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携程与如家:第一团队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携程与如家:第一团队

第4章

书籍名:《携程与如家:第一团队》    作者:朱瑛石 马蕾


                                    

        幸运的是,当时的中国金融市场几乎还是封闭的市场,那场令全亚洲资本家胆寒的风暴只吹动了它的汗毛,数年的调整已经让它重振雄风,它只需要抖抖毛发,就可以飞奔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黄金时代。翻过1999年的日历之后,人们会发现迎来的不仅仅是新千年,还是一个经济爆发期。

        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已经预示了未来。这一年流行一本名叫《格调》的书,它极力告诉人们,如何从一个有钱的暴发户,变成一个有品位的人。在上海,时髦女郎总是拎着一个装有《申江服务导报》的塑料袋,在这份一年前才创刊的报纸里,大量篇幅都只提供两种内容:小资们能够买得起的产品的广告,以及对她们买不起的产品的描绘。但她们不必气馁,很快她们就会发现,那些标有外文商标,意味着品位的东西,距离她们并非那么遥远。当我们回顾1999年,会发现这是一个巨变的开端:欲望的闸门已经完全打开,互联网把大众放到了一个可以同全世界比较生活质量的平台,再没有什么可以满足人们被放大的胃口。在理想主义者看来,这甚至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和最坏的时代,而是一个用喧嚣掩盖空洞,以工具理性主导一切的时代。

        但是在商人眼中,这一切都意味着两个字:机会。一个商人,假如没有感知,并且抓住这个机会,他就不配称做“商人”。

        “电脑专业户”季琦

        季琦最初的理想并不是做商人,虽然他早已抓住过不止一次机会。

        如果是一个相信神秘主义的人,一定会认为季琦是成大事者,因为这个人总是在关键时间点上与中国的历史事件交汇:1966年出生,1989年大学毕业,1992年硕士毕业。

        但对于季琦的父母,两个在江苏南通如东县耕田种地的农民来说,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男孩。农忙时他会跟着父母干农活,有时候走了8里路从学校赶回家,却发现家里没有给他留中饭。唯一让他显得与其他同龄孩子有所不同的,是他擅长数学。在高中三年级的时候,季琦获得了全国数学竞赛三等奖。

        不过,在他就读的江苏省重点中学—如东中学,这也算不上多么重大的事件。如东中学素以数学闻名,每年都会产生不少在全国数学竞赛里获奖的学生。

        第一章  回到上海(2)

        第一团队:携程与如家  作者:朱瑛石、马蕾  2008-02-03  03:17

        在这个几代务农的家庭里,日子单调而乏味。家族里读过书的人很少,也从来没有出过大学生。季琦的父母甚至没有想过自己的孩子会考上大学,当季琦初中毕业的时候,他的志向是考一所中专。

        90年代中期以前,中专可不是成绩落后学生的集中地。相反,能够考上中专的,都是班级中的优秀生。他们通常家境贫寒,这成为驱动他们努力学习的力量,因此,他们通常成绩优异。然而,无论窘迫的经济条件,还是当时十者取一的高考录取率,都成为横在他们面前的鸿沟—如果继续读高中,未来的出路唯有高考。没有人能确定自己必然会在那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中取胜,即便闯过了这一关,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也只意味着一笔新的开销,以及推迟4年成为家庭收入来源。

        于是,考取中专成为最明智的选择:在那里可以学到专业技能,不会像高考失败的高中毕业生那样难以找到工作。而且,只要花三年时间,就可以工作赚钱。这让每年的中专考试变成一场比中考激烈得多的角逐,只有少数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才有可能胜出。

        在这场角逐中,季琦也没能如愿。虽然他的数学几乎得了满分,可是外语只有17分,这让他的成绩比录取分数线低了0.5分。

        同大多数的乡村教师一样,季琦的初中英语教师也不是科班毕业,甚至不会教学生音标,连他自己都跟季琦说:“你把数学学好了就可以,英语学得怎么样无所谓。”

        一直到高中,季琦才遇到一个要求异常严格的英语老师,要求学生背诵每一篇课文,自己搬个板凳坐在教室门口,学生背不出来就不让进教室。这套死记硬背的办法看似蠢笨,对于培养语感却非常奏效。通过高中几年的学习,季琦的英语才有所提高。

        高考填写志愿的时候,季琦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事实上他对这所学校并不了解,只是看到介绍上说是“改革开放的先锋”,觉得应该不错。在老师灌输给他的理念中,上海的高校只有复旦大学才是好学校。当季琦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拿到上海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母亲问他:“你读了交通大学,是不是以后坐火车就不用花钱了?”季琦回答:“差不多是这个样子吧。”

        假如没有考取大学,季琦日后的生活也许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南通号称“建筑之乡”,这是一个盛产工程队的地方,他们的脚步已经踏遍中国除台湾之外的所有省份,以及海外四十多个国家。每年都有数以十万计的南通籍施工人员出现在各个城市的工地上。一个南通人,从事建筑业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南通的建筑业风气如此浓厚,即便是考上了大学的季琦,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也依然受到影响。填写志愿的时候,季琦的班主任建议他报考工程力学系:“学力学好,以后可以帮别人算土方,少算一点,给包工头省了钱,会给你发奖金。”等到季琦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才知道工程力学是用来计算潜艇的受力、导弹的起飞速度的,不是给包工头算土方。1985年9月,季琦踏进了位于上海华山路的交通大学古色古香的朱红大门。

        考入交通大学之前,季琦从没有离开过家乡,季琦的父亲将他送到了上海。1985年的大学,还不是新生入学时父母多过学生的时代,季琦的父亲也没有对他特别优待。刚到上海,父亲就拿着土特产去串亲戚了,临走时告诉季琦:“儿子,你就在这等着,没事,交大会来接你的。”季琦独自拎着三个包,看看左右,用南通土话向旁边一个学生模样的人问道:“你也是来上大学的吗?”

        季琦的大学生活由此展开。他知道自己来自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没有钱,讲一口南通口音的英语,第一次见到上海交大的图书馆时居然被震住了,因为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多书。对于他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读书,拼命读书。4年大学本科的时间,季琦都泡在了图书馆,读哲学、读历史、读毛泽东的传记。大学带给他的最大收获还不是专业知识,而是让他想通了一个问题:“个体的生命相对于世界是十分短暂的,或者庸庸碌碌、平淡无奇;或者积极向上、奋发作为,都是度过一生。但二者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人生的价值也因此而迥异。”追求自我实现,成为季琦的信条。

        不过,当1989年季琦即将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并没有获得自我实现的机会。

        1989年的政治风波直接影响到了这一届大学生的分配,加之季琦的专业应用面不广,工作很难找。在上海找不到,他就回到家乡南通,提着烟酒去求人,最后,南通第二设计院终于答应接收季琦。

        如果季琦就此?入南通第二设计院上班,这个世界上会多一个建筑设计师,少一个创业家。但是,从农村考入上海,毕业后却不能留在这个充满诱惑的大城市,总会让人感觉大学白念了。一直想自我实现的季琦更不愿意接受这个结果,斟酌之后,他决定回到学校报考研究生。这次,季琦换了一个专业,他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机器人专业。季琦寻思,这应该是一个容易找工作的专业。京城作家石康在小说《晃晃悠悠》中讲到1968年出生的人的理想问题:有人想当居里夫人,有人想当作家,但是“所有这些理想在1995年全变成了想当大款。这便是1968年出生的人的理想历程”。

        比1968年早两年出生的季琦在读研究生时同样赶上了都想当大款的时代。

        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之后,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核心便是肯定市场经济的地位。

        “南巡”讲话再次开启了中国人的经商热情,这一次的经商规模是空前的,据说当年便有12万官员辞职下海。

        大学校园也不是独立于社会的真空,实际上,全国高校涌入这一轮经商热潮的教师、学生数量多得难以估计。当时,河北白沟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到处都能见到由内地高校的学生,甚至学生会和教师组成的采购团,他们采购的生活用品,很快就出现在各自的校园地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