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国民党下台内幕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国民党下台内幕

第29章

书籍名:《国民党下台内幕》    作者:王建民


                                    亲民党为了自身的发展,不断争取新党优秀人才,进一步加剧了新党的泡沫化危机。

            总之,新党的出现,是李登辉制造国民党内恶斗的结果,是国民党分裂、全面走下坡路的开始。

            党内大老出走(1)

            国民党第二波分裂潮出现在第一次直选“总统”时期。“总统”公民直选是李登辉的既定方针。他通过“三阶段修宪”,定于1996年3月举行台湾第一次“总统”直接选举。

            和早年做学问时认真严谨一样,李登辉在政治改革上当然也是深谋远虑。作为台湾地区的一位政治活动家,他不会轻易对某一政治体制进行无意义的修正。他之所以极力主张进行“公民直选总统”,是有多种政治考虑的。

            对岛内,完善政党政治制度。李登辉上台后,看到各界反对最为激烈的,是往日存在的蒋家父子独裁和国民党专制统治;看到最易在社会上获得民心的,也是修正、取消以往的专制体制。李登辉为学者起家,本身没有蒋经国推行专制独裁的资本,还不如结束专制制度,实施“宪政改革”。政党政治的基本要求,则是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和所有行政长官和“民意代表”的直接民主选举。因此,李登辉要搞“宪政改革”,必须在逐步调整政治机构的同时,实行“公民直选总统”。其次,即使继续实行“国大代表”间接选举“总统”方式,也和第一届“资深国大代表”时期大不一样。在改选后的“国大代表”中,国民党籍“国大代表”不会像以前的“资深国大代表”为蒋经国背书那样,为李登辉当选“总统”承担义务;在野党籍“国大代表”更不会选举执政党的候选人出任“总统”。也就是说既然“国大代表”选举“总统”也要冒风险,还不如直接由选民选举,因为国民党在动员、组织、调动选民方面,毕竟要比在野党更有成效。只要当选“民选总统”,行使权力时力度大增,可以“民意”挡住在野党的进攻,让在野党失去攻击的着力点。既有利于扩大自己的权力,也有利于为由“当然执政党”向“选举型政党”转化的国民党争取时间。在已经实施47年貌似民主实为专制方式选举“总统”的台湾地区,谁决定“公民直选总统”无疑会得到别人无法相比和超越的政治资本,成为台湾舆论所说“台湾的华盛顿”。

            对国际,谋取“国际实质独立地位”。李登辉上台后,施政重点有三,分别是岛内政治革新、重新定位两岸关系、谋取台湾“实质独立地位”。李登辉为争取台湾“实质独立地位”和“国际法人资格”,无所不用其极,实施“总统”民选则是其中一项。在李登辉看来,“民选总统”是西方衡量国家主权的标准。按照他的“务实主权论”,“人权包括国家主权以及政治的自主”,“从世界发生的各种问题看,尊重各地区人权的问题,包括主权的再解释,以及政治的自主,是建立世界新秩序很重要的条件”,而“公民直选总统”显然是“最高的人权”,只要实行“总统民选制度”,也就拥有“国家主权”,这显然是把具体法律(人权)和立国之本(主权)混淆在一起。其次,“民选总统”是西方衡量“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标准。一个地区有没有民主,能否实现“民选总统”是主要考察点之一,这显然过分看重了行使民主的形式。因为世界上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惯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实施民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必要千篇一律地遵循某种形式而否定另外的形式。第三,“民选总统”容易受到西方的认同。第四,如果当上“民选总统”,可以从西方得到更多的支持。不可否认的是,西方亲台势力对李登辉上台后台湾地区出现的政治革新思潮,十分欣赏,如果实施公民直选“总统”,无疑是向西方亲台势力提供了最好的广告宣传。西方亲台势力一方面借此宣扬台湾已经实行“民选总统”,应该是“主权独立国家”;另一方面借此大做文章,大肆宣扬台湾所谓的“民主成就”、“政治改革奇迹”。对于李登辉来说,也可以凭借“民选总统”头衔,凸显台湾“事实独立”,有利于到国际间活动。

            对大陆,宣示“分裂分治政治实体”。李登辉上台后处心积虑、妄图解决的就是台湾与大陆划清关系问题,并为此做出一系列动作,声称四百年前台湾是“无主的土地”,“中国是一个含糊不清的名词”,“国民党是一个外来政权”,“中国从未在台湾收过一毛钱的税”。在李登辉看来,无论是理论上解释,还是现实中落实,无论是反复声明,还是行动中抗拒,要想宣示台湾拥有“独立主权地位”,要想宣示“中华民国在台湾”,只有割断台湾与大陆的天然脐带,取消国民党当局逃台后带去的以“统一的中国”为核心的政治象征,将建立在“一个中国”基础上的“中央民意机构”和政治体制加以篡改。其中,最为关键的无非就是变更最高领导人产生方式,直接在台湾地区由全民投票选举“总统”,也就是说李登辉不想当从蒋家父子手里继承、以“中国”为主体和内涵的“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的“总统”,而是要从体制上确定海峡两岸为“分裂分治的政治实体”,确定“一个分治的中国”。其次,借“民选总统”来彰显所谓祖国大陆为“不民主地区”。台湾当局无数次地攻击大陆政治不民主,对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刻骨的仇恨。第三,借“民选总统”来掩盖破坏两岸关系的罪名。李登辉一直缺少发展两岸关系的诚意,他之所以在大陆政策上放宽一些限制,并非是为了发展和推动两岸关系,而是进一步退二步,为祖国统一的完成设置障碍。他当上“民选总统”后,就可以对种种干扰、破坏两岸关系正常发展的行为,打出“民意”的招牌;拒绝“一国两制”时,可以“民意”为借口。第四,借“民选总统”增加与大陆谈判时的筹码,以“民选”为依据,凭借“民意”要挟。李登辉只要不搞“两个中国”,只要在“一个中国”内规范自己的行为,“民选”或是用其他台湾人民接受的方式,选举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都是无可非议的,正是他的“民选”有着许多说不清道不白的潜台词,所以大大降低了李登辉主持“宪政改革”的政治价值。这样走下去,他不可能成为“台湾的华盛顿”,只能成为“台湾的摩西”。

            党内大老出走(2)

            国民党内关于“总统”选举的风波不断,核心是李登辉打压非主流派和进行实质分裂活动,最后导致国民党内不断出现分裂。

            就在李登辉一直为“公民直选总统”造势、奔波之际,他本人却在不断声明不再连任下届“总统”。1990年3月3日至1995年1月8日,李登辉先后11次表示不再连任“总统”。他情真意切地表示:“6年后本人和李元簇先生就要退休了,为什么呢?年岁已经大了,没有那个脑力和能力来做这些事情”;“1990年我就任第8任总统时在记者会上说,本人任期满了以后,如果按宪法规定再任6年,那就太长,我会变成一个打瞌睡的总统”;“我讲一次不算数?还要我讲几次!”。

            李登辉如此明确地表明不再连任,不愿当“瞌睡总统”、“糊涂总统”,声明“6年后和李元簇一起退休”、“对不连任没必要再做说明”,实质上只是继削弱非主流派权力之后上演的“权谋连续剧”而已。他宣称放弃连任,主要是他的本性在起作用。此人自上台后,靠权术和谋略行使权力,借“本土化”搞“独台化”,借“民意”压制不同意见,借“民主”行使独裁,借“修宪”图谋分裂,借“拓展生存空间”图谋“国际法人资格”。此次如此明白宣布不连任,当然并非是不想连任,只是为了更好地连任。

            然而,待“连战内阁”出台、“新国民党连线”出走、党内非主流派的挑战基本结束,党政军各领域和各权力中心都已落到主流派手中,李登辉的权力基础已经稳固。在“宪政改革”推行、“中央民意代表”改选结束、“第三阶段修宪”完成、省市长选举完毕与公民直选“总统”已成定局后,李登辉马上口气一转,立场出现一百八十度的大拐弯。

            1995年4月27日开始,李登辉接连表示要参加下届“总统”选举,并且攻击谁要他放弃连任谁就是搞阴谋。他恬不知耻地说:“诚信,是一些不要李登辉出来选的人,才这样讲,李登辉不选,他们才最好,我都没讲过,还没讲要不要选,有些人已经不要我出来选。但要不要选总统我还没说就闹,要闹得人心不安。如果这样就能使得人心不安,可见改革的阻力有多大,这也正是民主的代价之一。”这就是曾经为台湾各界所关注、为非主流派抓住不放的“诚信”问题的由来。

            身为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的李登辉,如此健忘,无视诚信,确实让人意外。

            1994年12月3日第1次省市长直接选举结束,岛内各党各派随即进入“总统”选举狂热期。国民党内也是一样,各派政治力量开始较劲。公开放风参选的有之,如林洋港;公开暗示参选的有之,如李登辉;暗中准备参选的有之,如陈履安。还有高玉树与林穆严、李志仁和曾仕强等有意参选。在野党方面有民进党的彭明敏和谢长廷出面参选。

            1995年下半年对台湾来说,是多事之秋。6月李登辉到美国活动,引起两岸关系高度紧张,两岸的各类正常接触、商谈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