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北京城的明朝往事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北京城的明朝往事

第6章

书籍名:《北京城的明朝往事》    作者:万明


                                        先说第一个谜。根据史籍记载,在北京皇史宬,也就是明朝嘉靖年间修建的存放皇家档案的那个地方,它的西边有一个观心殿射箭处,它的南边是苍龙门,苍龙门南是昭明门,西南是嘉乐馆,北面有个丹凤门,门前有两个金狮子。进了丹凤门,里边有三个殿:龙德左殿,崇仁右殿,还有居中的广智殿。在广智殿之后,有个飞虹桥。这座桥用白石制造,上面凿刻有狮子、龙、鱼虾、海兽等等,“水波汹涌,活跃如生”。据说,这是“三宝太监郑和自西域得之”,  而且“非中国石工所能造”,据说桥前右边缺了一块,中国工匠补造,竟然是屡补屡坏。此桥还有明人陶崇政《飞虹桥诗》为证:“中官三宝下西洋,载得仙桥白玉梁。甲翼迎风浑余动,睛珠触目更生光。”后两句说明雕刻的确是栩栩如生。当年在飞虹桥南北有两个坊,一个是飞虹坊,另一个是戴鳌坊。至于那座桥上所刻的海兽水纹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它与中国传统的石刻到底有什么不同,如果能够找到石刻才能知道。从今天来看,飞虹桥是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之东,皇史宬之西,故址已不可考。侯仁之先生早年对北平金水河进行考察,虽然他没有考察郑和带回来的石刻,但是他根据地理位置推测,在南池子南半迤北的地方,有南北小街,叫飞龙桥。清朝人记载,“飞虹桥,虹俗讹龙”,飞龙桥就是飞虹桥的讹称。现在看来,南北小街可以对应南北两坊,它们早已经与桥混而为一。在侯仁之先生考察的时候,那座桥已经不存在了。现在只有飞龙桥胡同还存在着。    再说第二个谜。我们知道郑和曾信奉佛教,受过戒,有“福善”、“福吉祥”等法名,还出钱刻过一些佛经,如《摩利支天经》、《优婆塞戒经》等。郑和在下西洋期间曾经出资刻了10部佛经,分别放在全国10处寺庙里,北京只有一处,就是皇后寺。可是在明清历史记载中,这座皇后寺已遍查不见了。日本保存有明朝后期绘制的一个《北京宫殿之图》,这幅图上绘有当时北城一带地方,在后宰门(也就是今天的地安门),与梓金山(也就是今天的景山)之间,绘有一个梓童庙。我们知道梓童就是皇后,那么庙和寺也是可以相通的,所以这是不是就是当年的皇后寺呢?无论如何,这个寺庙现在是找不到了,那部佛经也下落不明,也许它还寂静地躺在某个寺庙的角落里,但也可能已不存世了。按照我们的愿望,希望有一天它还会被发现出来。    郑和建功立业是从北京开始的,终结却是在海上。下西洋持续了28年,63岁的他在海外去世,算起来一生几乎有一半时间竟是在海上度过,他的远航是15世纪那个海洋世纪的开端,比欧洲人要早近一个世纪,所以他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不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航海家。三不老胡同的全国政协宿舍,相传是郑和故居所在地,有学者曾提议在宿舍前广场塑造郑和纪念雕像,作为首都纪念这位航海家的标志。实际上,永远的纪念是在人们心中。    (万明)

        黑山迷雾辨刚铁(1)

            在北京,八宝山的名字人们很熟悉,但这个名字出现得比较晚,清代才见于记载,明代这里称为“韩家山”,“韩山”,“罕山”,也称“黑山”,“黑山会”。当时,它与一个叫刚铁的宦官,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刚铁的墓在此处。    按说,北京这样的地方,宦官墓不足为奇,明代二百多年间,北京东西南北的宦官墓不知凡几,但由于刚铁在明后期被塑造成北战南征、潜邸从龙的开国英雄,具有了传奇色彩,是宦官的“杰出”代表,于是,他的墓也就变成后世宦官们的“圣地”,黑山(八宝山)也因之受到瞩目。    关于刚铁的事迹,明代流行的基本故事情节是:他原先追随太祖廓清中原,后来被任命为朱棣燕王府的承奉,即当时王府中宦官机构承奉司的最高首脑;靖难之役开始后,他又为朱棣夺取皇位而征杀;靖难成功后,在朱棣的指挥下,北犁外庭,擐甲于朱棣左右,身冒矢石,居功甚伟,被任命为司礼监太监。他不仅勇敢善战,还颇有德行,“退而悛悛,口不言劳,未观军容”,即平时十分谦逊,从不提自己的功劳,在他身上看不到一点军人的霸气。他死后被葬在黑山,并立祠祭祀。而他所用的兵器-----一柄铁枪,一直陈列在祠中。    当然,在明代刚铁事迹还有其他的版本和内容。有的说刚铁原名刚炳,因朱棣总是称其为刚铁,故其又以刚铁为名;有的还指出其籍贯为交趾,在太祖时就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还有的故事则不提他追随太祖的事,只从其为朱棣效力说起;另一些故事则把情节细化,如言其靖难中,在攻取永平、保定时夺得首功,在北征蒙古时,智取了阳和之地。关于他的职务和定位,也有不同说法,或云为燕府承奉正,或云司礼监太监,或云永乐间开国元勋,或云洪武年间开国元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不论说法有多大的不同,其根本离不开对刚铁的赞颂。    可是,对于这位嘉靖以后声名赫赫的宦官,在他生活的时代及其后的数十年间,其事迹不见于任何官私文献记载,连名字也无人提起过。因此有人怀疑刚铁是否确有其人。据目前所知,史料中较早提及他名字的,是弘治八年(1495年)的一通称做《重修黑山会坟茔碑》的碑文,其中说到黑山“永乐年间开国元勋司礼监太监刚公铁葬于是”,但没记相关的事迹。刚铁传奇经历的“揭密”与丰富化,主要是从嘉靖时期开始的,其后不断被演义发展,于是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刚铁事迹。    应该说,刚铁确有其人,其身份是燕府承奉,也可能参加过靖难之役,但在朱棣称帝前就死去了,死后葬在黑山;而他的事迹,则基本可视做后世宦官附会出来的。    宦官附会刚铁事迹的目的,无非是借古兴怀、以古利今,后者应该更主要。刚铁的身份表明他在朱棣做燕王时,就有侍驾从龙之功,是个具有光荣历史的老资格,这使后世宦官,特别是那些跟随嘉靖皇帝进京的宦官,对刚铁具有了认同感,表彰刚铁就如同表彰自己,而刚铁的事迹越“辉煌”,其现实影响就越大,那些参与创造这个辉煌的宦官,也会因此而受益,名利兼收是不成问题的。自古就没有单纯为表彰而表彰的,都有现实的考虑,更何况是对前人的表彰。嘉靖以后刚铁的事迹多起来应与此有关。    有地位的宦官热衷于此,普通宦官对于钢铁事迹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明代的黑山是一处较大型的宦官墓地,至弘治时“葬此者不下数百冢”。宦官对于这个葬身之地,应是比较关注的,为黑山增加一些美丽的政治光环,将其打造为宦官的圣地,无疑对已葬于此和将葬于此者都是一个慰籍。所以,这些宦官,是刚铁事迹得以发展传播的坚实基础。在嘉靖以后宦官中还出现了以黑山为纽带的组织,称做“黑山会”,“中贵人置会其间,岁以上命致祀如礼”,黑山在宦官的生活中的影响力于此可见一斑,他们之乐于刚铁成贤成圣是在情理之中的。

        黑山迷雾辨刚铁(2)

            在发掘刚铁的现实利用价值,演义其事迹、塑造其形象的过程中,明代各个时期的宦官在黑山刚铁墓前都有所兴造,至万历初,黑山已形成一组包括刚铁墓、神道、褒忠祠、护国寺以及灵福寺在内的建筑群,万历元年(1573年)司礼监太监冯保还置地二顷一十亩、园圃一处作为祠寺的香火资。    在这组建筑中,褒忠祠的规模较大,专门用来祭祀刚铁,位于刚铁墓前,相当于墓的地面建筑。其享堂内有刚铁塑像,左右设蔡伦、郑和等人的牌位,据《帝京景物略》载,在其东堂还设有永乐以后的历任司礼监太监的牌位。褒忠祠现在只有享堂尚存,其余建筑均已拆除。    在褒忠祠东面,就是护国寺。北京名为护国寺的不只一处,黑山护国寺是专为守墓而建,“念刚公有功于国,恐后为耕樵所废,延访行能之僧守之”。护国寺的规模也很大,山门南临官道,进入山门,依次为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入清后,清代的宦官对护国寺也多次修缮,使之得以保存。现在,护国寺的建筑已辟为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但格局未变。    灵福寺在黑山建筑群的最东部,即现在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原402医院)所在的位置。灵福寺原本与刚铁无关,相传它是元世祖至元年间为纪念海云和尚所建,元明鼎革之际废坏,明正统七年(1442年)内官监太监李德在原址上重建。据说,李德的灵福寺,应是刚铁最早享受香火的地方。《明实录》记载,李德死后,灵福寺于景泰七年被赐给锦衣卫百户李安为香火院,李安是否继续崇祀刚铁就不得而知了。现在,灵福寺的建筑已经无存,只有原来的两株巨大的银杏树依然挺立路旁。    除这组建筑外,在民间传说中,这一地区的许多地方都与刚铁有关,如上庄、下庄、鲁谷(明代称鲁郭或鲁国)、石槽。有一则传说是:残元之兵入掠北平,刚铁奉朱棣之命遏敌。两军相遇,刚铁与敌兵女将萧玉梅大战数十回合。胜负未分之际,萧玉梅佯败,将刚铁诱至洪炉山(传说中八宝山的称谓)的西山头上。这里早有萧玉梅摆下的迷魂阵,刚铁左冲右杀,终于突出重围,来到东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