首长,是周族最早的祖先,可见在原始时代母系氏族社会里已有周族。诗中又称颂后稷小时就有播种百谷的天才,他教导百性怎样种庄稼,领导大家在邰这个地方成家立室。诞实匍匐,  后稷刚会地上爬,克岐克嶷,  就有知识聪明相,以就口食,  会找吃的充饥肠。蓺之荏菽,  他会播种黄豆籽,荏菽旆旆。  豆叶串串真兴旺,禾役穟穟,  禾穗重重多漂亮。麻麦幪幪,  麻麦蒙蒙密成行,

        瓜瓞唪唪。  大瓜小瓜结了秧。诞后稷之穑,  后稷种地种得妙,有相之道。  他有生产好法宝茀厥丰草,  拔掉没膝的野草,种之黄茂。  播种良种长势好。实方实苞,  开始吐芽渐含苞,实种实褎,  短苗冒出渐渐高,实发实秀,  发茎生穗结香稻,实坚实好,  谷粒坚饱形味好,实颖实栗,  禾穗下垂收获多,即有邰家室。  定居邰地乐陶陶。这样在由母系制向父系制的转化中,后稷便成为父系时代周族的第一个祖先。由于他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所以被后世尊为谷神,并用他的名字“稷”,代表五谷的名称古书中有一些关于后稷的记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国语·鲁语》;“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论语·宪问》:“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孟子·滕文公》:“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

        民人育。”最早谈后稷的莫过于《尚书·益稷》了。可见后稷确有其人,确实是我们中国发明播种五谷的创始人。不过,《生民》把他神化了。《公刘》是歌颂公刘率领周族人民由邰迁豳的英雄事迹。据说公刘是后稷的曾孙,夏代末期周族的酋长。当他居住在邰地的时候,受其他部落的侵扰,不能安居,故决定迁徙。《史记·周本纪》:“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可见公刘所以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主要在于带领人民从事农业生产,使百姓能安居乐业。《公刘》诗中也确是这样描写的:度其隰原,  测量平原扎营房,彻田为粮。  开垦田地种稻粱。度其夕阳,  勘察西山搞农桑,豳居允荒。  豳地居住真宽敞。涉渭为乱,  横流渡过渭河去,取厉取锻。  准备磨石制工具。

        止基乃理,  确定基地治田亩,爰众爰有。  人口众多又富庶。诗中通过具体事实,刻划公刘的英雄形象,表现周族如何兴起的史实。吕祖谦《吕氏家塾读书记》说:“跻攀跋涉,残者之事,非贵者所能堪也。公刘涉巘降原,其劳如此;视其何所佩服乎?则‘维玉及瑶,鞞琫容刀’,也。以如是之佩服,亲如是之劳苦,斯其所以为厚于民也欤!”他这一段话,指出了公刘为什么被周族人民尊为忠厚酋长的原因。《绵》是歌颂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领周族由豳迁岐的事迹。由于周族不断受戎狄的侵略,才选择岐山之下肥沃的高原,作为根据地。初迁岐时,没有房子住,躲在土洞和土窟里生活。人民在太王的领导下才“乃疆乃理,乃宣乃亩”地开辟田地,“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地建筑房屋,“柞棫拔矣,行道兑矣”地砍树开路。杨公骥先生在《中国文学》中说:“诗中不仅有形有色地描写了建筑房子的过程,而且表现了周人对新生活方式的欢欣。”这段评语是很对的。《史记·周本纪》说古公亶父“乃与私属遂去豳渡漆沮,

        踰梁山,止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宫室,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乐之,颂其德。”这一段记载,可与《绵》诗内容互相对照,可见他迁岐后有三大进步,一是贬戎狄之俗而建筑城郭宫室,二是设置五官有司的宫职,三是作灭商的准备,从而看出周人开国奠基的历史。《皇矣》是叙述太王、王季的德行,描写文王伐密、伐崇的战绩。《大明》是描叙武王伐纣的战绩。它们赞扬文、武的武功,以为周的建国是“有命自天”、“上帝耆之”。这是歪曲现实的诗歌。《生民》、《公刘》、《绵)则..  杂着民间神话传说,比较具体而生动。《生民》写后稷的树艺五谷,《公刘》写公刘的相土、建都、筑室。《绵》写古公亶父迁岐、划田、建筑,都有人民的劳动创造在内。《大明》末二段描写武王伐纣陈兵牧野对兵士誓师,主将吕望的战绩,也很生动。冯沅君《诗史》称这五篇诗为后稷传、公刘传、古公亶父传、文王传、武王传。她将《六月》、《江汉》等五篇种族战争诗和上五篇诗,合称为“周的史诗”。她说:“这十篇所记大都周室大事,东迁以前的史迹大都备具了。我们要想在这十篇以外

        另找一篇记载周代大事的诗,再也找不着了。”她的分析,大致不错。和周族中原地带的边境接邻的少数民族,在周统治政权逐渐衰落的时候,四夷纷纷入侵,他们杀掠人畜,破坏田地,对人民是一种灾难。到周宣王时,周族便组织力量,对四方入侵者进行讨伐。《诗经》中有些诗篇记载了这时种族战争的情况。《资治通鉴》:“(周)宣王元年…以尹吉甫为将,北伐玁狁,至于太原。”《小雅·六月》就是描写这次战役的:玁狁匪茹,  玁狁并不是脓包,整居焦获。  驻兵焦获战线长。授镐及方,  侵略宁夏和朔方,至于泾阳。  打到甘肃那平凉。织文鸟章,  我兵挂徽帅建旗,白斾央央,  雪白旗尾多辉煌。无戎十乘,  十辆战车打头阵,以先启行。  冲开敌垒勇难挡。类似内容在《诗经》中还有几篇。如《小雅》

        中的《采芑》,大雅中的《江汉》、《常武》等等。这些诗篇,歌颂种族战争的胜利,并把胜利归功于天子,归功于将帅,夸大个人的作用,抹杀士兵的力量。但它们又不同于《颂》诗,一味地赞颂统治阶级以欺骗人民,这类诗还反映了保卫国土,抵抗外侮的主题。如《六月》说:玁狁孔炽,  可恨玁狁大猖狂,我是用急。  我军急行守边防。王于出征,  周王命令我出征,以匡王国。  保卫国上保我王。朱熹解释说:“《司马法》:冬夏不兴师,今乃六月而出师者,以玁狁甚炽,其事危急,故不得已而王命于是出征,以正王国也。”可见这是抵抗外族侵略的战争,是为了求得社会的安定,它和人民的利益是有一致之处的,是一种正义的战争,为人民所拥护的。《江汉》诗也写到了战士们认识到抵御外侮的重要,所以肯不辞辛劳地出车建旗,英勇作战。这一类诗歌不但反映宣王时代抚战的史实,也从侧面反映了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

        八  贵族的庙堂乐章及其他《诗经》中还有不少庙堂乐章,是周王或诸侯祭祀、宴会时演奏歌舞的诗。这些乐章,以《三颂》为代表,它好象汉代乐府中的郊庙乐歌一样,是统治阶级用来宣扬德威、粉饰太平,借以更好地统治人民的。这是统治阶级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为当时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是歪曲的形态。在这些乐歌里,他们强调“天命”,以为自己能统治天下,是上天的意志,而周王就是上天的儿子。《周颂·维天之命》说:维天之命,  想那天道在运行,於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