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三国随章侃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三国随章侃

第55章

书籍名:《三国随章侃》    作者:沉睡的天空


                                    

        凡作战者,必须做到“令行禁止”,而要作到这一点,便需要做到集权责于一身。作战是一种独裁的艺术,一军之中只能有一个主帅,断断不能出现多人指挥的情况,不然指挥混乱就是常事,而指挥混乱在作战时便往往是兵败的同义词。

        唐朝安史之乱,乾元元年九月,唐肃宗调动九节度使兵力进围叛军所在的邺,其中不乏善用兵的郭子仪,李光弼,但是唐肃宗担心此两人兵权过大,故意不设主帅,只任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各军无统一指挥,久围邺不下,在与史思明作战时遇到一场狂风,唐军便一哄而散。

        古代因通讯的限制,各路之间沟通困难,假如不设立一个统一的指挥机构,相互协调,各军各行其是,只会被各个突破。(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古代作战比现代作战更需要一个庞大的作战计划才行)就以曹军来说,于禁乐进张辽都是曹军有名的将领,他们在屯守颍阴,阳翟,长社时也发生相互不服气的事,曹操便以赵俨参三军,从中协调,屯守尚且如此,在外出征更是要有主从之分,设一主帅,从中指挥协调。(当然主帅的人选也相当重要,名望不足,能力不够都会导致兵败的结果,所以兵法中极其强调主帅的重要性,选对了主帅便意味着战争胜利了大半。)

        所以曹洪徐晃的出征而不设主帅不通常理。(当然这只是演义所言,曹洪在正史中并不见参与此次征伐的记载)但是表面上不设主帅,但是实际上却有主帅,因为曹洪是曹氏一族,当年又救过曹操一命,曹操也颇倚重之,其亲贵非徐晃可比,他与徐晃两人就算不明言,也可知谁是主帅了。

        但是为何不直接令曹洪为主帅呢,这其中自然有奥妙了,我们先看任曹洪后,曹仁的进言:

        曹仁谏曰:“洪性躁,诚恐误事。”原来曹洪性格暴躁。(随便说说曹洪这位人物,正史中曹洪救过曹操性命,官渡之战守卫本营,也算不错的将领了,但是比起曹仁夏侯渊等人还是差了些,尤其从各种记载看,曹洪颇骄横,富而吝啬,得罪了曹丕不说,在三国志中也可以看到许多曹洪子弟不法被惩处的记载,所以演义拿他出来做做反面典型也不希奇了。)

        再看看曹操的回答:“操曰:“你与我押送粮草,便随后接应。”避而不谈。而后在曹洪中计失去潼关之后,曹操与曹洪徐晃两人的对话。

        “曹洪失了潼关。奔见曹操。操曰:“与你十日限,如何九日失了潼关?”洪曰:“西凉军兵,百般辱骂,因见彼军懈怠,乘势赶去,不想中贼奸计。”操曰:“洪年幼躁暴,徐晃你须晓事!”晃曰:“累谏不从。当日晃在关上点粮车,比及知道,小将军已下关了。晃恐有失,连忙赶去,已中贼奸计矣。”操大怒,喝斩曹洪。众官告免。”

        曹操已问了曹洪前后因由,还再说徐晃“你须晓事!”这明摆着要徐晃来承担责任,可徐晃又怎么担得起来,老实禀报,此时曹操才大怒,喝斩曹洪,自然,曹洪这救命恩人是死不了的,众官告免之下自然是不了了之。现在这为何之前不分主从的事便容易知道了,若是分了主从,那曹洪身为主将,那责任是逃不了的。

        演义这故事乃是杜撰,但是和主公亲信之人一同出征确实是一件很尴尬的事,假若有功则功劳必然有他的一份,假如有罪则罪责便要落到自己的身上,也不能得罪于他,不然万一回去打个小报告自己便麻烦了,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他的安全,万一出事主公便可能迁怒于己。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卫青霍去病这两位名将颇有微词,也不是没有他的道理,毕竟卫青霍去病占了外戚的绝大好处。

        相比起来,还是亲信之人作为主帅更好一些,怕就怕任免亲信为自己的副将或者监军的角色。那不说功罪的问题,自己对下属的指挥也会受到影响,就好象演义后几章孙权在任免吕蒙为征讨荆州主帅时发生的事一样:

        “孙权召吕蒙商议曰:“今云长果撤荆州之兵,攻取樊城,便可设计袭取荆州。卿与吾弟孙皎同引大军前去,何如?”孙皎字叔明,乃孙权叔父孙静之次子也。蒙曰:“主公若以蒙可用则独用蒙;若以叔明可用则独用叔明。岂不闻昔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事虽决于瑜,然普自以旧臣而居瑜下,颇不相睦;后因见瑜之才,方始敬服?今蒙之才不及瑜,而叔明之亲胜于普,恐未必能相济也。”

        凡为将者,最怕有人牵绊,但是在主公来说,却是最怕下属独揽大权,尤其是手握大军出征的将领,不派遣几人分权或者监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在日后入蜀一战中,钟会便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对主公来说,还是曹洪这样的亲信之人更可信任,就好象演义本回曹操在被曹洪救之后便说的“吾若杀了曹洪,今日必死于马超之手也!”在最关键的时刻,曹操这样的主公还是需要依赖曹洪们,而徐晃只能继续扮演自己的尴尬角色了。

        正文  第五十九章  关中

        三国随章侃第五十九章关中

        (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诸裸衣斗马超曹操抹书问韩遂)

        本回演义中曹操经过一番苦战,又使用计谋之数,终于击败马超,得复关中之地,自此,凉州之地固然有所反复,但是长安之地固若金汤,牢牢的控制在曹魏手中。而曹操也自赤壁之后对刘备孙权攻伐不利的局面下摆脱出来,获得了一次大胜利。从政治意义上说,关中作为汉朝龙兴之地,之前虽然在钟繇努力下保持着对中央表面上的服从,马腾入京,马超韩遂也为其驱使,然而总体来说,关中诸将仍旧保留着极大的独立性,对朝廷三心两意,曹操此番一举歼灭之,将关中真正的控制在手,此时的曹操才可以说真正的控制了北方,关中的夺取对于稳固曹操在朝廷中的威名大有好处,此次曹操回京便得到了“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的待遇,此时的曹操的地位已经是自东汉以来人臣中的顶峰了。赤壁之后的阴影一扫而空。从战略意义上说,关中稳固,便可威慑汉中张鲁与蜀中刘璋,此两人本就对曹操心怀畏惧,关中的稳固打通了通往汉中之路,而汉中一下,益州便摇摇欲坠,获得汉中和蜀中,便可对孙刘联盟形成战略包围的态势,一旦如此,刘备孙权再如何骁勇,以区区半个荆扬之地与一个交州对抗大半天下,也是必败无疑。

        这里说到关中,便就想关中的战略地位谈谈,关中的战略地位已经被无数人验证过了,最简单的说法便是“龙兴之地”,有诸多历史为证:秦以关中为基,一扫六国而统天下,汉高祖得韩信暗渡陈仓得关中以此为基而灭项羽,东晋时期一统北方的前秦,南北朝时期灭了北齐的北周隋朝前身也是以关中为基业,至于盛唐更是获得关中才得以建立几百年的基业。即便到了近代也有明朝李自成从西安发兵攻入北京之事。如此看来,关中真成了龙兴之地,也难怪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要刘备夺取关中了。

        那么关中的地位真的如此重要吗?以我来看,关中的地位确实重要,但是若把关中说成得关中便可得天下的地步则未必。虽然关中有诸多的辉煌历史,但是那我们也只是选择其成功的历史,而如汉光武帝刘秀,就要不久到来的西晋,北宋之后无一是由关中而夺天下之例,到是有不少以关中起家最终灭亡的事例,如十六国的前后秦胡夏都一度占据关中,但是最终都告灭亡。可见关中之地也并非百战百灵的“龙兴之地”。

        关中要成为龙兴之地,要有起码的条件,那条件为何呢?我细细想来,条件为二。

        一.关中之地富饶,若要以一地为基业,则此地的经济人口必然要有一定基础,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地理也无济于事。这也是自宋之后,关中再无往日威风的原因。古代中国经济的重心是日渐向南转移,所以在宋之前,关中尚可成为中国之重心,秦能以一国之力,灭亡六国,汉高祖以关中为基,一统天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重心向南倾斜,关中的地位日渐下降,唐朝时期关中尚可以一国之都的优势和丝绸之路继续保持繁盛,(这还是得益于繁华的益州这个大后方。)而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堵塞,多年的战乱,关中地位大幅度下降,到了宋之后,便再也不能回复往日雄风了。

        即便是唐之前,关中也需要长期的休养生息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底子,如前秦北周乃至最早时期的秦国,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得以建立问鼎天下之实力,而西汉与唐的关中则得益与前人的积累,接收了秦与隋的成果

        二.中原混乱。关中与中原相比,总体差距还是太大,仔细看看由关中起兵的各代,他们的敌手都少有处于统一的状态之下,秦统一时中原分为六国,汉高祖夺得关中之地时,项羽也陷入了与各路诸侯的征战而不能自拔,唐朝时期中原更是混乱不堪,即便前秦和北周统一北方时期面对的主要对手前燕北齐内部也陷入了困境。

        这一点上关中占据了地理的优势,关中虽为北方,但是实际上与中原地理分割,而中原之地一马平川,是个统一的经济体,但是却容易陷入割据势力混战的局面而不能自拔,而关中则可以借助地理优势隔绝中原的战火蔓延而来,(同样,江南也是可以借助长江天险做到这点,不过江南却是借此发展经济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