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你走神儿不如我走神儿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你走神儿不如我走神儿

第15章

书籍名:《你走神儿不如我走神儿》    作者:黄集伟


                                    不过,它们在商业推广上已是力挽狂澜……归结起来,其要害即作者在本书中的那个一而再再而三坦白,二十五个汉字:“章士钊的外孙女,章含之的女儿,乔冠华的继女,陈凯歌的前妻”(P100)……除此之外,另有一个生硬标签:“名门‘痞’女”。

            这是一本“邪门”之书。其要害在于,作者像开“趴剔”一样将自己的各路朋友拉来凑数字,撑门面——酒肉朋友廖文在场,海外朋友刘索拉在场,业内朋友朱伟在场,同行朋友伊伟也在场……细究如是,也就发现,如此“邪门”之可怜,也是无奈。它意外证明,说到底,洪晃对“成名”一事终究缺少真实兴趣。因为,她甚至对成名“规定动作”——写书这样的大事亦是如此儿戏,直至敷衍、搪塞。

            这个矛盾很尖锐,也很有趣。书中无处不在的所谓“无名压力”,对洪晃而言,仅止皮相。

            洪晃真正的危机来自于其“文化身份”的尴尬:在一个不需要淑女、不缺少才女、更不发愁美女的年代,一个“出版女”的动静,充其量不过是其在圈子里已有动静极为有限的一个放大版,仅此而已。

            我的这种解释,在作者本人,有另外一种表述:“违背我信念的手段是我达到我信念的捷径……我知道捷径,但是我没有决心去做这件事,这就是我的教育给我最深的信仰和绊脚石”(P101)。要我说,除此之外,“我的教育”还是一个“熟人社会”的紧箍咒——而这个紧箍咒在一个“陌生人社会”里已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顺便可提的是,在本书封面上被强硬推出的所谓“名门‘痞’女”概念,其创意自是为了扩大读者半径——“痞子”大众耳熟能详,而“一个出身名门的痞子”、“一个出身名门的女痞子”更该吊足大众胃口……而这本身,其实即洪晃所谓“违背信念的捷径”。其糟糕之处除了凭空制造无数误解、歪解、曲解外,还基本掩蔽掉了洪晃原本异常突出的那种有教养的傲慢或偏见,它与所谓“痞”其实根本不搭界。

            韦莲司与胡适

            胡适  《胡适与韦莲司》  北京大学出版社

            春者,天之本怀;秋者,天之别调

            撰写本书时,周质平将主题聚集于胡适情人韦莲司。线索从胡适《留学日记》中零星记述中考证而来。

            韦莲司,美国人,胡适说她人品高洁,学识丰富,特立独行,不恤人言……韦莲司与胡适神交逾50年,仅胡适写给她的信件即有200余封。

            在撰写如此“故事”过程中,周质平曾担心自己是否因为本书写作而成为“胡适的罪人”——破坏胡适形象,但后又改变看法。

            周认为,自己写作态度认真严谨。不过,问题在于,是否只要认真严谨,便可能还原出一个真胡适?一个被掩蔽在传统孝道背后、满怀一腔悲寂的胡适?

            功夫在诗外

            黄灿然  《必要的角度》  辽宁教育出版社

            为月忧云,为书忧蠹,为花忧风雨,为才子、佳人忧命薄

            黄灿然是我敬佩的作者,他出的所有书我都买,买不到就到网络上去找。再找不到,就托人向作者索要。

            《必要的角度》一书是黄灿然有关翻译技巧尤其是诗歌翻译技巧的心得之作。

            书中P223页文章名为《一部失败的布罗茨基中译本》,文中条分缕析,焦灼于一字一句一段一篇……我的感想是,所有媒介从业者或广言之文字工作者其实都可以将本书列入学习范围。

            常言说,功夫在诗外。在一个就连手机短信息都百般追求“文才斐然”的年代里,这句老生常谈的重要性远未引起足够关注。对一篇论文而言,长句好?短句好?对一个编辑而言,当来稿基本合乎要求,作者行文中的那些个人趣味与个人习惯该删不该删?对于一篇刊论而言,大是大非确认无疑后,要不要锋芒毕露句法奇崛?凡此种种,黄都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尤其给人印象深刻的,是黄对语文技巧全方位的研判和考量。依黄之见,倒叙还是顺叙、横切还是纵劈,低密度还是高繁复,其实不仅仅是技巧,而且更是作者综合实力的整体体现。“为什么需要活力?其中一个原因即是为了避俗。模式化的句法、词语与模式化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敏感的写作者往往思想、思维超出一般模式……而平庸的意思是,你挑不出他有任何语病,可是也看不到他有任何真知灼见”……

            经过黄的提示,转身再去看日出一刊的那些狗屁杂志、狗屎文章,端的“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噩梦”。

            破落美丽的天堂

            黄永玉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我就在每个碎块里微笑

            散文、随笔外,书中也收入黄欧洲写生多幅,有图有文,相辅相成。

            黄永玉属于那种经历芜杂、一生传奇不断的作者,连同他的文字,也如是。其文字算调性繁复,且极富画面感,既令人心动、感慨、唏嘘,也裹挟着衰老与年轻、苍凉与优美、狡黠与纯真间无休无止纠缠不已的对抗……说不出什么颜色,但绝非主旋律。

            在《永远的窗口》一文中,黄说,他和太太曾为香港蜗居专门买回“漂亮的印度浓花窗纱”打扮窗子,而使其成为“破落美丽的天堂”……

            在一种胡乱的联想中,那个“破落美丽的天堂”,其实便是一个自在安宁的灵魂寓所?

            在另外一本名为《给艺术两小时》的书中,黄在岳鹿书院演讲的言论被记录下来。

            那书书名略带反讽意味——意思说,“两小时”之外,大家尽可声色犬马,歌舞生平,或者相反,饥寒交迫,嗷嗷待哺?

            如果不是反讽,警醒的意思总是有的,比如,给艺术两小时,不是岳鹿书院这样的集合,而是每天,自己,过问一下心灵,时间一久,那“过问”或许就会产生化学变化?

            一个好的书名多半诱人联想。那种想像空间尤其大想像边界尤其缥缈的标题——财迷地说,标题本身先就挣到钱了。

            与自撰文字相同,口语中的黄永玉一样出言不逊。已经很老的黄依旧如孩子般热爱着,疯狂着,悲悯着,无奈着……

            于是在演讲中,豪气万丈亦成为黄的最大魅力。他在北京购得7亩地界,自己设计“万荷堂”。“万荷堂”被3000亩果园环绕——有桃,有李,有苹果……黄为此自作诗句感慨万千:“十万狂花如梦寐”……

            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在黄诗人一派骄傲耀眼豪言的余响中,想起他感慨张志新烈士时娓娓道出的咬牙切齿:“如果把我切成了碎块/我就在每个碎块里微笑……”
            或豪放,或娓娓道来,当其出自真心,即本色。

            《你走神儿不如我走神儿》PART  4

            所谓传记

            基蒂·凯利  《南希外传》  世界知识出版社

            回忆的片断,欲望的火焰,痛苦时的迷失、愤怒、嚎叫

            在纸媒上有可能直接吸引眼球的,简单就是“秘密”二字。因此人物传记中若无独家爆料几乎难于成篇——当然,读者允许那些形形色色、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秘密”内容质地各不相同。

            美国著名记者索尔滋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写到延安时期因为生活艰苦工作繁忙,毛泽东严重便秘。这个消息当时延安上下都知道。很多细心的人想方设法为主席想办法、找偏方。情况少有改善,窑洞内外顿时雀跃口耳相传:主席通便了!

            如此“秘密”放在一个有关重大事件的“传记”中,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在书中,索氏甚至写到了毛泽东的初恋。这段“初恋”国内两个译本译笔稍有差异。一个译本将其译作“就在这一年,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同时有了自己的恋人——杨开慧”;而另一个译本则译为“这一年,他一手拥抱了马克思,一手拥抱了杨开慧”……两个译句以虚实不同的风格传播出一个领袖的青春秘密。如此秘密让一个已被尊奉为神的领袖忽然血肉迸现。

            《长征》,或说索氏的“揭示秘密法”让人明白,对几乎所有人性的提示而言,秘密就是力量。换言之,健康的隐私就是力量!而所谓不仅“隐私”,还要“健康”,我的理解是它应该有助于揭示人性,而不是展览无聊。

            人物传记难道不写人么?偏巧有些字字句句都在写着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人物传记就是不是“人”的传记。简单说,它像一页中学生的期末操行评语?它像一款求职者的个人简历?它像一本事无巨细、拣到篮里就是菜的流水豆腐帐?

            其实,在那类仿佛“照相写实主义”的罗列中,丢掉个把细节并非硬伤。重要的,是人物传记中那种铺陈简历式的一一还原,看似丰富多彩,实则一地鸡毛。它忽略了传主的灵魂,磨蚀了传主本真的人性……对于一本人物传记而言,这是致命的拣芝麻、丢西瓜。

            《杜拉斯传》(漓江版)的写作亦远离如此窠臼。作者的立传法,是希望从传主的作品中剥离出一个“真人”的故事——因为杜拉斯喜欢在自己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反复描写自己生活的某一片段——如此事实为还原的努力提供了可能。

            “回忆的片断,欲望的火焰,痛苦时的迷失、愤怒、豪叫、等待和沉默,在杜拉斯笔下都可以成为一本书不容置疑的源泉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