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国民党下台内幕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国民党下台内幕

第32章

书籍名:《国民党下台内幕》    作者:王建民


                                    1999年7月16日,宋楚瑜正式宣布自行参选“总统”后,一直保持30%—35%的高民意支持度,国民党中拥宋的支持者纷纷挺身而出。一起控告宋楚瑜贪污的“兴票案”事件后,宋楚瑜仍然拥有25%的死忠支持者,宋楚瑜仍然在选举中获得466万张选票,表明宋楚瑜的“勤政爱民”形象确实魅力难挡。

            亲民党成立(2)

            二是宋楚瑜是亲民党的最大资产。宋楚瑜在2000年选举中,不仅在15个县市领先,且较国民党候选人连战高出150万张选票以上。宋的这股雄厚实力不仅为亲民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亲民党提供了与其他政党竞争的资本。宋楚瑜在竞选途中备受国、民两党合力打压,但在选举中却赢得多项“单项冠军”——包括台北县、台北市、基隆市、桃园县、新竹县、新竹市、苗栗县、台中县、台中市、南投县、花莲县、台东县、澎湖县、金门县、连江县等15个县市中得票率第一。在2001年12月的“立法委员”选举中,宋楚瑜也成为亲民党候选人取胜的法宝。

            三是宋楚瑜也为亲民党的发展带来压力。宋楚瑜的“个人魅力”成就了亲民党,但也为亲民党的日后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宋楚瑜的外省籍背景易使亲民党被扣上“外省党”的帽子。湖南出生的宋楚瑜,在从政道路上一直背负着“外省籍”这个包袱,尽管他在语言甚至在情感上都极力向本省人靠拢,但在外省人看来已经“很台湾人化”的宋楚瑜,在本省人眼里仍难免是“外省人”。“省籍情结”是影响宋楚瑜选情的重要原因。宋楚瑜的个人魅力不利于亲民党理念的深化。虽然亲民党的支持者强调亲民党的成立是“理念的结合”,但所谓的“理念”,除了“支持宋楚瑜”,具体到底为何,恐怕鲜有人知。亲民党内不乏为了亲民党而奋斗者,但也存有部分“心术不正的政客”,他们“簇拥”宋楚瑜,只是为了贪图宋楚瑜的光环,借以延续并发展个人政治生命而已,至于亲民党如何发展、如何定位、如何宣扬亲民党的理念,根本不是其关心的问题。因而外界戏谑亲民党为“宋楚瑜个人党”,有如“帮会”、“宗教团体”,一旦“教主”光环褪色,“教众”将随之散去,另觅新的精神寄托。

            宋楚瑜是亲民党内最闪亮的一块招牌,也是亲民党的最重要的一份资产。然而,亲民党要发展壮大,光凭宋楚瑜个人的魅力是不够的,亲民党必须树立自己的理念,不断宣扬自己的理念,把亲民党变成因理念而结合的政党。同时,将宋楚瑜勤政爱民、施政不分党派的政绩与风格,转换成政党本身在公共议题上的立场与基础。

            亲民党成立之初就不断宣扬“走出国民党、民进党之外的第三条路线”的理念,宋楚瑜更在亲民党成立一周年党庆的致辞中表示,亲民党的诞生是因为台湾社会累积了太多对民进党执政不放心、对国民党没信心的中间选民。但亲民党要在国、民两党之外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存在诸多困难。

            亲民党本身存有一些结构性缺陷。在政治纲领方面,亲民党的主张,与国、民两党相比只是大同小异,欠缺自己的特色。在大陆政策方面,亲民党坚持“中华民国为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反对“一国两制”、“坚持台湾的未来应尊重全体台湾人的意志”等,与民进党没有太大的区别。亲民党坚持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谈判的主张,与国民党、新党现行的两岸政策雷同。在组织发展方面,亲民党除了向新党精英招手外,也积极拉拢国民党有当选实力的人士,游说他们加入亲民党,代表亲民党参选,引起国民党、新党的强烈不满。

            亲民党的前途在于泛蓝阵营(指国民党以及从国民党分裂出来的新党、亲民党等泛国民党)的合作。自连战和宋楚瑜输掉2000年3月的选举、国民党沦为在野党和亲民党成立后,泛蓝阵营的合作问题就成为政坛上最为关心的议题。泛蓝阵营自身也在苦战中摸索,在斗争中前进。难能可贵的是,从政党轮替起,泛蓝阵营内部在讨论合作问题的同时,开始对付共同的对手。一是在“立法院”协同作战,联合监督执政党;二是联手巩固泛蓝阵营阵地,没有出现重大“滑坡”。

            对泛蓝阵营来说,首要之举是实现“二次政党轮替”。失败后的国民党洗心革面,新成立的亲民党胸怀大志,无论是从稳定台湾社会、振兴台湾经济、维护民众福祉出发,还是为了两党的发展,都需要从民进党手中拿下执政权。其次是提高泛蓝阵营的战斗力。两党各自为战,实力一分为二,不足以与民进党对抗不说,还因为没有胜利的希望而士气低落。因为实力不足,在民进党的打压下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因为士气低落,时刻存在李登辉和“台独”势力对其进行分化拉拢的可能。因此团结自强,不仅可以实现“二次政党轮替”,而且还是两党自保及加快自我发展的需要。第三是民意态势所致。一个反对“台独”、并且曾因执行一个中国政策而带来台湾社会稳定的泛蓝阵营,成为超过半数以上的台湾同胞的希望。达到六成左右的民众希望泛蓝阵营能够进行合作,重新控制政坛。总之,“三条”之中第一条是纲,没有第一条一切都是空的,实现“二次政党轮替”成为泛蓝阵营合作的基础和动力。

            2001年12月的“立法委员”和县市长选举结束以来,泛蓝阵营内部开始思考如何安排下一步的合作问题。在当时连、宋提出的建立两党“政策协调机制”上,国、亲两党高层围绕年底台北市长和高雄市长选举和2004年“总统”选举多次密集交换意见。2002年5月初以来,国、亲两党领导多次发表推动两党合作的谈话,基本形成台北市支持马英九、高雄市支持国、亲两党认可合适人选的共识。6月10日下午,在连战和宋楚瑜的亲自劝说下,亲民党副主席张昭雄宣布参选高雄市长。不久,国民党方面提出黄俊英代表泛蓝阵营参选高雄市长,亲民党表示全力支持。共同支持高雄市长候选人,成为国、亲两党合作的一个具体动作。

            亲民党成立(3)

            泛蓝阵营走到今天这一步难能可贵,要继续往前走难度不小。一是内部协调的任务很重。就政治现实来说,“议题合作”易,“选举合作”难。议题合作是问政层次,是政策层面之争,没有实际、直接利益涉及,因此容易合作。“选举合作”是权力层次,是掌控资源之争,因此合作的难度很大。对2004年“总统”选举来说,两党协商的担子更重。事实上无论是两党合作还是两党合作参选,都涉及各自的个人利益、团体利益、党的利益,以及各自掌握的各类资源的重新分配,总有一方必须做出让步,这就是矛盾的根源。

            二是抵制外部干扰的任务很重。对泛蓝阵营的合作,执政党利用执政优势,极力压缩在野党的生存空间。陈水扁和民进党可以高官厚禄酬佣,拨给财经经费,操纵地方势力,动用情治部门,威胁利诱共举,挑拨煽动齐出,阻挠泛蓝阵营的合作。“台独”势力以集中打压为主,李登辉和台联党提出泛蓝阵营合作是“为增加联合卖台的本钱”、“外省欺负本省”和“国民党输不起”三大口号,制造“外省和本省”、“卖台和爱台”、“民选政府和外来政权”的三大对立,采取“提出制造族群矛盾的法案”、“鼓动本省对大陆和外省人的仇恨”和“破口大骂国亲两党合作”等三个手段,以发泄他们对泛蓝阵营重新集结的仇恨。在泛蓝阵营合作所遇到的内外矛盾中,解决好内部矛盾、协调好内部纷争,对合作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要内部一致,外部的干扰和反对的杀伤力则小得多。

            国民党的分裂,让人痛心;泛蓝阵营的合作,道路坎坷。可喜的是,泛蓝阵营内部已经有合作的要求和愿望,而且已经有了合作的具体举动,应该是一场有希望的事业。多少希望能够变成现实,则要看泛蓝阵营自己如何操作。

            当初,逼走宋楚瑜,完全是李登辉分化、瓦解国民党的阴谋。事实上正是因为在2000年3月18日的选举中,国民党的支持群体一分为二,一部分支持连战和萧万长,一部分支持宋楚瑜和张昭雄,才是造成国民党下野、民进党执政的直接原因。李登辉搞跨国民党、成全民进党的阴谋实现了。

            亲李派另组政党(1)

            国民党竞选失败,李登辉(左)与连战(右)分道扬镳国民党在2000年3月“总统”大选失败后,国民党群众纷纷要求将李登辉从国民党主席的大位上赶下来。

            李登辉被赶下台后,并没有放弃分裂国民党的阴谋,一直在蛰伏观察,待机而动。面对政党轮替后民进党当局的执政窘境和政局出现的变化,李登辉有揪心的痛:一是推行的“一条路线”(即以“和平走向分裂”为核心的分裂路线),一再为社会各界所批评,为扭转这一局面只有再次跳到前台,以“统”和“独”、省籍划线,企图稳定“台独”队伍,扩大“台独”的社会基础。二是建立的“一套制度”(即以“中华民国第二共和”、“两岸两国”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在民进党当局操控下运转不良,有必要出场救急。正如李登辉所说,为了维护台湾的“民主成就”,他“无法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