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三国随章侃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三国随章侃

第96章

书籍名:《三国随章侃》    作者:沉睡的天空


                                    历代以来,远征最为危险,如对付草原的游牧民族,中原政权并非正面作战不如,而最大的症结还是后勤补给的问题,以中国之国力,每次远征都往往要倾其举国之力,汉武帝讨伐匈奴,将文景之治积累下的国力消耗殆尽。由此便可见远征对后勤压力的影响。

        其实若说那些物质倒也罢了,积累起来总是有的,但是后勤的运输方式才是最头疼的事。在铁路未发明之前,主要的运输方式为如下三条,

        其一者:水路,水路可说是后勤补给中最方便也最节约成本的方式了,运量大,速度也不慢,运输成本可说相当节省,每次大军远征时,能用水路的最是方便,就好象秦始皇为南征开灵渠,便是因为水运的方便,隋炀帝开大运河,固然有个人游玩与经济因素的考虑,但是更有军事因素在其中,隋之前正是南北对立多年,其中一点南北对峙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任何一方进攻都有着运输补给的麻烦,而开了南北贯通的大运河,在后勤补给上则方便了许多,有利于控制南方。西方古代军事强国多在地中海沿岸也是得益于地中海有利的水运。

        其二者:畜力,水运好是好,但是毕竟有限,有水的地方可以去得,没水的地方就麻烦了,在铁路出现之前,那草原沙漠荒地丘陵还是要靠两条腿的和四条腿的,从力量上来说,这四条腿的怎么也比两条腿的有劲道的多,也能拉更多的东西。用牛马作为后勤运输实际上在二战时期还是被广泛使用,便是现在,一些地方还是在使用着。当年蒙古能远征西方,虽然采取了以战养战的方式,但是依靠数以千万计的牛马来维持远征军的补给方式也是很重要的。牲畜不单作为后勤物质的重要运输工具,还是运输军队的工具,在古代早期,一些军队就采取骑马到战场,然后下马作战的办法以节省时间与士兵的体力。

        但是,畜力对于农耕民族有一大弱点,便是太贵,这个便与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关。经济学上不是有一个比较优势学说吗?且不管在经济学上是否适用,但是在这里很适用。对于农耕民族来说,牲畜是很宝贵的,就拿牛来说,可以耕田,可以运输,是宝贵的财富,这一点便是近代中国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农耕地区来说,牲畜的价格太高,太难得到,养育成本也太高,正是因为如此,才是宝贵的财富,古代才会禁止杀耕牛。其实一句话,对于农耕民族来说,牲畜太贵了,还不如种植茶叶粮食桑树,用茶叶丝绸买游牧民族的比较换算。

        而牛马羊这种牲畜,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自然是很宝贵的,成本来说未必真的比农耕民族低多少,但是这可以说是他们唯一的生活依赖,这是他们的技术优势,也是他们的成本优势,只有靠这些他们才能换得农耕民族的茶叶丝绸瓷器铁器等等,才能继续维持他们的生活。

        因为牲畜对于农耕民族是很宝贵但是并不完全必要,即便需要也可以自己制作,就是花的成本高了,而游牧民族却迫切需要农耕民族的茶叶丝绸铁器作为自己的生活必需品,这种技术上的差距使得游牧民族不得不拿自己的宝贵的牲畜换取那些生活必需品,就好象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廉价出卖自己的东西换得发达国家的技术产品,实际上是一个道理。只是游牧民族还可以抢,现在的发展中国家连抢的实力都没了。当然,这扯开了。

        所以说,用牲畜作为运输方式,实在是很花钱,对游牧民族都是不小的花费,对于农耕民族来说,更是如此,尤其牲畜也娇贵的很,在长途运输中很可能因为疾病饮食的关系死亡,这样一来影响更大。一次战争结束,往往要消耗以万记数的牲畜,游牧民族,经此打击,都未必能顶得住,农耕国家,更是如此了。

        其三者:人力,虽然在此说起来有些冷酷,但是实际上人力在后勤补给的计算上也是一个数字,或者说是一种价格。都说人命无价,但是在那些后勤管理的计算簿上,这些人与粮食,武器盔甲一样,也只是一个数字而已,而且这些人的价格也被划算成数字了,只是有高有低罢了。

        正因为如此,人才会长期以来作为运输线上的主力,因为在某种情况下,这些人力成本要比牲畜便宜得多,也好用得多。此外一些地方如山道也不是牲畜就可以上去的,只有人,才可以作为万能的运输工具,军队能去得的地方,那些后勤运输的民夫自然也能去得。

        只是,人力毕竟有限,也照样要消耗粮食,运输量也不会特别大,也会得病而死,所以说人力的成本也不低,而且这种人力成本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上升的。

        就好象古代奴隶社会,实际上他的人力成本是很低的,因为那些是奴隶,成本极其低廉,有时我们会纳闷为什么一些奴隶制的野蛮国家还比封建制文明国家还要厉害,其实道理便在这里。就好象说秦始皇为什么能征发这么多人干苦力来着?并不完全是秦法残酷,其中很大的一点便是秦国灭六国后并不完全把六国的全部子民当成自己的国民,与秦人一视同仁,而是把他们当战俘或者奴隶看待。而等到了以后,要想征发自己的国民难度就大了许多,或者说成本高了许多,我们现在看好象皇帝一声令下,那些农民就要听从命令来着。其实也并非如此,虽然不一定要给抚恤金,但是皇帝与官僚们还是要考虑到这些农民被征发了,这地谁来种,这粮食谁来上缴,这都要需要注意的东西,计算成本时都要把这些计算进去,所以在征发时都会特别要求征发有罪的人,这就是为了节省人力成本。从整体趋势来说,越到近代人力成本越高,越是和平人力成本越高。

        这一切,直到铁路这一划时代事物的出现才告终结,这个铁家伙只要有铁路,有煤,就可以到处奔跑,其运载量也是令人不可想象的高,这让畜力,人力的运输方式都显得落伍了,也正是有铁路的出现,游牧民族在草原上的后勤优势才告终结。不过,这并非只是后勤时代的结束,铁路出现的同时,战争的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战争需要的物质远非古代可以想象,当然,那是那一个时代的故事。

        正文  第一百零三章  星坠五丈原(上)

        第一百零三章星坠五丈原(上)——演义中的诸葛亮

        (演义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杜甫在《蜀相》一书中写下的两句话,自然,杜甫生活在唐朝,对于演义中的诸葛亮并没有太大认识,他这《蜀相》自然说的是历史上的诸葛亮,然而,这两句话却正是为了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奠定了基础,便就是悲剧英雄。

        悲剧与英雄并不常常被人喜欢,有人喜欢喜剧,有些喜欢小人物主角。实际上,我们也有太过的悲剧与太多的英雄了,甚至有人觉得悲剧实在太多了,悲剧英雄实在太多了。真的多吗?其实细细寻找,喜剧,悲剧,两者并没有太大的数量差距,之所以给人那种太多的感觉,完全是因为悲剧,悲剧中的英雄给人的印象太深了。

        是的,悲剧英雄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小说为什么能被读者喜欢,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能否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悲剧英雄便是能引起读者共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为什么悲剧能做到这点呢,关键就在于悲剧英雄人生的跌荡起伏,让人有深刻的共鸣。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纵使权贵如皇帝,貌美如潘安,豪富可敌国,心里还是会有几分遗憾,年纪越大,那份遗憾越重,总是事事平安者,也有少时梦想未能实现之缺憾,而这一点,正可以与书中的悲剧英雄结合起来,形成强有力的共鸣。而相对的,喜剧虽也可在谈笑中提点人生,但是总少了几份人生棒喝,尤其是那些童话般的英雄喜剧,更是如此,因为结局总是皆大欢喜,之前情节即便再过跌荡,也只是为主角最终的好事做一铺垫而已,要是情节太过曲折,更是流于太假了。自然,作为成人童话或者励志故事,却是再好不过。而以小人物为主角的小说,虽然可以与大多数同是小人物的读者引起共鸣,但是情节却又少起伏,若是情节太过起伏的话,那经过这么精彩人生的主角还能称之为小人物吗?究其说来,这也是悲剧英雄能深入人心的一大要素。

        当然,真要想写出深入人心的悲剧英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就拿诸葛亮来说吧。

        诸葛亮的出场很迟,三十多回,近四十回的时候才出场,全书都过了近三分之一了,尤其之前的篇幅也有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在前三国人物的介绍中都谈到了,比如曹操,刘备,关羽,吕布,这些人物在历史上本就是这个时期的英雄,演义中又将这几人在前三国的形象或多或少加深了几分,要突破这些前三国的英雄人物。谈何容易。

        但是,诸葛亮却做到了。从他亮相开始,他就成为了演义中独一无二的主角,别说刘备曹操,便是戏份颇重的关羽,也被他抛得远远的。自然,这是在作者的妙笔之下。

        诸葛亮未出场,就开始了造星运动,从第三十五章司马徽提到卧龙到第三十八章刘备三顾诸葛亮正式登场,整整四章为诸葛亮的出场做铺垫,便是徐庶在其中章节的登场实际上也只是扮演再度推荐诸葛亮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