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决胜红海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决胜红海

第23章

书籍名:《决胜红海》    作者:周大江


                                    即便是那些与社会为敌的人,内心深处也有获得他人尊重的愿望,只不过他们表达这种渴望的方式偏离了正常的轨迹。作为组织的成员,如果我们漠视自己的组织,甚至是蔑视它,其实质是蔑视自己的另一种身份,其结果是自取其辱——游离于企业荣辱之外的员工,根本不可能赢得他人的普遍尊重。

            相反,那些时刻保持专业、认真、勤勉的职业精神的人,那些以使命般的热情真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人,那些时刻以企业荣辱为己任的人,才能真正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角色决定态度。

            态度决定行动。

            行动决定结果。

            结果决定人生的前程。

            我们工作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相信许多员工都会不假思索地做出这样的回答:工作是为了挣钱(薪酬)。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没有错。但如果顺着这个逻辑推导下去,从长远来看,却有可能收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既然工作的目的是挣钱,那么,它的本质就是一种“以劳动换报酬”的交易。交易活动的本质,是企图付出最少获取最多,颇类似于企业对“成本最低化和利润最大化”的本能追求。在通常情况下,员工的薪酬水平在某个特定阶段(通常是一年)内是基本保持不变的。在收入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受趋利本能的驱使,员工会最大限度地避免更多的劳动付出,具体表现为尽可能承担更少的工作。这样的逻辑甚至会把“以劳动换报酬”观念演化为“以劳动时间换报酬”的行为。

            从表象上看,持这种观点的员工在与企业的“博弈”中获得了利益的最大化。且不说企业的损失,仅从员工本人的利益来看,这样的结果也未必真正有利。

            人的能力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快速的成长。躲避任务和责任的结果是失去更多的实践机会,进而失去锻炼和成长的契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进步了,企业发展了,个人的能力却没有能够相应地“与时俱进”。这样的员工会因为表面的“精明”而把自己定格于一个落后于环境进化的状态。

            落后者是没有前途的,落后者也必将被企业、社会和时代所抛弃。

            最后的结果是,怀揣“挣钱”的目的而来却越来越挣不到钱。

            从哲学原理上讲,持这种观点的员工显然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他们把自己的人生、自己服务的企业、自己生存的社会看成了一个孤立和静止的世界。

            一切都是变化的,一切都是发展的。企业如此,社会如此,人生更如此。如果不能积极主动地通过提升自己的能力来适应这种发展和变化,就必然使人生的轨迹越来越偏离社会的主流,把自己一步步推向社会的边缘。

            因此,任何一位从业者都必须明白,挣钱只是工作的结果,绝对不应该是工作的唯一目标。高明的员工从不逃避责任和挑战,因为他们深知,只有通过更多的努力和探索,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持续的增长。个人能力的增长是职业价值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基础,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交换主体”,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大的回报,挣到更多的钱。

            通俗地讲,人在职场的舞台上,和商场中的产品一样,也是一个独立的竞争主体,需要缔造自身的“竞争优势”。个人能力的提升是赢得职场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也是获得职业安全感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和企业一样,员工缔造职场竞争优势的过程,大概也必须遵循“专注、专业、价值竞争”的逻辑。

            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专注于与工作相关的专业领域;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的探索和勇敢的尝试才能成就自己对专业领域的“通透”才能,才能使自己具备更高的“专业价值”创造能力,使自己更具职业价值。通过自身坚实的价值基础参与职场的竞争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职业生涯的员工,必然会保持“开放”的职业态度。世界是一个“系统”,人也是一个“系统”。按系统论的观点,任何系统的合理化演进,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实现;系统只有在开放的状态下,才能够保持与系统外的信息交流,接受系统外的挑战。应对外部挑战的过程便是系统自身的进步过程。

            在“工作的目的是挣钱”的观点之下,员工对责任和挑战的回避,实际上是把自己的“系统”封闭了起来,从而切断了进步的契机。

            同样,在“工作的目的是挣钱”的逻辑下,作为“交易”的一方,员工会本能地掩饰自己的错误或不足,以避免在交易活动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具体地表现为对他人的批评或建议采取排斥或敌视的态度。这种刻意的掩饰或回避,使员工本人再次失去面对和超越的契机,从而失去进步的机会。

            因此,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态度来面对职业人生,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理性的选择。其实,许多人并不缺少足够的理性,只是因为他们的“理性”缺乏足够的高度和远见,最终作茧自缚地发展成了一叶障目的“精明”,正是这种“精明”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进而在不知不觉之间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

            这样的“理性”比没有理性还要可怕。

            在电影《阿甘正传》中,主人翁阿甘是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他年幼的时候曾经因饱受学校里其他孩子的欺侮而烦恼。后来便听从了一个小女孩儿珍妮的建议,开始以最原始的方式——“跑”——来躲避别人的捉弄。在中学的时候,他为了躲避别人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并因此“跑”进了大学,被大学破格录取,成了橄榄球明星,还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大学毕业后,阿甘又应征入伍被派往越南作战;在战争结束后作为“战斗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

            在阿甘的内心世界中,只有一个简单的信条——“说到就要做到”。正是在这个信条的指引下,他终于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告发水门事件的窃听者;作为美国乒乓球队队员来到中国,在著名的“乒乓外交”中为中美建交立下了汗马功劳;通过捕虾成了一名企业家……后来,失恋之后的阿甘又突然开始“跑”起来。他跑步横穿美国,在这次不可思议的长跑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他的行列,于是阿甘又一次成了名人。

            阿甘没有足够的智商,因此也没有常人的理性和精明,但正因为如此,他的双眼才没有被蒙蔽,他的一生才在无意之间“暗合”了人生的真谛。

            阿甘虽然是一个虚拟的角色,但这个角色所反映出来的,却是一种真真实实的“美国精神”,更是一种伟大的“人”的精神。伟大的文学巨匠巴尔扎克曾经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电影又何尝不是?

            作为企业组织的成员,员工不是个体户。员工的组织行为只有在企业意志或主张的指引下,遵循企业共同的规则,才能与其他专业岗位一起,分别以不同的分工共同构成一个相互协作的整体,才能共同创造出企业的客户价值。为此,员工只有把企业的信念、文化、共同思想、制度和战略作为自身行为的“大坐标”,才能在这个协作的整体中保持正确的方向。

            在这个大坐标之下,聪明的员工会努力成为企业文化中“正直”和“正气”的因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周围的同事,努力使企业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企业文化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员工本人工作的氛围,直接关系着每个人的心态和心情。有谁希望在“压抑”的氛围中度过一生中最漫长的工作时光?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来说,所谓“正直”和“正气”,是指以企业的组织原则为基准,而不是企业之外任何版本的诠释。

            如果游离在这个大坐标之外,员工就会失去最可靠的基准,最终让纷繁复杂而又相互矛盾的“社会经验”扰乱了自己的行为和判断。而这正是许多初涉职场的年轻人沉陷于“职业迷茫症”的根本原因。

            企业的战略并不仅仅属于管理者,它是全体员工共同的指南针。因此,即便是最基层的员工也应该学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战略思考能力,具备应有的高度和远见,否则不足以成为业务专家和企业价值的基石,更不可能担当品牌形象的标签和共同思想的种子。

            正因为每位员工都必须与其他同事相互协作才能共同创造出企业赖以生存的客户价值,因此,无论在同事之间,还是自己与企业之间出现分歧或冲突时,必须本着“建设性”的原则,努力求大同存小异,才能维护整个组织的稳定与繁荣。相反,任何“对抗性”的举动都是不可取的;“对抗”的结果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相互消耗。“对抗”之下不存在真正的赢家。

            在“建设性”的原则之下,在遇到困惑不解时,聪明的员工会积极主动地与兄弟岗位或上级领导沟通,充分直白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心无栅栏地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灵感或启示。

            在“建设性”的原则之下,当上级或组织的决定与自己的观点相左时,聪明的员工绝不会把分歧或不理解当作自己拒绝执行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