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中国式商道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中国式商道

第25章

书籍名:《中国式商道》    作者:古古


                                    

            有人说,巨型公司是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动态创新的发动机。没错,大企业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节约社会资源,无论对老板本人还是社会来说,都是件好事。

            但毕竟小家庭还是成了现代社会的主流,家大业大,虽然风光,年轻人还是要分开过,为什么?因为它更灵活自由,更加个性化。

            很多时候,企业规模和竞争力并不完全成正比。

            有经验的人说,炒股要炒盘子小的股,外行人未必知道其中的道理,而经商办企业,很多人栽在贪大求洋上,例子却不胜枚举。

            规模的无限扩大,很容易引起组织成本升高,内耗增加,管理效率降低,反而失去了竞争的优势。

            一只麻雀只需要几颗米就能维持生存,要喂饱一只老虎却必须准备一头牛。大企业的开支很难控制,成本增大就等于利润减少。麻雀可以很容易地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大象转身就比较难。大企业一旦赢利困难,财务的窟窿就很难填满,垮起来就像雪崩,撑都撑不住。

            人们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以为曾经成功地经营一家小公司,就可以在经营另一家大公司时获得同样的成功。但事实是,你也许已经达到了最佳状态,超过峰顶就该下坡了。

            把企业做大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当你扩大企业规模或涉足新的领域时,必然面临新的学习和新的适应,这个阶段,既充满希望,又充满危机。

            所以,如果不是水到渠成,如果不是条件成熟,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与其做大,不如做好,守住现有的基业,以小胜大,用最少的投资获取最大的效益。特别在经济萎缩时期更需要耐心,首先是安全,其次才是发展。盛极一世的恐龙已成为化石,老虎的生存也越来越难,但渺小的麻雀还在蓝天上自由飞翔。

            重要的不是光荣一时,最终的胜利属于那些能够生存并且不断进化的生物。

        ------------

        快鱼不如慢鱼

        ------------

            突然有一句话很流行了:“现在不是大鱼吃掉小鱼,而是快鱼吃掉慢鱼。”让那些自己觉得发展速度慢了点的老板,想起来就寝食不安。

            其实上帝是公平的,他从来不会把所有的宠爱集于一身。大鱼有大鱼的生存方式,小鱼有小鱼的生存空间,快鱼要活,慢鱼也要活,谁能够活到最后,还说不定呢。

            自然界里,行动缓慢的动物,往往寿命更长,从科学的观点看,是因为消耗少,代谢慢,节省了能量。如果能量是有限的,慢慢用当然比快快用更长久。

            人们恐惧“慢”,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快”的时代,信息技术就像一个巨大的加速器,使社会生活的每个齿轮都发疯一样地高速运转。据权威部门统计,近30年来,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科学数据量已经超过了过去5000年的总和。在这样一个时代,发现的速度,发展的速度,发财的速度,都是惊人的。

            由不得人慢慢走,仿佛慢半拍,就会被时代的快车远远抛在脑后。这样的时代,你想不浮躁都难。

            但是我们却很少去想,如果没有过去5000年文明的积淀,最近30年的飞速发展从何而来。没有能量的积蓄,就没有凶猛的爆发,一味只求速度,难免后劲不足。

            过快的发展,本身就潜伏着危机。

            开车的人都知道,车开快了危险。但当路况不错时,眼见得一辆又一辆比自己还孬的车超到前面,大多数人都会心痒,脚下一踩,油门就不知不觉加上去了,越跑越轻松,越跑越飘然,等到出现意外,想处理也来不及了。

            办企业的人,在艰难困苦的创业时期,往往并不会出大的问题,反而是发展壮大以后,经不起身边那些超常规发展的榜样的诱惑,头脑一热,就放弃了稳健的经营,去和开飞车的人较劲。殊不知速度可以产生极大的杀伤力,在高速扩张的过程中,再坚固的庞然大物也是脆弱的,任何一点小小的意外,都可能导致其重创甚至毁灭。

            世界上每天都有企业倒闭,其中不乏举世瞩目的超级巨星。有些司机总爱夸耀从未出过事,那是因为出了事的人已经永远闭嘴。有些事,不出也就罢了,一旦出了,只需一次,就让你彻底下课。

            有关资料证明,1970年的全球500强,到12年后的1982年,就消失了三分之一。世界上破产倒闭的大企业,85%是因为企业家的决策失误造成。

            决策为什么失误?往往和浮躁有关。

            人生犹如马拉松,做企业也是如此,浮躁的心态,盲目的速度,只不过是一时痛快,对长远的发展并不一定好。很多时候,挺住就是胜利,人到底能够跑多远,不在于你速度多快,而只要你一直不停地跑。

        ------------

        慢死不如快死

        ------------

            每个人都会死,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死的降临,不会想到生命过一天就少一天,每一天我们都在向死亡迈进。因为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所经历的事情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忽略了最终的结果。

            一种经营模式或者一个具体的企业也是如此,有时候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致命缺陷,看到了它的悲剧结局,但因为它是慢慢死去的,死的过程中还保留着希望和幻想,所以始终留恋它,挽救它,为它付出心血,直到最后和它同归于尽。

            有个老板,是做建筑装修的。在接下一个工程后垫资400万,不久由于开发商资金不到位,整个大楼工程停了,他也没法进场了。为了收回这400万,他花了3年时间,仅剩的100万也全部耗完。最后不仅公司没了,连自己的生活也成了困难,这才恍然大悟,他失去的不仅是400万和100万,还有3年宝贵的时间,以及这3年中逝去的机会。

            “如果早点抽身……”他后悔莫及。当时之所以抽不了身,是因为希望尚在,哪怕没有希望,也咽不下这口气,感情上也割舍不了,就像绝症的病人,只要还有一口气,他本人和家属们就舍弃不了,尽管每一个人都清楚最后的结果。

            很多宝贵的资源,其实都是在为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付出。

            事物的发展,如果趋势已经确立,人为的力量是很难改变的。很多注定将被淘汰的事情,却仍有人深陷其中,不愿抛弃,就在于这种慢性死亡的隐蔽性,也在于这种长年累月积淀起来的感情,使人难以自拔。

            一个注定要消失的东西,如果突然消失了,倒是好事,人们走投无路,自然会去开拓,说不定就此崛起了。而那种慢性死亡,却是悄无声息地耗尽你的生命,让你消失得痛痛苦苦,消失得莫明其妙。

        ------------

        危机就是机会

        ------------

            猪八戒吃人参果,本来是千年结一回的珍品,他一口吞掉一个,连滋味都没尝出来。对于饥饿的人来说,给他再好的东西,也只能吃出这样的效果。

            所以在商品馈乏时代,是不可能产生精品的,市场的需求太旺盛,不管是大菜还是拼盘都一味地消化,厨师就不重视手艺了。场面上的繁荣,往往掩盖着本质上的危机,表现在商品上,就是粗制滥造;表现在人身上,就是心境浮躁;表现在企业身上,就是盲目扩张,管理粗放,一路高歌猛进,却对潜伏的危机视而不见。

            一旦市道转坏,危机才像火山爆发,但已经很难控制了。

            韩国大宇集团曾经是韩国第二大财团,大宇的创始人金宇中一直被韩国人视为民族英雄,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从纺织业跨入造船业,又由造船业迈入汽车业,八十年代进军电子业,九十年代涉足航天工业,就像他自称的“在哪里都闻得到钱的味道”,30年来,通过不断的购并和扩张,他的王国魔术般地飞速成长,他本人也成了一个神话。

            但是,神话一旦破灭,也就成了恶梦。

            大宇飞速发展的驱动力实际上是靠资金,资金的获得又常与政界要人的暧昧关系有关。韩国前总统朴正熙就曾经是金宇中父亲在大邱师范学院的学生,在大宇进军重工业的进程中,朴总统的支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层关系本身就是大宇的无价之宝。

            在韩国,这样的财团不止大宇一个,他们的经营模式粗放,靠政界要人的支持获取银行贷款,进行不加节制的大规模扩张。然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种扩张模式的致命隐患在于,一旦后续贷款跟不上,资金链中断,就会引发难以遏制的雪崩效应。

            1997年,大宇出现危机,就在韩国已经请求IMF援助之时,金宇中仍然没有停止大肆举债,以使扩张能够继续。他坚决抵制人们调查公司财务,对重组的呼吁也弃之不顾。在勉强苦撑了两年,耗尽政府提供的无数救援贷款之后,逾期债务近800亿美元的大宇集团才终于轰然坠地,爆出了韩国历史上最大的商业破产案。金宇中本人也被韩国政府全球通缉,从一个民族英雄变为诈骗犯。

            金宇中曾经说过:“做决定不只是在商场上很重要,对整个人生都很重要,生命是一连串的抉择,一个错误的选择可能毁掉一生。”错误决策毁掉了大宇,也毁掉了金宇中本人,或许这和他过于强硬的个性有关。

            同样是世界著名企业,当爱立信的财务出现问题时,它不是去强撑门面,维持已经破败的摊子,而是果断重组,壮士断臂,将手机生产外包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