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携程与如家:第一团队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携程与如家:第一团队

第6章

书籍名:《携程与如家:第一团队》    作者:朱瑛石 马蕾


                                    根据所设定的题目,我就可利用词库任意排列组合,在几秒钟后做出一首新的古诗。”

        梁建章的诗词修养如何,不得而知,他自己也已经记不得写过多少诗,但是他设计的电脑写诗程序,确实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写诗机器。这个收录了500多个诗词常用词汇的程序,平均不到30秒即可创作一首五言绝句,曾连续运行出400多首诗,无一重复。

        第一章  回到上海(4)

        本书来自abada.cn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abada.cn

        第一团队:携程与如家  作者:朱瑛石、马蕾  2008-02-03  03:17

        一首名为《云松》的诗是这样的:

        銮仙玉骨寒,松虬雪友繁。

        大千收眼底,斯调不同凡。

        另一首诗写道:

        玉虹腾岭表,银汉泻童心。

        山水明时意,开颜伴客吟。

        天资聪慧的梁建章本来就不满足于按部就班的课程。从小学时开始,他基本上就不听课,每次开学后的头两个星期,就已经把课本全部看完,剩下的课堂时间,都是在跟同桌聊天中度过的。在初中参加计算机小组,自学了中学和大学的数学和物理课程之后,他已经没有必要按照常人的轨迹一步步走下去了。在梁建章15岁的时候,他跳过高中,直接进入复旦大学少年班。这个满是小天才的班级也未能让梁建章停留太长时间,一年之后,他又考入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

        .Com时代和中国机会

        1989年,当23岁的季琦从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的时候,刚满20岁的梁建章已经在佐治亚理工学院拿到了硕士学位,准备攻读博士。但是,他发现最先进的东西并不在学校,而是在企业,于是他进入了甲骨文(Oracle)公司的研发部门。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企业软件公司,它向超过145个国家的用户提供数据库、工具和应用软件以及相关的咨询、培训和支持服务。相比这些专业的业务描述,人们更加熟悉的是甲骨文公司的创始人埃里森,一个曾经辍学,被称为“硅谷狂人”的商业奇才。

        关于这位“狂人”,有个著名的段子。一次埃里森应邀在耶鲁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演讲,他大放厥词,说道:“好好看一看周围,看一看站在你左边的同学,看一看站在你右边的同学。请你设想这样的情况:从现在起5年之后、10年之后,或30年之后,今天站在你左边的这个人会是一个失败者;右边的这个人,同样,也是个失败者。而你,站在中间的家伙,你以为会怎样?一样是失败者。失败的经历。失败的优等生。”他拿自己和比尔R26;盖茨为例,鼓动学生退学,以致耶鲁大学的保安不得不把他轰下讲台。

        埃里森在公众面前表现出的狂狷之气,对于梁建章这个普通的甲骨文研发人员没有任何影响。在他的同事眼中,梁建章与其他所有来自中国的员工一样,聪敏而沉静。不过,这个沉静的人有时候也会做出一些“疯狂”举动。

        斯坦福研究中心副总裁格兰R26;瑞斯曾说:“现在中国的创业氛围一点儿也不比美国硅谷差。”这一点,梁建章在90年代中期就已经发现。

        有一次梁建章回国探亲,国内火热的创业气氛和隐藏的巨大商机让他震惊。梁建章觉得,从长远来看,自己的发展机会还是在国内,所以他决定转型。结束探亲回到美国之后,梁建章申请转换到客户服务部工作,从事ERP实施。他要寻找能够回到中国的机会,而在研发中心,这样的机会是不会出现的。

        1997年,梁建章获得了他等待已久的机会,他通过了甲骨文公司的内部招聘,担任中国区咨询总监的职务。他回到了上海。

        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这是个让人难以理解的决定。在1997年的时候,“海归”还没有那么流行,比梁建章稍早一点回国的张朝阳说:“当时的大趋势是出国,人人都在想办法出去。这个时候从国外回来,还是会面临很多压力。”虽然没有梁建章那样顺利,季琦也曾去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

        读研究生的时候,季琦同当时所有做过出国梦的大学生一样,以“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苦读托福和GRE,冬天里上海的天气阴冷难耐,打壶热水烫烫脚继续背书是家常便饭。但是这样的努力也并未让季琦实现他的出国梦,一直到结束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之后,由于妻子在美国,他才得以探亲的名义来到美国。

        1994年,季琦带着一万美元,来到了美国。

        斗转星移,时迁境变,工作两年之后,美国对于季琦的意义已经与读研究生时完全不同。经过两年工作历练,季琦自我感觉做得还不错,这次去美国,他是抱着看一看、见见世面的态度。他觉得自己的发展空间仍然在国内。

        美国给季琦的感觉,与他的想象很相似。“像我这样的人,第一没有多少钱,我带的那一万美元根本做不了任何生意;第二没有很好的学历,上海交大的毕业生在美国没人会承认你,所以也很难找到像样的工作。”多年以后,季琦在演讲时说,自己还算是非常幸运的人,由于懂计算机,也做过这方面的生意,一个开计算机公司的台湾人对他的经历很感兴趣,于是给他提供了一个工作机会。

        由于工作的关系,季琦在美国认识了很多台湾人,几乎每个台湾人都对他说:你应该回到大陆,因为台湾的今天就是大陆的明天。按照台湾的经验,当年在美国读过书的人,回到台湾后都在政商两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留在美国的人,基本上都仍然是普通的企业职员。

        这验证了季琦认为自己根在中国的想法。“在美国,几乎所有的机会都已经被人占了。除非具有开创性的技术,这种技术足以在美国成为一个很大的商业模型,否则几乎没有办法获得成功。”当然,季琦在美国得到了一份工作,他也可以在美国生存下去,过着中产阶级稳定而沉闷的生活。但是已经在中国的商海里扑腾过的季琦,想要的不是这种生活,对一个想自我实现,想要创业的人来说,美国是一个令人感到乏味的地方。

        在美国生活了一年,季琦决定打道回府。这让他的一位在甲骨文工作的同学感到不解,季琦的回答是:你的路我是看得见的,你今年拿10万美元,明年可能拿12万美元,按部就班地买房买车,周末同妻子儿女开车出去玩。这样的生活的确惬意,但是,我只要看到前面的路是什么样的,我就没有兴趣走了。

        1995年回到上海的季琦,和1997年回到上海的梁建章,这两个背景悬殊、性格迥异的男人,对中国有着完全一致的判断:这里的机会超过世界上所有的国家。看到这个趋势的不只是季琦和梁建章,当他们在那家上海菜餐馆中萌生开办网络公司想法的时候,已经有无数人走在了他们前面。互联网在美国的耀眼光芒,和纳斯达克催生出的财富明星,是推动中国创业者投身互联网的直接因素。
        一篇名为《互联网:当今世界最大的富翁制造厂》的文章夸张地将互联网描绘成“每天产生一个亿万富翁”的行业,文章所举的例子是雅虎:“杨致远与好友大卫R26;费罗于1994年4月合作创办了专门从事网上检索业务的雅虎公司(Yahoo),公司一开张就赢得了500万用户,每年广告收入超过4亿美元。1996年4月12日,雅虎在纽约正式上市,上市价为13美元,但开盘就报24.5美元,一天之内,股价就连翻近4倍,一路飙升,当天雅虎公司的市值就达到8.5亿美元。1998年年初,雅虎的股票突破110美元,市值达40亿美元,昂首进入全球500强,成为新一代超级富翁。”

        文章预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络还将制造更多的亿万富翁。

        中国的互联网创业者中,看过这篇文章的人也许并不多,但是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文章中所描绘的那种炙人的气氛。这是一个全新的行业,从来没有任何可以遵循的经验,正因为如此,所有人在这个行当中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雅虎的好运气会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没有人能确定,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不投入互联网,好运气一定不会降临。

        第一章  回到上海(5)

        第一团队:携程与如家  作者:朱瑛石、马蕾  2008-02-03  03:17

        虽然中国的多数知名网站,均由技术人员出身的创业者或者“海归”创建,但是中国互联网故事的开端,却始自一个名叫张树新的女人。

        张树新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毕业后当过记者,后来在中国科学院高技术企业局战略项目处从事企业战略研究。1995年5月,她创办了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这家公司后来改名为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