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江山艳史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江山艳史

第19章

书籍名:《江山艳史》    作者:灵庆


                                    江淮繁华之地临近江南,扬州与南朝国都金陵更是只有一江之遥。两大城市一衣带水,文风鼎盛,民风开放,风流王爷就藩江淮的消息早已经像插翅的鸟儿一般传遍江淮,作为淮南首府的扬州更是闹的沸沸扬扬,人们争先恐后,驻足观看,真可谓万人空巷,只为一览才子风骚。

        世人愚昧,消息闭塞,并不知晓赵景此行南下的真正用意,他们并不清楚大周面临的强大危机,在他们眼中,八贤王就藩江淮,出使南朝,南线安稳,不用打仗,还有比这更值得高兴的消息吗?

        没有了。百姓需要的是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尽管这个乱世战争时常爆发,但是可以避免的战争他们还是真心的希望不要发生,他们需要和平的环境来进行生产生活。

        相较于无知的纯真的百姓,淮南道的官员则想的更深,先帝之时大周很少与南朝交往,终先帝一朝凡二十载大周竟然一直处于封闭之中,而眼下天昌皇帝刚刚继位没多久便派遣自己的亲弟弟南下晋朝,虽然与秦、汉两国引发的西北战争有关,但是隐藏其中的信息让人乍舌。

        大周变更国策了,新君要和南朝交往了,那么紧临着南朝的淮南道在新皇帝心中将会占据着怎样的地位?与南朝国都金陵只有一水之遥的扬州又将会得到朝廷怎样的重视?

        这些问题无不关系着淮南道一众官员的切身利益,让他们不得不在自觉或不自觉之中重视这个问题,重视八贤王的南下,全心全意接待好南下的八贤王,最好在他心中留下一个美好的深刻印象,这样自己想不升官发财都难。

        淮南一道大大小小百余位官员在淮南总督邓稼轩,淮南大都督陈岩的率领下早已恭恭敬敬的守候在渡口,静静的等待王爷的到来。淮南的捕快和驻军则分守两岸,驱散靠近的人群,保护即将到来的王爷和淮南诸位大人的安全。

        “到了,到了。”不知道是哪个眼尖,看见了逼近的龙船,率先叫喊起来,人群一下子沸腾了。

        “龙舟啊,我看见龙舟了,好豪华好壮观,好有气势啊!”

        “王爷好英俊好潇洒,要是他能抱我一下就好了。”这是某个花痴女子。

        “王爷身边的女孩是谁,王妃吗?她好漂亮!”

        赵景站在船头的甲板上,双手紧扶护栏,以宣泄此刻自己那颗激动的心情,静静地看着沸腾的百姓,心中百感交加,这就是民心啊,得天下难,得民心更难,民心所向,大周兵锋所指何愁不能纵横四海,平靖八荒!

        [九更之第二更,求收藏,破千四啊,大家收藏啊]

        第十八章【望江】

          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望江楼坐落于美丽雄伟的扬子江畔,全楼高达四十七米,乃是扬州城有数的高楼,登上楼顶,放眼望去,南朝金陵的繁华奢靡之音犹然入耳,八千里地河山历历在目。

        这座瑰丽的望江楼修建于大周武宗宣和九年,时大将军岳鹏举伐晋,七战七捷,尽得南朝淮南江北十三州四十六县膏腴之地,那时正值南朝内乱,大军若乘胜渡江,一举灭晋也未可知。

        可惜就在伐晋大军节节胜利,行势一片大好之时,武帝却听信奸臣馋言,急调大军回朝,一日之内连续颁下十三道金牌,岳鹏举无奈之下只得班师回朝,行前筑望江楼,遥望南朝,以示不忘南征大业。而现在大周十三道之一的淮南道便是那个时候定下的。

        车辘麟麟,马蹄咝咝,当赵景乘坐八贤王府上那辆豪华的马车来到望江楼时,已是夜星初显,华灯初上的时刻了。

        赵景这一路上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直想方设法呆在龙舟之上,决绝进入运河沿岸的州县,导致这一路上运河沿线州郡的官员只闻贤王其名,不见贤王其人。然而对于扬州府,赵景却是另外一种态度。

        扬州乃是大周朝廷在南线的最后一道关口和重大城市,紧邻着与之一江带水的南朝国都金陵,在经济政治上占据着极大的影响力。

        若论经济能力,扬州是中原粮、草、盐、钱、铁的运销中心和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得中扬运河相助,扬州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更是六国之中屈指可数的国际性大都市,其繁体程度犹胜于周都中州,仅次于南朝国都金陵,时有“金一扬二”之称。

        若论政治影响力,扬州是淮南道的首府,也是淮南王府、淮南道台、淮南都督府的治所所在,武宗皇帝在岳鹏举安定淮南道后的宣和九年曾经驾临扬州,见扬州景色优美,暗蕴灵气,兴奋之下武宗皇帝定扬州为大周的南京,其王气直压与之毗邻的南朝国都金陵城。

        赵景镇藩江淮,威压一方,不日更是将要出使南朝,扬州乃是赵景在大周的王府所在地,于公于私淮南道的官员都是要出面为赵景接风。

        对于这种接风宴,赵景并没有打算让其他人参加,而白香云和秦仙柔显然也没有兴趣参加,赵景便让她们呆在王府好好休息,在交待一番之后他让自己的贴身侍卫韩武负责看住她们的安全。而他自己,则悠闲的坐在马车上等待宴会的开始。

        为了给大周贤王接风,望江楼早已被淮南一众官员给包了下来,沿街百米站满了警戒的官军。一路南下的禁军加上扬州的驻军,这样严密的防卫相信即便是一只苍蝇也休想要飞进去。

        楼里楼外,官兵林立,楼上楼下,官员满座。

        “参见王爷,王爷千岁千岁千千岁。”淮南一众官员见到赵景到来,哪里敢殆慢,纷纷跪地行礼道。对他们而言,赵景这个新进封的八贤王完全就是一个陌生的存在,甚至于刚刚坐上龙椅的天昌皇帝在他们心中也没有一个稳妥地形象,毕竟,这对兄弟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尚短,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威望和形象。

        赵景笑道:“免礼,平身,诸位大人都起来吧,本王不喜欢这些虚礼,以后见了本王也不用这般的,能免则免吧。”

        邓稼轩道:“多谢王爷,但君臣之礼不可废,王爷请入座。”

        既然他们喜欢下跪,赵景也不便免强,毕竟各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且随他们好了。他遂微笑入座,却不知在场的众人要是知道他们的推托之词在赵景心中会变成这般邪恶的想法的话会不会气地吐血。

        大周礼制,总督正三品,大都督正三品,巡府从三品,知州正五品。为迎接赵景到来,顺便为他接风,淮南道大大小小近百余位官员全部到齐。能与赵景同桌的,无一不是淮南的实权人物,放在外边那可都是脚跺一跺淮南就要翻上翻的。赵景仔细观察了一下,文武对半,看来这酒桌之上到是公平。

        这时一位三十余岁的男子举杯道:“王爷风尘仆仆,舟车劳顿,一路辛苦了,听说头天晚上王爷还遇刺了,下官在这里敬王爷一杯,为王爷乏陈解劳,恭祝王爷洪福齐天,顺利南下。”

        赵景疑惑的转向邓稼轩,“不知这位大人是……”赵景并未言语,只是以眼神询问于他,在这些官员之中赵景暂时只认识淮南道的总督邓稼轩,所以有任何事情赵景毫不客气的请教邓稼轩。

        邓稼轩浸淫官场数十年,察言观色之术早已混然天成,一见赵景使眼色,立即会意,介绍道:“王爷,这位便是我们扬州府的青天李成庆李大人。”

        “原来是李大人,请。”赵景举起酒杯,一饮而尽,霎时间一阵甘泉入口,赵景还在疑惑这酒为什么这么甘甜时,突然嗓子眼间一阵火辣辣的疼痛。该死的酒劲上来了!没有想到这酒竟然这般的浓烈。

        “好,王爷好酒量,末将敬王爷一杯。”赵景正被这一杯酒弄的口干舌燥时,又一个雷鸣般的声音响起。

        靠!谁这么不长眼,没看见本王正难受吗?赵景暗骂一声,抬头看去,却见一个二十余余岁的青年男子正举杯相对,浓眉大眼,虎背龙腰,全身上下散发着一种淡淡的血腥杀气。

        非久经沙场之人断然没有这种骇人的杀气。如赵景所料不差的话,这,应该是一个真正的铁血军人。

        果然,邓稼轩的话证实了他的猜测,他看了一眼青年男子,恭敬的介绍道:“王爷,这位是淮南大都督陈岩陈大人。”

        陈岩,果然。竟然会是他!

        赵景心中一跳,试探的问道:“可是那位‘御酒将军’?”

        陈岩略微脸红,貌似有些不好意思地道:“正是末将,些许薄名,皆是少年猖狂所得,倒让王爷见笑了。”他嘴上虽然说有一些不好意思,可是脸上哪里有一丝难为情的样子,观他模样,分明还甚为得意。

        不过他也确实担当得起如此美誉。

        说起陈岩,那可是大大的有名,在大周,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天下闻名的少数几个将军之一。

        陈岩,字本中,大周西昌道潞州人,出身于大周军旅世家,祖上为大周开国元勋之一的右柱国大将军、定国公陈海隆陈公。祖父陈孝祥为大周兵部尚书,父亲陈霸先为大周西昌大都督,可谓门庭显赫。

        但是陈岩能够在及冠之年就成为一方诸侯,年近二十五岁便执掌一方军事大权,所靠的不仅仅是家族的势力,更多的是他自己的努力,依靠军功积累而至。

        自武帝之后,大周的国策就是守土而非拓边,元、明两朝更是如此,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岩愣是硬生生的为大周拓土三州,可谓功高盖世。

        明宗太和元年九月,后秦和北汉趁大周新君登基,朝政不稳时期联合发兵五十万大举犯边,当时十五岁的陈岩随父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