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携程与如家:第一团队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携程与如家:第一团队

第1章

书籍名:《携程与如家:第一团队》    作者:朱瑛石 马蕾


                                    ---------------------------------------------

        更多TXT小说下载请访问:http://4020.cn

        欢迎加入论坛讨论本小说:http://bbs.4020.cn

        ---------------------------------------------

        第一团队:携程与如家

        作者简介

        朱瑛石、马蕾:朱瑛石:资深财经编辑,  曾服务于《外滩画报》、《东方企业家》、《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著有《沉浮史玉柱》。

        马蕾:职业作家,曾任《东方企业家》、《福布斯》中文版记者,国内多家财经媒体特约撰稿人。

        出版时间:2008-01-01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市场价:¥36.00元

        序1

        第一团队:携程与如家  作者:朱瑛石、马蕾  2008-02-03  03:17

        可以被“预约”的成功

        本书即将展开的故事,在任何一个商业国家都可能流传为一个传说。

        四个出身背景全然不同的年轻人聚在一个小酒馆里谋划创业,他们中有野心勃勃的银行家、能言善辩的创业爱好者、内向腼腆的软件咨询经理和一个不满现状的国有酒店管理者,一开始为了办个什么企业他们吵得面红耳赤,最终之所以能够达成共识,是因为这四个人都自称是旅游迷。

        这是一群手忙脚乱、第一次养育孩子的“奶爸”,跟所有第一次创业的年轻人一样,他们也犯了很多可笑的错误,这些在后来都成为记忆中津津乐道的青春细节。与众不同的是,从生下“孩子”的第一天起,这四个人就已经规划好了它的未来,四年后,这个名叫携程的“孩子”在资本市场上拿到了一枚硕大的“奖章”,在某种意义上,它更像是一个前所未见的“人造婴儿”。确切地说,在他们之前还没有人用这样的手法创办和领导一家企业。

        更离奇的情节还在发生。在“孩子”长大之后,这四个被外界誉为天作之合的“奶爸组合”却让人吃惊地各奔东西了,其中的两个人又生出了一个叫如家的“孩子”,而它竟不出意外地又在三年后拿到了资本市场的“奖章”。

        在中国的企业家中,三年内两次把自己创办的企业送进美国纳斯达克股市,他们是纪录的创造者,所以,这四个人堪称“第一团队”。

        青春激荡,拍马相聚,商场当歌,所向披靡;

        一战即胜,呼啸而散,相忘江湖,余音荡漾。

        这样的创业故事,像不像一个充满了东方侠客气韵的“中国梦”?

        他们是擅长创建企业的中国新商人—在他们出现之前,我们只在大洋彼岸的硅谷遥望过类似的故事。他们提供了一系列完全陌生的商业理念,譬如“创办企业不是为了拥有它,而是出售它”、“资本是能够让企业价值充分放大的最佳工具”、“泡沫是个好东西,我们用它整合了传统行业。”

        对于所有有志于商业成功的年轻人来说,“第一团队”的成功模式实在是太让人动心了。

        在商业教科书上,没有一家公司的诞生或成功,是必然存在的事物。而商业又是一个用结局来评判过程的功利游戏,只有在当今的金融商业主义年代,创业家才拥有了完全不同的职业命运,他们可以借助资本的力量快速地起步,然后,又能够在获得初步的成功后,再依靠资本平台的运作,安全地全身退出。对企业家的成功定义,已经与十年前全然不同。这也是“第一团队”能够出现的时代原因。

        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这四个人中没有领袖、没有“国王”,也没有“大哥”。在中国企业史上,有比携程、如家更强大的企业,有比他们更聪明的企业家、更精干的投资人、更勇猛的创业者,也有更精干的管理者,但是很少有人形成过一个真正的“团队”,正如本书作者所描述的,“在这个团队里,不是依靠权威,而是依靠平等的伙伴关系和契约精神来维系组织的稳定性,并且取得持续的成功”。

        这好像是一场可以被预约的成功。你只要有天生的远见、年轻人的敏锐和协同创业的激越,再加上资本魔杖所赋予的神力,便可以“轻易”而“快捷”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然,这样的故事描述里,充斥了种种机会主义式的误读和对闪电式成功的过度渴望。

        于是,我们需要一本优秀的图书,能够告诉大家这个“超级团队”的真实故事。

        现在,朱瑛石和马蕾做到了。

        吴晓波(蓝狮子出版人、著名财经作家)

        序2

        第一团队:携程与如家  作者:朱瑛石、马蕾  2008-02-03  03:17

                    携程和如家的四个关键词            

        携程和如家并不是中国最赚钱的公司,它们的四位创始人也算不上特别知名的企业家,至少在如家上市之前是这样。但是2003年和2006年,他们创立的公司先后在纳斯达克上市,并且一直保持着不错的业绩。在他们之前,还没有哪一个中国的创业团队做到了这一点。关于这个创业团队的特点,朱先生这本书已经做了详细而精彩的描写,我不再赘述。作为一个在咨询行业工作了近20年的从业者,我想谈谈携程和如家两家公司获得成功的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给其他企业提供借鉴。            

        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总结携程和如家的成功,第一个关键词应该是“时机”。            

        携程不是最早从事酒店预订业务的企业,在它之前已经有多家小公司;如家更不是第一个经济型酒店,如家的商业构想其实来源于上海锦江集团的锦江之星。可以说,酒店预订和经济型酒店这两个市场机会都不是梁建章的团队发现的,但是他们选择了很好的进入时机:早于携程和如家进入这两个市场的企业,已经用业绩证明了这两个市场的潜力;同时,还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在市场里形成领先地位。“群雄争霸”,谁都有机会成为行业领导者。            

        第二个关键词是“并购”。            

        在一个“群雄争霸”的市场上,想要在短时间内拉开自己和竞争对手的距离,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收购。这在携程表现得淋漓尽致,几乎它的每一项主要业务,都是通过收购迅速做大的。当然,携程也花了不少工夫整合收购的企业,幸运的是,携程收购的企业大多是规模不算大、历史不长的企业,这使携程能够比较容易地完成整合。            

        第三个关键词是“专注”。            

        如果回顾携程的业务发展,可以找出一条非常清晰的脉络。订机票和订酒店是任何一个出差或旅游的人必须做的两件事情,在酒店预订的基础上延伸到机票预订顺理成章。当用户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在这个基础上推出度假产品和商旅服务,有点类似于腾讯在庞大的QQ用户群的基础上推出收费服务。            

        梁建章的团队从来没有动过多元化的念头,携程的所有业务都围绕着旅游服务展开,而且牢固地建立在预订用户群和呼叫中心+互联网业务模式的基础之上。甚至在他们发现了经济型酒店的机会之后,也是选择了另外成立一家公司,而不是整合在携程的业务之中。            

        第四个关键词是“服务”。            

        从根本上说,携程和如家都属于服务业,真正决定这两家企业业绩的,说到底要看它们能不能以合适的价格提供方便周到的服务。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携程和如家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保证服务标准化的。            

        很多企业抱怨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办法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与国外对手竞争。在我看来,建立持续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多条路径实现,其中之一是在服务上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这都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它只需要更多的专注、专业态度和耐心。            

        谢祖墀            

        (谢祖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学博士、MBA,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学士、硕士。中国管理咨询行业的先锋和最有经验的管理咨询专家之一,现任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大中华区总裁。)

        自序(1)

        第一团队:携程与如家  作者:朱瑛石、马蕾  2008-02-03  03:17

        超越历史的宿命

        当我着手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宗庆后与法国达能集团之间的纠葛刚刚展开。这位62岁的老人,穷尽心机,试图改变多年前让他懊悔的一份合同。他坚持认为自己打下的江山,以一个不高的价格让外人掌握了控制权,是一件无法接受的事情。这些年中,他一直与达能貌合神离,悄悄建造自己控制的“联合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