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远征欧亚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远征欧亚

第90章

书籍名:《远征欧亚》    作者:马骏


                                    

        进攻日期定在了12  月16  日,这个日期以后再也没有变更。

        第三章盲目轻敌酿灾难

        乐观的大军

        盟军强大的1944  年秋季攻势终于因后勤补给、伤亡增加等问题停了下来。百万大军北起北海、南到地中侮,沿数千公里战线排开,与德军对阵。他们需要休息补充,准备对德军最后一战。

        12  月初,西欧又下雪了。大片大片的雪花,从阴云密布的天空中籁簌落落地飘将下来。一会儿,山川、河流、树木、房屋都笼罩上了一层茫茫的白雪。

        几辆美式吉普车在这银白色的世界中疾驰着。车上坐着的是美国第12集团军群总司令奥马尔·布莱德雷上将,他要去前线视察他的部队。

        布莱德雷是英国移民的后裔,童年时,家境贫寒。1911  年,他写信给咸廉·拉克州议员,请他推荐自己到免费的西点军校上学。拉克同情他,满足了他的要求。布莱德雷以优异的成绩于1915  年走出西点军校后,先后任过排长、连长、营长、教官、军校校长、步兵师师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最激烈的阶段时,他赴北非和西欧作战,先后任第2  军军长、第1  集团军司令。诺曼底登陆后,盟军为加强作战指挥,于1944  年8  月1  日设立了集团军群一级的指挥机构,他被任命为第12  集团军群总司令,指挥2  个集团军、7个军、28  个师,与雅各布·德弗斯的第6  集团军群和蒙哥马利的第21  集团军群在西欧大陆形成三把锐利的复仇之剑。

        在这3  个集团军群中,数布莱德雷的集团军群作战能力强。他手下有两员大将,都是美军著名的将领。一个是第1  集团军司令考特尼·霍奇斯,此人冷静沉着,为人和气,精通战术。他的集团军辖4  个军、15  个师。另一个就是第3  集团军司令、大名鼎鼎的乔治·巴顿。

        巴顿是美国军事史上的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生于1885  年11  月11  日,先后进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西点军校学习,任过副官、营长、装甲旅旅长、装甲师师长、装甲军军长、集团军司令。他为人豪放,具有进攻精神,精通他那个时代的一切作战方法,在北非、西西里和西欧大陆屡立战功,成为德军眼中的“瘟神”。他生前又是美军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他性格粗暴却易受感动而流泪;他笃信宗教却又亵读神灵;他最推崇进攻却又小心谨慎,不冒不必要的风险。

        巴顿指挥着3  个军、11  个作战师的兵力。就是这样一支大军,自8  月1日组建以来横扫法国,直逼法德边境。在11  月份的攻势中,布莱德雷的集团军群仅俘敌就达6  万人,相当于5  个师的兵力。布莱德雷和他的官兵们对战争形势极为乐观:德军每天伤亡约9000  人,每个星期损失约5  个师的兵力,这种兵员消耗是惊人的,无论多么强大的国家也会变得力量枯竭。而且,德国同时在东线与苏军作战,在那里遭受的损失更为惨重。此外,盟军的战略和战术轰炸机一直在不停地轰炸德国腹地的重要军事和工业目标,沉重打击了德国的战争潜力。

        “战争很快就要结束,或许用不了两个月,德国人就会第二次成为战败国了。”几乎每个美军官兵都有理由这样认识战争形势。

        但是,在这支乐观情绪弥漫的大军中,却有少数几个人头脑保持着冷静,其中之一就是第1  集团军情报处处长本杰明·迪克森上校,正是他提交的一份情报才使得布莱德雷顶风冒雪驱车到前线视察。

        情报官的推断

        美国自从在珍珠港吃了因情报不准而几乎葬送整个太平洋舰队的大亏后,便极为重视无线电情报侦听工作。在英国人的帮助下,美国人凭借他们先进的工业技术,很快掌握了破译敌方无线电机密的手段。布莱德雷任第1集团军司令时,集团军无线电破译队曾在诺曼底登陆时,成功地破译了德军兵力调动的无线电密码,立了大功。破译队的队长名叫威廉·杰克逊,原是一名律师,后随军从事情报工作。战后,他帮助创建美国中央情报局,并任副局长。杰克逊的主要助手有:亚历山大·斯坦迪什,来自波士顿的一位投资分析专家;小塞缪尔·奥尔,来自洛杉矾的一位电子工程师:查尔斯·默宁,来自弗罗里达州的一位律师;阿道夫·罗森格顿,来自费城的一位律师。他们均由情报处长迪克森领导。

        10  月1  日,杰克逊从德军无数的电报中,破译出一个情报:

        立即从第7  集团军中抽调坦克后送,具体数字稍后即告。

        约德尔(签字)

        这份貌似正常兵力调动的电报实际上正是希特勒在下令为他新组建的第6  装甲集团军拼凑武器装备。杰克逊没在意,随手交给译电员存档。

        可是,在后来的几天中,类似内容的电报越来越多,从而引起杰克逊的警觉。他以律师所具有的填密逻辑思维方式分析,目前盟军正在发动秋季攻势,西线德军兵力本来不足,他们为什么却要抽调部分装甲部队回撤?一个可能是东线吃紧,德国人要抽兵东援,另一个可能就是他们还有更大的企图。

        很快,杰克逊从另一封破译的电报中找到了答案。这份由希待勒亲自签发的电报,命令莫德尔把从各部队抽调的坦克开到威斯特伐利亚集结。他从这份电报中首次见到“第6  装甲集团军”的字眼儿,而在盟军的情报室中还没有这个集团军的任何材料。

        敌人一定是编成了一个新的装甲集团军——杰克逊判断出了敌调集坦克的真实目的。

        然而,敌人在那里组建第6  装甲集团军的目的是什么就不是该杰克逊操心的事了,他只是把材料汇总,报给了迪克森处长。

        迪克森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父兄均是西点军校毕业生,他只在西点军校办的一个短训班受过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迪克森考虑到和平时期提升机会少,遂退出现役,转入预备役,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毕业后从事外贸工作,常到国外旅行,通晓法语和德语。

        1940  年10  月,他应征重新入伍,到情报部门任上尉军官。1942  年6  月,他随布莱德雷指挥的第2  军开往非洲。由于他在地方和军队中有丰富的阅历,使他很快成为一名出色的情报军官,深得布莱德雷的信任。当布莱德雷从第2  军军长晋升为第1  集团军司令时,便把他从地中海带到了设在英国布里斯托尔的司令部。布莱德雷接到担任第12  集团军群总司令命令后,临行前又把迪克森提为情报处长,并嘱咐他的继任者霍奇斯:“给你留下一个耳朵,好好地使用他。”

        迪克森上校接到杰克逊送来的这份情报,起初也没重视,因为半年前他就侦知德军克卢格元帅企图组建一支装甲后备部队,由于英军和加拿大军队在卡昂周围的进攻而挫败了这个企图。所以,敌人准备组建某种形式的装甲预备队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他没有把这份报告送给霍奇斯,因为他认为,一名情报军官的工作不是充当追寻某一目标的警大,其主要的任务应是把敌人的作战能力告诉司令官,如果可能,还要提供关于敌人最可能采取什么行动的情报估计。而现在这份报告却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他知道,情报军官只有在他能够向司令官提供根据具体观察而做出的判断并准确得足以影响自己部队的部署时,才真正有用。可是,他现在却没有充分理由肯定这份报告的价值。这件事大约过了两个月,迪克森从公文中看到了第3  集团军情报处报送的一份文件:

        作战的战略性命令

        一、第6  党卫军装甲集团军:

        1.一位持合作态度的和很了解内情的战俘称,这个集团军的第130  莱尔装甲师在威斯特伐利亚被授予第6  党卫军装甲集团军的番号。战俘还指出,第1  党卫军装甲师、第9  党卫军装甲师、第12  党卫军装甲师也归第6  党卫军装甲集团军指挥。2.战俘还称,第6  装甲集团军司令是泽普·迪特里希上将。二、人们怀疑,在威斯特伐利亚组建的装甲集团军的番号是第6  党卫军装甲集团军,但是这只是关于它的党卫军称号的第一个证据。从逻辑上说,这个称号是合情合理的,因为这个集团军由一个党卫军将军指挥,至少辖有4  个克卫军装甲师和两个党卫军装甲军。此外,纳粹的命运寄希望于这支新集团军的成功。在这种情况下,纳粹授予这个新装甲集团军以传统的党卫军称号看来是合乎逻辑的。这是迪克森看到的最为详细的关于德国第6  装甲集团军的材料。正在思考之际,杰克逊又送来一份破译的德军电报:

        迪特里希将军应在12  月10  日前到达科隆一杜塞尔多夫。

        希特勒(签字)

        迪克森大吃一惊!他终于明白几个月来在敌人往来电报中频繁提到的组建第6  装甲集团军的目的是要在西线发动一次攻势,而这些电报却一直被他们忽视了。他想起两周前破译出来而被他锁进档案柜中的另一封德军电报:

        一、元首命令组建一支大约由两个营的兵力组成的特种部队,用于西部战线执行侦察和特种任务。其人员将从陆军和党卫军所有部队中的志愿人员中抽调,他们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身体力A-1  状况,适于执行特种任务,反应敏捷,体格健壮;2.受过全面的格斗训练;3.通晓英语和美国俚语,尤其重要的是通晓技术木语和军语。二、搜集和上报交获的美军军装、装备、武器和车辆,以装备上述特种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