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你走神儿不如我走神儿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你走神儿不如我走神儿

第10章

书籍名:《你走神儿不如我走神儿》    作者:黄集伟


                                    “自传作者应当把一切都说出来,特别是那些不能说给别人听的东西,即性欲。出于真实的考虑而把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出来,这需要作者战胜他的羞耻感,坦白的难点在于迟疑,这种迟疑应该被表现出来。坦白有一系列修辞方式,卢梭、纪德、莱里斯、格林及其他人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具有一种共同的本质。吞吞吐吐的开场白一方面是在吊起读者的胃口,另一方面也是给叙述者开脱,以免有暴露癖之嫌”……

            如此看来,与一切灵魂的“袒露”一样,真相曝光的那个最初瞬间,通常伴随巨大羞耻。

            因为是自传,所以,通常所谓“叙述者”与“故事主角”的关系也便演变为“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于连·格林说:“这一刻留在了我的记忆中,但是又有多少可以让我读懂生活之迷的时刻离我而去了啊!我好像在追逐一个幽灵”……格林的感触其实很多人都曾有过。

            所以,不只是美国之于拉登,我和我,你和你,他和他,其实大致也就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战争……那番纠缠、格斗、交错、恍惚常常无休无止。

            与物质世界的奔腾万象相比,我们精神世界的景象其实更班驳,更壮观——我们对其所知常常并不比对物质世界的了解更多。这个事实已让所谓“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成为世界上最复杂、最暧昧的关系之一。

            对那些满脑子蛇蝎智慧的美女美男作家而言,“脱”其实无所谓。问题是,脱完之后,是否反将真相完全掩蔽?

            科学顽童

            费曼  《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真相是危险的。把它讲出来需要技巧

            本书传主不是绯闻男友、绯闻女友、私生子、私生女,而是一位科学明星。喜欢。

            传媒发达,名人消费乃至消费名人算时尚,算大众文化乃至文化大众。我没意见。可如果所有名人传记非锁定“演艺圈”不可,终于也是乏味到家。

            本书与另外一本费曼主题书《别闹了费曼先生》大致可算神合貌离的姊妹篇。费曼是个快乐在字里行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其实,他更是一个科学顽童。

            费曼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上了瘾了——就像一个人在孩提时代尝到什么甜头,就一直念念不忘。我就像个小孩,一直在找前面讲的那种奇妙的感受,尽管不是每次都能找到,却也时不时地能做到……”

            这不像自谦。不过,他的好奇心当然不仅仅是一个黄口小儿的好奇心。

            丰氏画展

            丰子恺  《几人相忆在江楼》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一种思想真正呛人,时间可以忽略

            读这种书等于再看一次“丰氏画展”。印象中,丰氏漫画多文人气。在如今商风弥漫语境中,还能协调?如丰氏般的“抒情漫画”对今天读者而言,还有确切影响?

            在今天,“阅读”正在变成一种“应景”或“寻找谈资”的敷衍。而这样的敷衍其实也很珍贵。否则,人真成为机器?成为正渐次进入市场的“电子阅读器”?阅读本身的知会、情调、误解的冲动或理解的愤怒一概烟消云散,阅读还是阅读?

            然而,也继续相信,好东西应该不会过时。就说丰氏抒情漫画,就算被镶嵌在商业社会镜框中,仍闪耀刺目之光。

            这样看,“抒情漫画”之类的定义其实不重要。

            书中有“落日放船好”、“独树老夫家”之类的之类的老文人情调,也有《某种教师》、《用功》、《教育》、《升学机》等多种被称为撒了胡椒面的“漫画”。《升学机》一幅呈现的是现在在大型观光酒店中亦不难看见的外露式电梯——电梯中坐满希望从小学(一层)升至大学(最高层)的学子——而下坠在升降机底端的,是一枚银圆……

            阅读如此“胡椒面”会发现,当一种思想真正呛人,时间会变得不重要。

            传奇无须推敲

            冯骥才  《俗世奇人》  作家出版社

            传奇无须推敲

            张爱玲说,生活比小说更传奇。不过,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暮鼓晨钟交替复现庸常平凡的日子而言,所谓生活传奇并非随时随地呈现。尤其在诸如柴米油盐凡俗语境,传奇原本只是一个谣传?

            如此,尤感“意外”的是,在《俗世奇人》简约、平和的文字中,忽就读出一种俗意盎然的“传奇”,并且发现,其实传奇所要,并不复杂,无非“一点固执+一点偏狭+一点自信”?

            尽管在实际生活中,任何自信都包含至少1%的不自信、任何偏狭和固执都包含至少1%的可笑和荒诞,可在传奇中,它却变幻为一种惊奇:夸张,神异,诡谲,神秘莫测……在萎顿、庸常、郁闷的现世生活中,如此“传奇”就算照样经不起推敲,也稀罕。

            书中,冯骥才写了“苏七块”、“刷子李”、“冯五爷”、“蓝眼”、“青云楼主”等十多号人物,比起网络元年闹得天翻地覆的那些“IT精英”而言,它们土得掉渣,确可爱得让人眼痒。书中诸位遗老遗少属“真名士自风流”,而晃荡在网民鼻子跟前的那些“IT精英”则在为无限虚幻的那斯达克传奇而奋斗……

            冯此生断然写不了“财富英雄”传奇。而IT精英的传奇有谁能写?

            《你走神儿不如我走神儿》PART  3

            有围墙,青春如何狂欢?

            冯唐  《万物生长》  中国电影出版社

            真率谁知?合受烟霞供养

            对读者、媒体、文坛而言,冯唐算“新人”。“新人”是“新来的”,也是“后来的”。朝气蓬勃也好,锋芒毕露也好,“新来的”集优势、劣势于一体。他们显然无组织无纪律……因此,假使对其打破陈规、涤荡沉疴的“丰功伟绩”视而不见,那“新来的”也就没什么便宜可占。冯唐处女作《万物生长》亦如此?待考。

            无需考证的是,冯唐占了“青春”的便宜。这不仅因为《万物生长》是一本地道的青春成长小说,还因为以此为主题的好小说比我们想象的少还少。

            谁都有过青春。可谁的青春也不会像琼瑶小说那样纯净与单一。五、六年前,我们的城市里充满围墙,与之相似,我们的精神疆界里一样围墙密布。各围墙间老死不相往来。就“成长真相”而言,“音乐学府”跨墙而出的青春消息最早来自刘索拉(《你别无选择》);而部队大院围墙内少年疯狂的讯息则来自王朔(《动物凶猛》)……现在又加上了一个冯唐——他的《万物生长》写的是医学学府围墙内的青春故事。有围墙,青春如何狂欢?

            十多年前,冯唐自己从那里走出来,而现在,他经由《万物生长》,重新走了回去。他以狡黠、诡异之笔,带领读者重新走进那群高智商青春动物之中:他们十八九岁进入医学院校最高学府,八年直读,卅岁前获博士学位,他们的梦想在这个极度压缩程序中被挤压、扭曲、放大或夸张。他们聪明、无聊、生猛、自负,他们历经青春与人性、肉身的短兵相接,直面梦想与现实的肉搏血拼……就算他们个个幸运,可他们为之付出了什么?就算他们人人成功,可在那一张张营养充沛的年轻面孔背后,掩蔽着怎样的茫然与惶恐?

            为此,冯唐必须奋不顾身,完成一个超级自恋。否则,他凭什么这么年轻就写回忆录?同样必须的是,他的小说要从自恋出发,并最终超越自恋。至于顺便揶揄当今大行其道的那些“身体派”写作者吮痈舔痔的光荣传统,则大抵不在他的谋划之中。如是,《万物生长》获得了这样一种品质:它在对青春貌似深情款款的回望中,还原出青春的丰润与残酷,同时也颠覆掉青春的迷幻与偏执。用小说中一再出现的一个细节说,那就是,冯用自己的处女作将那个曾经晶亮熟糯、肿胀难忍的“痤疮”重新恶作剧般地挤榨了一次……至于此后是“脓水流尽,得解脱,得大自在”,还是“诊断清楚,困扰水流云在,成了一辈子的心症”,他才不管。

            青春从来不纯净,从来不简单。站在这个判断一侧,琼瑶小说的精致和单一,等于把青春压缩成了一张贺卡,而冯唐用《万物生长》复原而出的,则是一个青春遗址——它有被福尔马林溶液长年浸泡后似乎富于弹性的死人尸体,也有摆满器官标本弥漫着耗子药怪异芳香、光线晦涩的教学楼走廊,有成吨的荤笑话、大排档上一堆堆被剥空的水煮花生米壳,也有通宵达旦的学术煎熬、彻夜迷狂的初吻、初恋……

            因为“炭疽信”,二○○一年底,贺卡生意已几乎无人敢做。纽约世贸大厦现已成为一个暗喻丛生的遗址。假使“遗址”通常也是“纪念碑”的代指,《万物生长》也是一座——一座青春纪念碑。我喜欢。

            疑似喜剧

            冯小刚  《我把青春献给你》  长江文艺出版社

            疑似喜剧虽然不是悲剧,但终究不是喜剧

            冯小刚文字不错。但这个判断并非其新书热卖的原因——甚至就国产畅销书而言,卖得好的那些畅销书基本也是文字粗糙的代名词。

            所以,冯的新书除去备齐了诸如妻子、同事、同行、女儿等“隐私”范畴的细节内容,以此满足大众尚属健康的窥探欲外,其文字本身亦常含妙趣——打比方说,冯文字中隐蔽着很多电脑术语所谓“隐藏文件”……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