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三国随章侃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三国随章侃

第40章

书籍名:《三国随章侃》    作者:沉睡的天空


                                    

        所以说跟随刘备的这十多万人虽说人多,而且大都是刘备的支持者,但是这些人都是乌合之众,大多数人没有武装,不能参与战斗,即便健壮之人也有家眷的拖累,可以说,这些人在战斗中一无是处,凡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些人在战斗中是可怕的负值,即便是正规军队,只要有一处溃败,便会带动整个军队的溃败,更不用说毫无战斗经验的平民了。可以这么说,别说曹操派出五千骑兵,只要是三千骑兵便可将刘军击溃。所以刘备在当阳之所以败的这么惨,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些平民的拖累。若是只是军队撤退,即便遭遇突击也能有秩序的撤退,至少可以保留大部,而不至于落到只有数十骑而走。

        而与这些平民而言,江陵则是荆州重镇,军实所在,若是得了江陵,那完全可以依据江陵与曹操对峙。比之江陵,这十多万平民虽然也算重要,但是是处于次要的了。所以才有人劝说从速行军,先到江陵为上。从速行军,那军队自然可以先走,而重要人士的家眷如刘备妻儿也可以先走,但是留下的只能是那些平民了。虽然有仁者爱民一说,不过,在做大事的人眼里,平民往往算不了什么,不过刘备称: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在很多人眼里,这是因为刘备觉得曹操不会追赶上来而说的,我一度也如此认为,但是时间长了,才发觉这很可能是刘备的真心话。

        刘备他沙场征战多年,并不是将胜利归咎于幸运之上的人,曹操行军虽然不知是快是慢,但是自己的速度如何是可以看在眼里的,日行十余里,(日行十余里确实太慢了,我没到过当阳,不过看地图上那段山地颇多,这或许也是一个原因。)现在才到当阳,离江陵还有一半的路程。若是以这样的速度下去,曹军就算再慢,也总会追上,而且到了江陵也并非完事了,到了江陵还有一大堆事做,需要整顿防务抵御曹操等等,这些事都是要自己处理的,早一点到江陵总是好事。所以刘备完全可以留一偏将在后队收拢百姓,引大部和重要人士快速前行至江陵,想必这也是刘备手下谋士所想,不过刘备本人却不这样想。

        刘备是怎么样一个人,演义上只会哭鼻子的刘备不是他,而厚黑学上以演义为本变出来的刘备更不是刘备,其实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复杂体,他一面是个圆滑的政治家,另一面是讲究仁义到不近情理的人。

        在刘备的生涯中,最大的最多的评价便是得民心,这评价并非是空乏的,得民心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自己的责任,所以刘备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带兵在后,此时的他或许已经有了与曹军对峙一战的想法,所以才有了“吾何忍弃去!”一说。或许,其中还带着一些侥幸吧。

        刘备做到了,但是代价是惨重的。历史上刘备最终是逃出来了,但是及其狼狈,身边只有几十人,假若不是张飞的英勇,刘备很可能就此在这战中阵亡,荆州百姓和辎重全被曹军俘获,其中包括刘备的二个女儿,重臣徐庶的母亲,从而导致徐庶的离去,刘备在荆州的军队除了关羽所部,几乎全陷于此,其中很可能也不乏本来日后会大放光彩的刘备属下。而江陵也没有得到,刘备此仗可说失去了大半的本钱,假若不是鲁肃来结盟好之意,刘备只能再次逃亡了。

        假若当阳不弃百姓的刘备当时战死,历史上会怎么评价刘备呢,墓碑上刻的碑文说的是不识时务的刘备呢,还是不弃百姓的刘备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正文  第四十二章  勇将

        三国随章侃第四十二章勇将

        (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阪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当阳之战刘备惨败,但是刘备军中有两人在此战打下了威名,在演义中尤其如此,说到这大家也应该都明白,便是乱军中单骑救阿斗的赵云赵子龙,长阪桥喝退曹操大军的张飞张翼德。自然,演义中做了相当夸张的描述,比如当阳一战曹军本就来了五千骑兵,曹军大部并没有来,更不可能有曹操来了,自然曹操也不会因为爱材下令不得射赵云,更没有在长阪桥前一边寻思张飞到底有没有百万军前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手段,一边领教三声大吼了。至于赵云将阿斗交给刘备后刘备也没有无聊的摔自己孩子。

        应该说,三国演义从给读者的印象来说对这段的描写是比较成功的,无论是曹操刘备赵云张飞在这段都给了读者相当大的印象,但是从某种方面来说,也是很牵强的,比如为了解释赵云为什么乱军之中能逃出一命,而加入曹操下令不得放箭一说,为了解释张飞三声喝退曹军而加入了关羽之前给曹操留言说张飞百万军前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引得曹操心疑,都是很牵强的,而为了表现刘备爱惜赵云而摔阿斗也过头了,事实上如《云别传》中记载一般

        “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

        已经很能表现刘备对赵云的重视了。

        还是先回原题,史实上赵云张飞虽然不若演义一般神勇,但是也相当了得了,赵云能在乱军中保护甘夫人和阿斗回来,张飞在长阪桥前大喝挑战“敌皆无敢近者,”并不比喝退百万军逊色。

        说到这里,便要说一点,在古代作战中,冲锋陷阵的勇将角色如何?

        自从人类历史从私人的斗殴转化成有组织有规模的战争后,个人在战争的角色就不断退化,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以一两人之间交手胜负作为战争结局的情况几乎已经灭绝。当然,这只是几乎而已,就不说欧洲日本那些小规模战争中还有部分单挑故事,就说在中国隋朝时期,还有史万岁单挑突厥人让其退兵的故事,自然,这是在大军对峙不下双方解决战争的一个赌约而已,若是突厥占了战争上风,那就算史万岁胜了再多的单挑也不会让突厥退兵。

        自然,这不是说勇将在战争中的角色下降了,相反的是,各代的军中对于武艺高强的勇将的需求就从来没停止过。

        战争中虽然越来越依赖组织协调作战,但是毕竟战争还是以个人为基础的,一旦在个体上有优势,往往会影响整体的战争格局,假如对战双方士兵整体上都差一个档次,比如职业士兵与没有经过训练的土匪,往往一个冲锋便能解决战斗了。自然,在双方都经过良好训练的正式战场上,很少发生如此一边倒的战役,这样一来武艺超群的将领便成了杀手锏。

        这些将领一要武艺超群,何为武艺超群,如此说吧,战力远在一般士兵之上,一般士兵一合便被解决便可称之为武艺超群,(这武艺还包括箭术,想拿李广被称为飞将军很大缘故便是他箭术超群,甚至在生在马背上的匈奴人之上,中国军中重视弓弩,箭术一直很重要的。)因为战争之中形势瞬息万变,若是一合还解决不了一般士兵的话,那往往便被人围住,陷入有组织的重围之中,尤其勇将者,往往要突入敌阵,以破坏敌人阵型,所谓冲阵,那不但要杀进还要杀出,假如被拖住陷入敌阵中,那即便再强的人也逃脱不了,身死其中。所以若是善战者,往往不会如演义那般打上几十回合,一回便脱行了,假如没解决战斗帮手便上来了,哪还有机会。(历史上最夸张的例子莫过与刘裕以一敌千,还能杀得对方大败,不过那里面有很多其他因素,一般人陷入十几人的重围便危险了。)所以如演义中只怕也就关老爷那喜欢一回便斩人下马的可信一点,至于那些打上几十回合的只怕不是被打败的,而是被累死的。

        说到累死,第二点便说了,这些将领要身体好,古代作战有时往往会持续几个时辰,甚至从早到晚的,假如身体不好,耐力不足,纵使你有天大的武艺,这冲了一次便上气喘不过下气了,瘫倒在地,那还是不顶事,我要你个三分钟勇将何用?所以古代勇将往往是膀大腰圆,身体健壮如牛那种。(历史上的勇将往往许多是拿重兵器,演义中关羽也说打了八十一斤的刀,这刀未必是真,兵器重倒可能不假,兵器的重量再加上冲劲很容易使其所向披靡,无一合之将,自然,拿重兵器的体力也要相当惊人了。)就说那赵云罗成吧,那评书老爱说赵云罗成是什么“白袍小将”,切不可听他们信了,那是说书人在制造偶像明星呢,实际上是白袍大汉才对,赵云的体形上只怕是如张飞一般的彪形大汉,(而且赵云的真实年纪只怕和刘备相差无几,叫一个中年人为小将也过分了些。)而假如真有罗成,那也必定骨骼粗壮,浑身的腱子肉。(罗成的原型据说是罗士信,14岁从军,到是可以当得上小将一说,只是未必是演义中那般的小将了)自然,这雄壮的体型上的脸是不是貌比潘安我就不敢胡说了,毕竟也有兰陵王和狄青这样的美貌男子,但是根据他们在战场上喜欢戴面具这点看,美貌在战场上是不吃香的。

        第三要勇,你有再好的武艺,若是胆小如鼠那也是不顶事,战争最为残酷,不说遍地的尸体,就是那沙场上的鼓声,喊杀声,刀箭声便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住的,尤其是初经战事之人,往往便是被因畏惧胆怯生得半分犹豫而死于乱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