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三国随章侃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三国随章侃

第34章

书籍名:《三国随章侃》    作者:沉睡的天空


                                    

        可以说,此时刘备能在七年之久的时间内仍然保有自己原本的势力就是一个奇迹,如关张等人都是有大将之才,无论到何处都会得到重用,他们却跟着刘备在荆州一呆七年,毫无叛心,这不能不说是刘备的个人魅力所在了。

        但是单靠那原有的老班底无法壮大,只有继续招揽人才,可招揽人才也难,假如是在徐州,那是刘备的大本营,刘备登高一呼,必然众人相随,可荆州不同,刘备初来乍到,荆州人只闻其名,而从未见过其人,对他谈不上熟悉,且荆州本地大族如蒯蔡两家已经被刘表倚重,蔡家更是与刘表结亲,要他们放弃到手的权势来帮刘备,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便他们也欣赏刘备,但是刘备若敢拉拢之,只怕刘表也不会放过他。所以刘备在荆州这七年挺麻烦的,不用说那些大族名士,就连一般的官员刘备也不能太亲近,不然就要遭到猜忌。

        而且正如之前说过的,地方世族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无心角逐天下,所以即便他们不认同刘表,也不会倾向刘备,而更倾向于势力强大的曹操,以保富贵,这些人不单包括蒯越蔡瑁等热人,也包括那些名士如韩嵩等,刘琮日后投降曹操,他们是主要原因。而另外一些来荆州避难的士人呢?人才择主,不单要看雄才雄心,还要看有没有实力,刘备固然有雄才雄心,但是本身尚在荆州寄人篱下,固然自身还保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实力太弱,且不说曹操,就连江东孙家,益州刘璋实力也强过他不知多少,人才都是择强而去,象当时一些颇有名气的如王粲等避难荆州的名士倾向的都是投奔曹操,所谓世人喜欢锦上添花,少有雪中送炭的,会来投奔刘备的自然少之又少了。

        正由于这样的困境,刘备在招揽人才上并不顺利,只是刘备有他自己的办法,三国志陈寿评价刘备弘毅宽厚,折而不挠。三国演义中常说曹魏得天时,孙吴得地利,而蜀汉得人和,这人和便是说的刘备。虽然演义中刘备的形象与史实大不相符,但有一点是相通的,便刘备得人心,是“仁”的代表,而刘备也最重视人心。无论是在平原,在徐州,刘备都能得到世人的爱戴,在荆州也不例外,所谓得人心也。虽然地方大族们仍对刘备敬而远之,但是仍有相当众多的荆州人士接受了这个宽厚爱民的刘豫州,(自然,这也进一步使刘表对刘备的戒心加剧。)刘备作为抵御曹操的代表人物,并在博望的成功战例,也使得一些仍旧尊奉汉室,认为曹操是叛逆的士人倾向于刘备。自然,这些人主要是荆州的中下层官吏和一些尚未成名的士人,这些人在荆州没有如蒯蔡这般大的势力,也没有太大的名气,本身也不受刘表重视,招揽他们不会受到刘表的反对,这些人前者以伊籍为代表,后者以诸葛亮徐庶为代表,他们在加入刘备阵营之前才能都不为人所知,加入刘备阵营之后才能一展才华。(这也十分正常,就好象那些小公司只能招收一些新人进入,而对于这些新人来说,小公司更有发展的空间。)

        但是,刘备所做的这一切要在刘表死后荆州巨变才真正的完全展现出来,刘表死后,在曹操重兵压境之下,刘备依旧能获得大量的荆州士人来归。(三国志先主传:“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江表传:“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之后刘备能入蜀三分天下,这七年荆州经营功不可没

        荆州这七年,或许是平静的七年,或许是苦闷的七年,或许是凤凰待鸣的七年,就看大家从何角度去看了。

        正文  第三十六章  养子

        三国随章侃第三十六章养子

        (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

        本回演义主要说的是徐庶,演义中的徐庶与现实中的徐庶相差很远,他的事我们以后会陆续提到,这次想说说的是另一件事,其实这件事在历史上意义只怕比徐庶要重要的多,但是在演义中只是一段话。便是刘备入樊城后收养了寇氏之子寇封,改名为刘封。

        演义中所诉说的此事可说是半真半假,其前半是真,刘备在荆州确实收养了刘封,但是后半就是假了,哪后半?关羽见到刘备收养刘封后说:“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乱。”。这半段是假的。

        为什么?因为关羽在话中说刘备有子,但是史实上其实刘备就是因为没有子嗣才收养了刘封,所以关羽绝对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这完全是演义为了情节需要虚构的,日后还因为这个虚构的情节来解说刘封为何不救关羽一事。历史上确实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但并非关羽,而是诸葛亮,当然并非收养刘封时,此时诸葛亮还未加入刘备阵营呢,而是在关羽兵败被杀,刘封被背叛的孟达攻打逃回成都时,“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

        其实这里也引发出一个公案,也就是我曾经在之前的一章提到过,便是刘禅到底是不是刘备的长子,三国志上的记载很明确,刘备在来荆州前是没有儿子的,所以收养了刘封为子,而后才生下了刘禅,那已经是刘备四十多岁的时候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古人十多岁就结婚生子,刘备想来也不例外,三国志中称刘备数丧嫡室,那至少刘备之前单是正妻便换了几个了,而刘备在生了刘禅之后又生下刘理刘永,生育能力也很正常。那按理说,刘备在之前几十年也早该有儿子才对,但是史书上却对刘备的前半生记载太少,更别提他之前的妻子儿女了。只是知道刘备在徐州兵败时,妻儿都被曹操掠去,这其中是否包括刘备的儿子呢?就不得而知了,演义中有关羽千里送刘备的二夫人,但是没提到刘备的儿子,更不用说史实上关羽是逃亡到刘备处,根本很难带人出来了。

        对于此时,裴松之引过《魏略》的一段,说刘备的儿子在曹操攻徐州那次与刘备失散,后来跑到汉中,被刘括买到,得知了其真实身份,为其娶妻生子,后来刘备得益州,无意中发现其子,由张鲁送还,刘备立为太子,既刘禅。其故事曲折离奇,可写一部三国版的《苦儿流浪记》了。但是这故事并不为史学家接受,因为最了解刘禅岁数的陈寿在《三国志后主传》中明确写明刘禅在即位时十七岁,在其他的记载中也屡次说到刘禅在荆州出生,建安十二年出生等等,这样一看和《魏略》的记载完全冲突。《魏略》中的记载只可能是虚构的故事

        只是,《魏略》的假故事并不能使我们了解到刘备之前到底有没有儿子,这只能是千古之谜了。幸好本章也不准备在此问题上深究。本章要说的是古代这个养子现象。

        先说说养子的含义,养子的含义一般是说收养子嗣并改为自己的姓氏,比如寇封被刘备收养后改叫刘封便是如此,而义子的含义通常是说虽然认父子关系但是并不跟随着改名,比如演义中吕布和董卓丁原便是义子。但是很多情况下两者混在一起,我们就一起说说这义子养子。

        养子在历史上并不希奇,三国蜀汉曹魏孙吴的皇族都有这样的情况,蜀汉上文说了刘封,曹魏魏少帝曹芳便是魏明帝曹叡的养子,孙吴宗室中孙河一系也有这样的情况,只是他的情况比较复杂,他本来和孙坚同族,也就是姓孙,后来入俞家做养子,姓俞,后来和孙坚孙策征讨,又重新姓孙,其侄子孙韶子孙桓都是东吴大将,也都列为宗室了。(另三国志中孙韶为孙河侄子,而资治通鉴称孙韶为河子,不知何故。)

        而其他各朝这类事也不鲜见,我们在之前《长子继承下的迷雾》一章便已经说过,皇帝没有儿子往往收养子作为继承人,比如宋高宗收养宋孝宗作为继承人,后周太祖郭威收养柴荣为继承人。(所以其实柴荣也叫郭荣。)有时皇帝突然死亡来不及收养的,选择宗室中人作为继承者,等于是变相的养子,比如明武宗突然死亡,明世宗继承皇位,他是应该作为明孝宗(明武宗之父)之子的身份继承的,这样他就是要叫明孝宗为父亲,原来的生父为叔父,这件事还引起了明朝的“大礼仪”一争。

        收养子的最主要目的便是继承家业香火,所以收养人往往是没有子嗣的,最典型代表是宦官,他们一般不可能有儿女,所以便收养儿子继承自己的家业,如曹操父亲曹嵩便是曹腾的养子。因为这样明显的目的,所以一旦收养人生下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养子的继承作用便不存在了。比如诸葛亮原来没有儿子,便收养了哥哥诸葛瑾的次子诸葛乔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后来诸葛亮的亲子诸葛瞻出生,(随便说一下八卦,好象刘备诸葛亮这两位都是中年得子啊,诸葛亮还只有一子,这个生育能力比司马家曹家孙家是差了一点。开个玩笑。)而诸葛瑾一家因为诸葛恪之事全家族灭,后来诸葛乔之子诸葛攀(诸葛乔当时已经死了)就重新回到诸葛瑾那一系去了。

        一般来说,古人收养儿子最好是同族同宗,甚或就是兄弟的儿子中选一个,刚才说的诸葛亮选诸葛乔便是如此,一般来说,对方的长子是要继承香火,不会过继给你。假如亲兄弟之中没有的话,那就尽量从比较近的亲族中选择,这点到是很正常,是皇室也是如此,皇帝死去,假如没有继承人,那皇室中血缘的远近也是选择继承人的一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