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江山艳史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江山艳史

第31章

书籍名:《江山艳史》    作者:灵庆


                                    相信胡大人以后一定会牢牢的记住这次的教训,断然不会再犯了。”

        胡卫永立即会意,表态道:“皇上恕罪,为臣知罪了。”

        正观皇帝被胡卫永和自己的儿子这么一求情脸色稍缓,正想说两句不请不重的话就此揭过不提,然而他的另外几个儿子却是抓住良机,乘此发难,要讲胡卫永置于死地。

        胡卫永是楚王陈永兴的人,这所有人都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眼下是夺嫡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任何一名大臣的态度都可能改变整个朝堂夺嫡的局势,当然,这句话夸张了,但是胡卫永身为一部之尚书,他的言行却是深深刻刻的影响储位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以前是没有机会打压胡卫永,但是今天这绝对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把胡卫永打趴下,那就等于是剪断了楚王的一只手臂,将会严重的削弱楚王的力量,且先不管胡卫永倒下后由谁来接替他的位置,那个问题可以稍候在谈,但是眼下,无论如何却是绝对不能再让胡卫永坐在礼部尚书这个高位上了。

        桂王陈永昌冷着脸出言道:“父皇,儿臣以为胡大人所犯之罪罪无可恕,胡大人身为礼部尚书,对于礼法自然是无比娴熟,但是他明知道这点却仍然逾礼犯上,可见胡大人心中从未将父皇放在心上,如果不从严治理的话那么从此以往恐怕国将不国啊皇上!”

        或许别的东西这些天家子弟不内行,但是身处天家,落井下石,阴谋诡计却是一个个无师自通,无需他人教导便先天学会的。桂王陈永昌率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落井下石,乘机打压楚王的势力,绝对要讲胡卫永彻底打残。

        吴王陈永康也不是什么好人,看见自己的兄长都已经出手了他自然也不会徐寿旁观,尽管心中或许他想要坐山观虎斗,然而他却是知道仅仅凭借着桂王一人是无法将胡卫永打残的。

        陈永康嘿嘿冷笑道:“启奏父皇,儿臣参礼部尚书胡卫永,经查胡卫永自从正观三十七年升任礼部尚书以来,结党营私,收受贿赂,横行乡里,欺男霸女,乃至于草菅人命,儿臣手中接到的弹劾胡卫永的奏章已经超过了上百份,正想上承给父皇御览。”

        打铁要乘热,这个问题谁都明白,看见自己的三个兄长都已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了,其中一个是要保住自己的妻子,另外两个却是要落井下石,乘势发难,四大权势皇子中最后一位皇子在经过一番简单的思考之后决定加入桂王和吴王这一边,将胡卫永打倒,断掉三哥的一只臂膀。

        陈永宁一脸温和的笑道:“父皇,胡大人以下犯上,罪在不赦,况且胡大人自从踏入仕途以来就没有过一件干净的事情,如果不是朝中某个权贵拦着,胡大人早就应该离职了,现在堆积在御史台的弹劾胡大人的折子没有一百也有八十,早已经堆积如山了,还请父皇明察。”

        皇家子弟当真是冷酷无情,这三个皇子也确实是一个比一个狠,从桂王的单纯的就事论事,到吴王的翻算旧账,再到平王的暗有所指,皇子间的高下立判,赵景瞬间就将陈永宁这个年纪和自己不相上下的平王列为最危险的敌人。

        楚王看见自己的三个皇弟竟然在这个时候发难,乘机打压自己,心中暗怒不已,然而在这个时候却不是他动怒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应该想尽办法保住胡卫永的尚书职位,损失一名尚书不是他能够接受的。

        楚王急道:“父皇,胡大人虽然有所过错,但是这些年来胡大人为了我大晋朝兢兢业业的工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请父皇看在胡大人往昔的功劳上饶过胡大人这一次,相信以后胡大人绝对会更加的衷心报国的。”

        “父皇,不可啊。”

        “请父皇从严治理。”

        “父皇,此风不可长啊,胡卫永这等奸险小人若是不处,我朝危矣。”

        这个时候几个皇子已经顾不得自己的风范了,纷纷嚷嚷道。脸皮既然都已经撕破了,那么要是不能够将胡卫永拉下的话他们可就亏大了,反正都已经是不死不休的结局,那么,就让这石头落的更深一些好了。

        正观皇帝被自己的四个儿子搞得不厌其烦,他原本想轻轻告诫一番胡卫永,然后把事情就此揭过,没有想到自己的其他三个儿子却不想事情就这么结束,纷纷发难,而且言之凿凿,这让正观皇帝也有些犹豫了。

        办,还是不办,这是个问题。

        第三十一章【唇枪】

          正观皇帝他头看了看四个儿子,却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置这件事情,胡卫永说到底还是为了大晋的颜面才出面和赵景理论的,说起来他还是大晋的功臣,然而这个家伙身上的污点颇多,而且这些现在还成了自己几个儿子相互攻伐的有力武器。

        无奈之下将矛头转移,正观皇帝对孙方智道:“孙爱卿,这件事情你看怎么处理?”

        伴随着正观皇帝的话语,所有人的视线又全部都转移到了丞相孙方智的身上,在大晋,谁都知道,孙方智是皇帝的心腹大臣,这个天下最明白正观皇帝心思的不是别人,恰恰正是这个大晋国的丞相。

        因此孙方智的意见基本上就代表着皇帝的意思,只要孙方智肯开口,那么,无论是什么事情,基本上都是能够得到正观皇帝允许的,这便是两君臣相交数十年的结果。

        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地盯着孙方智,所有人都希望能够从他最终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意见,是不是要就此办了胡卫永,眼下很大程度上已经取决于孙方知这个南朝的丞相了。

        皇帝这句话一出孙方智就知道要坏事,这些个皇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任何一个王爷都精明的可怕,现在他们的意见是十分鲜明和对立的,摆在孙方智面前的就是两个选择,要么支持将胡卫永法办,要么,向皇帝求情,放过胡卫永一马。

        不管孙方智怎么选择他都要得罪一派的皇子,那么,与其同时得罪三个皇子不如就得罪一个皇子,仔细衡量之后孙方智决定支持桂王殿下的意见,将胡卫永这个仗势欺人的小人拿下。当然,事实上,孙方智对胡卫永这个礼部尚书并不满意,这样的决定也不乏有些个人爱憎在里面。

        孙方智淡淡的开口道:“皇上,胡卫永行为乖张,欺君罔上,贪赃不法,按律当斩,不过老臣以为胡大人这些年为了大晋确实做了不少实事,兢兢业业,看在胡大人往昔的功劳之上,老臣以为可以将胡卫永调出六部,在地方上给胡大人安排一处,相信经过这一次,胡大人定然能够感谢皇恩浩荡,从此更加认真的为朝廷办事。”

        正观皇帝对于自己的这个丞相那是言听计从,没有丝毫犹豫的,正观皇帝下旨道:“传朕旨意,胡卫永欺君罔上,贪赃不法,草菅人命,按律当斩,但是朕念其这些年来在礼部兢兢业业,劳苦功高,在此功罪相抵,免去胡卫永礼部尚书职,左迁洪都知府,望胡爱卿你在洪都好好表现,争取早日回京。”

        胡卫永双眼含泪哭泣道:“臣谢皇上,皇上隆恩,臣磨齿难忘,皇上放心,臣一定改过自新,到时候皇上一定会见到一个全新的微臣的。微臣告退。”

        正观皇帝点头道:“你退下吧。”

        在胡卫永退下之后正观皇帝对赵景道:“八贤王,让你看笑话了,来,来,来,我们进内府说话。”

        赵景身为一国之亲王,自然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这个时候正是南朝上下比较尴尬的时候,他们原本是想要通过斥责赵景等人的无理来彰显大晋王朝的恢宏气势的,没有想到却被赵景等人倒打一粑。甚至于最后演变成了几个皇子之间私人争斗的工具,真是莫大的讽刺。

        这个时候赵景自然是尽力的避免提及刚才的不愉快,毕竟,他身上还肩负着重任,要是不能够成功的和晋国结盟的话,那么对于大周而言,南线四十万将士的自由将得不到有利的保证,大周边不能安然的抽调二十万大军北上,西北战争的胜利就少了一份保证。

        赵景呵呵笑道:“哪里,哪里,皇上说笑了,刚才外臣可什么都没有看到,从头到尾外臣只看见皇上在垂钓,其他的,外臣就真的什么都不知道了。”

        正观皇帝高兴的大笑道:“好,很好,八贤王不愧是八贤王,果然不负贤王美名,来,来,八贤王这边请坐,关于结盟的事情,朕还有些事情需要和八贤王上商讨一下。”

        赵景并不知道正观皇帝想要和自己说些说些什么,不过这个时候本来就是来谈判的,所谓结盟,不过是双方互相妥协,各自争取最大的政治经理利益的一个最终结果而已。

        赵景呵呵笑道:“皇上有什么意见但请明言,外臣洗耳恭听。”

        正观皇帝笑道:“大周已经有近二十余年没有和本朝交往了,却不知道这一次贵国皇帝为什么会想起和本朝结盟,还请八贤王为朕解惑?”

        赵景微笑道:“大周和晋国本来就是友好邻邦,早在建国初期我国便已经和贵国建立了友好互助的邻邦关系,只可惜后来因为武宗皇帝的一些举措导致了两国陷入了一段时间的冷冻期。

        不过孝宗皇帝在位的时候已经修复了和贵国的友好关系,先帝在位的时候和贵国的关系是有些不稳妥,不过眼下我国皇帝刚刚登基,就立即派遣本王成立使团前来出访贵国,可见我国皇帝对于贵国是什么的看重。”

        楚王陈永兴刚刚砸在自己的兄弟手上吃了一个大亏,这个时候正是心理不平衡,听见赵景此话,他立即出言讽刺道:“贵国皇帝对我国还真的是十分的看重啊,刚刚登基就派遣使团出使我国,却不知道贵国对于我国的这种重视能够持续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