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观战笔记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观战笔记

第32章

书籍名:《观战笔记》    作者:朱增泉


                                    

            情报信息,是信息化战争之“源”。离开了情报信息这个“起点”,指挥控制系统的运行过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的放矢。情报信息正确与否,对信息化战争的成败十分关键。可是,从“9·11”事件到伊拉克战争,美国的情报信息工作一再出现大纰漏、大失误。2004年7月,美国正式公布了长达500多页的“9·11”事件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由于美国情报机构的重大失误,美国政府至少坐失了十次可能挫败“9·11”恐怖袭击的机会。

            一场胜败参半的战争(5)

            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又是凭什么样的情报信息去打人家的呢?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第一条情报信息就出现了大错误。它煞有介事地说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子虚乌有。但美国这部庞大的战争机器却凭这样一个虚假情报点火.12.  152  发动了。这就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它使人们看到,美国仅凭一个虚假情报,就可以对别国发动一场“灭国之战”,这个世界还能有多大安全性?

            美国的情报信息失误在战役层面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样很严重。美军为什么选定在2003年3月20日清晨向伊拉克开战?因为它忽然得到一个情报:萨达姆正在某所房子里开会。美军决策层认为这是他们创造战争“奇迹”的天赐良机,于是迫不及待地把他们苦心研究的“斩首”

            战法一举推向实战。结果,萨达姆没有打着,巴格达却已一片火海,伊拉克在瞬间陷入了灭项之灾。一个国家的存亡、一位总统的生死,竟然都系于一条虚实难辨的情报信息。这说明,美军打信息化战争,已把越来越大的赌注押在情报信息上。即使获得的是一些真假不清、虚实难辨的情报信息,只要美军认为重要,它就可能据此展开重大战争行动。太轻率了。这使人觉得,美军打信息化战争就像神经紧张地端着一支不关保险的枪,它总感到世界上到处都存在着针对美国的威胁,哪怕黑暗中有一只老鼠蹿过,它也会朝发出响声的地方放一枪。

            虐俘事件更是美国情报信息工作存在严重问题的一次大暴露。美军虐俘事件的调查报告显示,它的幕后操纵者是美国情报部门,情报部门的幕后策划者又是五角大楼主官拉姆斯菲尔德。早在阿富汗战争中,拉姆斯菲尔德就批准了一项所谓“特殊获取计划”,怂恿美国情报人员“抓你必须抓的人,做你想要做的事”,虐俘在那时就开始了。伊拉克战争中,当美军迟迟查不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抓不到萨达姆,又遭到伊拉克武装组织激烈抵抗,被搞得焦头烂额之时,拉姆斯菲尔德为了摆脱困境,急于得到他想要得到的情报,便将“特殊获取计划”移用于审讯伊拉克战俘,骇人听闻的虐俘事件就这样发生了。拉姆斯菲尔德是美军打信息化战争的倡导者、策划者,他却把情报信息工作建立在全凭他主观意志行事的基础上,对战俘可以逼供,对情报内容可以挑选、更改、编写,虚的可以变成“实”的,假的可以变成“真”的,然后就凭这样的情报信息决定美军的战争行动,这对世界秩序和安宁将会带来什么.13.  153  影响?

            四看美军将信息化战争理想化、简单化带来之恶果。

            这些年,凡是关注美军向信息化军队“转型”的人,恐怕都会发现,拉姆斯菲尔德的确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再稍稍往深处观察和分析又会发现,拉姆斯菲尔德在全力推进美军“转型”的同时,他也在以走极端的思维方式,把新一代战争的理念推向理想化、简单化的偏颇境地。一方面,他充分利用其美国国防部长的职权,竭力按他的理想去设计一支新型军队、去打新一代战争,从而迅速把信息化战争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战法运用于实战。另一方面,他极其武断地拒绝考虑影响战争胜负的其他各种复杂因素,认为只要按他的主张把仗打胜,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拉姆斯菲尔德这种走极端的思维方式,带来了什么后果呢?一方面,美军的信息化作战行动的确“见效”了;但另一方面,诸如“情报门”、“虐俘门”等一连串严重问题却接踵而至。尤其是伊拉克各派武装组织的激烈抵抗,更成了美军“扑不灭的火焰”。这又一次使人想起了“外科医生和内科医生”这则寓言。拉姆斯菲尔德算得上是一位办事果敢、动作麻利的“外科医生”,但他只管将露在皮肤外面的那根刺剪掉,刺进肉里的部分他是不管的。他哪里知道,被他剪掉的只是露在皮肤外的1/3,留在肉里的却有2/3,而且伤及的是肌肉深部的血管和神经,很快就会化脓腐烂。

            在拉姆斯菲尔德主义的影响下,美军将一场全新的信息化战争打成这种结局,究竟是胜绩,还是败绩?留给世人的,半是思索,半是叹息。

            从伊拉克战争说到诺曼底登陆

            从伊拉克战争说到诺曼底登陆(1)

            一  诺曼底登陆与伊拉克战争有什么关系?

            毫无关系。

            不,有点关系。

            2004年6月6日,适逢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日。就在这个纪念日的前几天,小布什在美国空军学院发表讲话说:“反恐战争是21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正在一场风暴中飞翔。

            ”他话音未落,立刻遭来媒体一片嘘声。世界舆论迅速提醒小布什:伊拉克战争根本不能和二次大战相提并论,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也和伊拉克战争扯不上边。一位参加过二战的美国老兵德马蒂诺,这时也插了一句:二次大战的目标是崇高的,而伊拉克战争更像是一场“鬼鬼祟祟的战争”。几天后,小布什到法国诺曼底海滩去出席纪念大会,虽然也发表了讲话,但他再不敢提伊拉克战争。

            不过我倒想说,伊拉克战争与诺曼底登陆还是有点关系,虽然它不是小布什说的那种关系。你看,6月6日那一天,美、英、法、德、俄等16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云集诺曼底。不仅是“为了和平,重温战争”,他们还想借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活动之“泥”,抹平自伊拉克战争以来产生的裂痕。诺曼底登陆和毫不相干的伊拉克战争,就这样产生了某种联系。

            世界上没有孤立的事件。地球这边一只蝴蝶飞过,地球那边可能引发一场雪崩。一件千万年前的什么文物出土,会使今天的学术界翻江倒海。在诺曼底登陆这座二次大战的回音壁上,被一场充满争议的伊拉克战争撞出一点当年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回声来,倒也并不奇怪。

            想当年,二次大战进入决战阶段,苏联对德展开强大反攻,美英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军东西夹击,最终将德国法西斯打败。战后,美英却与苏联迅速反目成仇,对峙了近半个世纪。然后,苏联崩溃,冷战终结,二次大战形成的世界政治版图被打乱、重组,这个过程迄今仍在继续。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其间充满了前因后果、瓜瓜葛葛、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

            在诺曼底海滩纪念大会的中心会场上,首脑云集,风云际会。它使人联想起二次大战中那些大国政治家们叱咤风云的一幕,悠悠往事,历历在目。二战中的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等老一代政治家,曾以他们的政治谋略和军事行动,战胜了纳粹、改变了世界、留下了遗产。今天的小布什、布莱尔、希拉克、普京、施罗德等新一代政治家,围绕一场充满争议的伊拉克战争,也都显露出了他们各自的心迹,也都在想按照他们各自的意志去影响世界、改变世界。

            然而,这两代政治家,是两个不同时代政治风云的产物。他们是“爷爷辈”与“孙子辈”的关系。比较一下这两代政治家的胸怀、视野、抱负和作为,会让人生出许多感慨来。

            二  说到诺曼底登陆,不能不说到美国战时总统罗斯福,不能不说到罗斯福在二战中的历史作用。

            美国真正发迹,是在二战。这期间,罗斯福连任四届总统,实际任职13年,所起的作用十分关键,至少有这样三条:第一,罗斯福充分利用二战契机,以军工生产振兴美国经济,大发战争财,使美国成了暴发户。第二,罗斯福促成并主持了“三巨头”会谈,成功地协调了同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立场,与苏联联手打败了希特勒,为最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三,罗斯福及早提出了建立战后国际新秩序的战略构想,在他提议下成立了联合国,奠定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框架。罗斯福在二战中的这些谋略和作为,使美国在战后的西方世界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美国崛起,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着密切关系。两次大战,主战场都在欧洲、亚洲。一个个欧洲老牌强国的前庭后院、坛坛罐罐都被砸得稀巴烂。美国这个新贵却远隔大洋,两边临海,独门独院,安然无恙。二战中,美国虽然被日本偷袭了一下珍.3.  157  珠港,那只是被人砸了一家孤岛小店,鱼池小殃,城门未失,无碍大局。二次大战开始阶段美国并未参战,罗斯福及时吁请国会修改“中立法”,允许交战国从美国大量购买武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正式参战,罗斯福进一步动员美国全部工业力量投入军工生产,达到德国和日本的总和。到1944年,美国军工生产已上升至轴心国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