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中国式商道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中国式商道

第9章

书籍名:《中国式商道》    作者:古古


                                    世界上每个事物都有他的能量和作用,但当它单独存在时,与环境相比,他的存在可能显得渺小,一旦组织起来,渺小的存在就会成为巨大的能量。

            人组织起来可以成为政党,钱组织起来可以变成银行,真正的大老板就是一面聚光镜,无数小钱被他聚敛起来,变成高能强光,投资,放大,尽情膨胀,让许多不起眼的事物,汇成令人仰视的景观。

        ------------

        以专业精神赚钱

        ------------

            棋坛高手和普通人的差别,往往就在于眼光的远近,高手能算到几十步之后,一般的人也就只能看到两三步远。高瞻远瞩,才能运筹帷幄,这就是素养的问题。

            想赚钱就要认真赚钱,把赚钱当成职业,以专业的精神去对待财富,而不是几个哥儿们喝醉了酒,随便说说而已。

            《福布斯》财富榜中的日籍韩裔富豪孙正义,19岁的时候曾做过一个50年生涯规划:20多岁时,要向所投身的行业宣布自己的存在;30多岁时,要有1亿美元的种子资金,足够做一件大事情;40多岁时,要选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然后把重点都放在这个行业上,并在这个行业中取得第一,公司拥有10亿美元以上的资产用于投资,整个集团拥有1000家以上的公司;50岁时,完成自己的事业,公司营业额超过100亿美元;60岁时,把事业传给下一代,自己回归家庭,颐享天年。现在看来,孙正义正在逐步实现着他的计划,从一个弹子房小老板的儿子,到今天闻名世界的大富豪,孙正义只用了短短的十几年。

            以前一直以为世界上只有两个民族有着超强的理性和意志,一个是西方的德意志,一个是东方的日本,现在看来,高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韩国的崛起也势在必行。

            有计划地赚钱,是很多富人的必由之路。有计划,是高素质赚钱人才的标志之一。

            人们常常将富人的成功归结于聪明和勤奋。聪明犹如一部车的四个轮子,灵敏、结实、质量很好,车要跑得快,跑得远,离不了这样的轮子,通常所说的聪明才智,就属于这个范畴。

            但光有好轮子显然不够,一部好车最重要的是发动机,没有发动机就没有动力,再精美的汽车都只是摆设。对于人来说,发动机相当于理想和激情,它使人产生创造的欲望,产生工作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然而,这还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方向盘和刹车、油门,车跑得越快就死得越惨。对于人来说,这些控制着人生的方向和方式的因素,就是信念和理性。

            一个人成功的素质中,聪明仅仅只是一种很表浅的东西,虽然必不可少,但并不是决定因素,光有聪明远远不够,如果不解决好其他问题,聪明甚至是有害的。

            能够有计划地赚钱,就说明你拥有了方向盘和发动机。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人生的规划同样如此,有计划地赚钱,一步一个脚印地赚钱,所赚到的钱才是真正的钱,而不是一堆泡沫,随时有破灭的危险。

            杀牛用牛刀

            我们常常听到各种人发财致富的故事,也看到周围有人不断成功,但自己去干,却远不是别人那样潇洒。

            许多钱是看得见得不到的,就像电视里的美人,只适合养眼。

            机会确实很多,但并非你都能抓住,因为每一个机会的实现,都有赖于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复杂的操作过程,这就将大多数人淘汰在外。

            我们往往只看见别人成功时的荣耀,却体会不到过程的艰辛,所以会产生错觉,以为遍地机会唾手可得。如此一来,很容易见异思迁,消耗了很多精力,最后还是一事无成。

            经商和治学、为人一样,也需要专一,需要有定性。共产党之所以能从小到大,最后夺取政权,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立了红色根据地。有了根据地,才有了立足点,有了事业发展的基础。经商若没有一个主攻方向,不能在某一领域潜心经营,则形同浅水,翻不起太大的波浪。

            其实,人之所以迷失方向,往往是因为不能认识自己。对自己估计太高,则流于幻想,虽有远大抱负,却无实际可能,除了碰壁,终究是一场空;估计太低又可能浪费资源,高射炮打蚊子,不仅可惜了炮弹,蚊子也不一定打得好。

            杀鸡用牛刀,杀牛用鸡刀,都是不对的。分不清是鸡是牛,就找不到合适的那把刀。

            决策失误总是由认识失误造成的,所以关键是认识自己,任何事业的成功之路,都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

        ------------

        学习增强竞争力

        ------------

            北大的学生埋怨说,来上学的大腕太多了,伙食都贵了。

            确实,不光是北大,只要是稍有名气的大学,都办着名目繁多的进修班,上至MBA,下至短期培训,越是价格不菲,越是门庭若市。只要专业设计得好,再有几个名气大的老师,再高的学费也不愁没有人读。就专业的设置来说,最热门的当然是经营管理,教人如何赚钱,自己也就不愁赚不到钱了。

            某策划大师替人洗脑,所到之处人头攒动,买一张200元的门票,还要开后门。听完出来的人,个个红光满面,很开窍的样子。

            知识和文化仿佛空前地值钱。

            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市场化是流通领域的市场化。无非就是买进卖出,赚个差价,只要你不怕背上个“投机倒把”罪名,南下广洲,北上俄罗斯,几年跑下来,没有不赚钱的。

            乱世出英雄。当年的陈胜、吴广,一介农民,还称了王,把个秦朝弄得摇摇欲坠。但是最先揭竿的人,总是坐不了江山的,最终把事情搞掂的,还是刘邦。历史上无数次的农民起义都是如此,除了客观的诸多原因,恐怕还是与自身的素质有关。

            最早起事的人,大多是草莽英雄,靠的是侠肝义胆,甚至一身蛮力,本能的东西多一点,深厚的底蕴少一点,终是难成大事。

            现在再来看八十年代的倒爷,钱是赚了不少,但素质普遍不高,就凭那几板斧,在风起云涌的改革浪潮中,很难走得更远。

            随之而来的第二次市场化浪潮,是生产资料领域的市场化。这时的胆量和体能就已经不太管用了,要想在“双轨制”当中跑出差价,除了有心计,还得有背景,倒服装和倒钢铁、倒土地,那完全是两回事。拿到了批文就等于拿到了钱,权力第一次大规模地成为资本。那时候的知识是不值钱的,没有人能靠知识赚大钱。

            直到第三次浪潮,90年代初期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知识阶层才看到了一线曙光。股市成了富人的孵化器。尽管除了上市公司本身的员工,要想获得原始股,多少还是得与权力挂钩。但毕竟,有了股民,有了股评家,有了庄家,有了操盘手,这些人都在一个市场里混,而这个市场,是靠头脑吃饭的。

            但是知识阶层的全面胜利,还是在第四次浪潮,在90年代中期开始的知识与技术市场化。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柳传志、王志东、张朝阳、丁磊、马云等等,细算起来,也就不过十来年时间。超级富人仿佛一夜之间,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一地,其声势之汹汹,简直有点令人恐怖,这就是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迅速地转变为资本,从精神财富落实为物质财富。

            同时,权力对经济的影响渐渐淡化,经济越来越按照它本身的规律运转。当经营管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时,知识就显示出了它固有的价值。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现在再来回味这句话,确实能够体会到它的真谛了。没有知识,不再是没有格调这样的小问题了,而是意味着没有竞争力,关系着生死存亡。

            人是需要学习的,生意人更是如此。

            但对不少的生意人来说,生意本身就像个巨大的黑洞,吞噬着人的精力。无穷无尽的具体事务、应酬,再加上奢华享受的诱惑,很多人已经无力他顾。其实这两者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忙于事务,疏于思考,整个人也就很容易物质化了,也就很容易陷入物欲的陷阱。而一旦陷入物欲,就更加不能充实头脑。

            这就是一个矛盾了。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解决得好不好,最终可能是一个企业是否能持续发展的关键。

        ------------

        放下架子偷师学艺

        ------------

            古人有什么绝招,一般是不外传的,所以才有了“偷师”之说,一来表明绝招之珍稀,二来证明学艺之精诚。

            现在生意场上,要学到真正的东西更是不易,这固然因为有宝贝的人通常都密而不宣,生意场上的激烈竞争更让人要多留几手,所以真正的绝招是不轻易示人的。更重要的是生意不同于武功,不是一招一式,多看几眼就可以模仿。生意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运作方式,由许多复杂的因素构成,就算师傅愿意教,其间的精髓也不是靠几次“经验交流”就能学到。

            生意的精髓,非得你深入其中,去感悟、去体验,把那些师傅没有传授,或者无法讲清的本领学到,这便是偷师之“偷”。

            如此看来,偷师也是件好事。但人都是有脸面的,当初还是个小徒弟时,可以忍受师傅的训斥,但是当你自己都成了师傅,受人尊敬了,再回过头去拜人为师,恐怕就有心理障碍,很难摆正自己的位置。所以有的人年轻时进步很快,年纪大了,又有了些成绩,便养尊处优,再难有所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