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

第36章

书籍名:《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    作者:理查德·豪伊


                                    在他讨论的大多数地方,维塞尔都把价值看作是起源于某种最简单的情形:一个消费者的市场,卖者有一定量商品。在这种市场上,劳动成本或任何其他成本显然不会加入价值的计算,这主要是因为没有劳动或任何其他生产努力发生作用。在市场完全被消费者的利益所支配时,调节交换价值或任何其他价值的就只有各种效用条件和既定的供给条件了。如果把各种生产条件加进他的模式,维塞尔也只是认为劳动成本只起有限的作用。他的论价值的著作始终把劳动量看作是一种不变的量,在此限度内谈生产同他的模式的关系,因此维塞尔不把劳动成本作为价值的一个原因。  

            维塞尔设想了一种场合,一种很不可信的场合,在此场合下,他认为劳动成本决定价值。可是如果设想劳动能够而且确实生产了如此丰裕的产品,以致于其边际效用全都下降到零,这是不可思议的。应当假定,在这种场合,舒适(闲暇)的边际效用是零。维塞尔认为,在这种场合,物品将是有价值的,因为如果放弃了任何劳动,则某些需要就不能满足。但是边际效用不可能表示出这种正的价值,因为它将等于零。维塞尔的结论是,我们不能发现劳动价值论成立的条件,因此效用总是支配价值的。  

            维塞尔的《自然价值》是他对价值问题的主要贡献。他在此后几年中发表了两篇文章,旨在向美国宣扬他的价值学说。但再往后25年间,他没有重温这个课题。哈耶克说:“在致力于高难度的各种问题进行了25年紧张工作之后,一种枯竭之情油然而生。因为在许多年间继续进行理论研究是不可能了。”15年间两部篇幅甚小的著作的问世是否真的使他精疲力竭,我们可能有怀疑,但毋庸置疑的是,他此时的确了结了价值理论,而且再也没有抱着同样单一目的(他曾为此钻研到1889年),重新回到这个课题来,并达到同一水准。        

        《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

        理查德.豪伊著              

        第十七章  庞巴维克      

              Ⅰ  

            在讨论维塞尔时,庞巴维克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对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的说明。庞巴维克同边际效用的联系屈居维塞尔之后,只是因为他不如维塞尔那样地专注于边际效用问题的研究。但利用了边际效用思想,即使在他致力于他所偏爱的资本与利息的课题时,他也大量地利用了边际效用思想。  

            庞巴维克和维塞尔同步而行30年。他们是中学和维也纳大学的同窗,同在1872年发现门格尔的《原理》,此后一同担任奥地利的公职,又一同赴德国,在海德堡、耶纳和莱比锡学习2年,然后一块回到奥地利担任公职。对我们来说,最值得注意的差别是,维塞尔为克尼斯的研讨会写的论文是关于价值与成本的关系问题,而庞巴维克写的却是资本与利息。他们30岁时(1881年)首次分手,庞巴维克离开维也纳去因斯布鲁克,与他同行的是他一年前新婚的妻子——维塞尔的妹妹。  

            Ⅱ  

            庞巴维克1880年放弃政府职务,任维也纳大学的编外教师。为获此资格,他撰写并于1881年发表了《从国民经济财富理论的观点来看权利和关系》。这是他的第一本著作,主题是确定经济物品的性质。阅读门格尔的《原理》为他写作本书作了准备。他所研究的特殊物品包括信贷、专利和信誉。他认为这些东西不宜划入经济物品的范畴。德国刊物上出现了对这部著作的篇幅适中的评论。尽管庞巴维克的第一部著作确是想强调物品的效用方面,但其中没有证据表明他理解边际效用的重要性。他在《权利和关系》中没有提到杰文斯或瓦尔拉斯。我们可以明确地说,庞巴维克在1881年时的兴趣还不在边际效用价值论上。  

            Ⅲ  

            庞巴维克的第一本著作谈到他继续研究资本和利息的计划。他三年后完成的《资本与利息》第一卷是其一部分成果,该书是对资本与利息理论历史的清算。同他的第一本著作一样,这本书也很少论及价值问题。他在此浏览了大量经济学文献,并接触到杰文斯的《理论》,但他还没有把杰文斯和门格尔联系起来。瓦尔拉斯的《纲要》虽有很长一节论及资本理论,但不在庞巴维克援引的著作之列。庞巴维克很可能只是暂时不知道瓦尔拉斯,因为他在后来的《资本与利息》的各版中包括了庞巴维克。同样,许多人当时也不知道瓦尔拉斯,因为瓦尔拉斯运用数学,从而掩盖了他的著作的其他方面。就这样,庞巴维克失掉了在1884年把三位奠基人联系到一起的好机会。的确,他到此时还没有对边际效用理论表现出什么兴趣。读过庞巴维克的前两本书,谁也不会想到要把他列入那些极大地推动了边际效用理论发展的人之中。评论家也肯定没有把他的著作同任何特定的价值理论联系起来。  

            Ⅳ  

            两年后(1886年)庞巴维克中断了资本和利息研究,而发表了关于价值理论的最重要著作,该书问世标志着他成为边际效用学派的一员。这部书分为两部分发表在德国主要专业杂志上。它发挥了边际效用理论,而且加进了一些新思想。为什么庞巴维克中断其他研究而转向价值论呢?也许是他的密友维塞尔《价值起源和主要规律》(1884年)的出版鼓励了他,也许是他自己关于资本和利息的著作使他转向这个方向,也许二者兼而有之。无论怎样,庞巴维克的文章是德国杂志上出现的对边际效用思想的第一次长篇明白的表述。它发表在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都便于阅读到的地方,而且不久就掀起了一场争论。  

            这篇文章稍加修改并入《资本与资本利息》第二卷(1889年)。这使德国人又一次看到经过精细加工的边际效用思想。庞巴维克把边际效用理论置于资本论和利息论之间;他解释说,为了理解利息率应当了解价值。但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并不需要为此而把研究扩展到如此地步。庞巴维克后来讨论资本和利息时利用到一些边际效用思想,但没有充分利用它,以保证给读者思考的时间。看来庞巴维克利用他论资本和利息著作出版之时传播边际效用思想这一点可能是不自觉的。  

            Ⅴ  

            庞巴维克对边际效用的解释在所有的方面都是紧随门格尔和维塞尔之后的,这种承继关系十分明显地表现在他拒绝把物品看作具有完全可分性这一点上。他也分割物品,但有一定限度,超过此限度他就不干了。例如他说一片面包而不说半片或1/4片面包等等。他更常用“马”一类物品作为例证,在这里,“1/2马”或“1/3马”的说法显然是十分可笑的。  

            庞巴维克对可分性加的种种限制,使他必然面对一些杰文斯和瓦尔拉斯没有遇到的问题,他花了许多时间讨论这些问题,写了题为“复杂的现象”的一章,其大部分内容可以不提,如果他采纳了完全可分性观点的话。在关于价格的一节他反复使用具有十足庞巴维克精神的术语:买者和卖者的“边际对偶”。对偶的重要性会随被交换的单位数的较小增加而降低。庞巴维克是从他分析时所用的单位数引出全部内容的,他在这方面花了很多的时间,从下面一段话即可看出这一点。  
            他说:“假定在某个部门有4个机会,按其重要性可分为10,8,6,4;而另一部门也有4个机会,以9,7,5,3表示。再假定某人只有5件物品,无疑这五件物品将被分配给10,9,8,7,6这5个机会;最后这个数字(它碰巧属于第一个生产部门)是真正的边际效用,并决定商品价值,而在第二个部门中以5表示的下一个机会,按照我们的公式一定会变成‘虚假的边际效用’”。  

            不消说,别人是不会用他的“虚假的边际效用”这个词的。  

            Ⅵ  

            庞巴维克从未研究效用的测定问题,他在大多数场合都是讨论数量的序数方面。不过他的这种限制主要是想以尽可能简单的术语来表述他的分析,而不是出自认为基数方法不适宜这种场合的看法。从下面的句子可以看出他遵循效用衡量序数论的意图:“大家知道,我们的需求在重要性上是极其多样化的。我们通常习惯于按照如果得不到满足对我们的福利带来后果的严重性来对它们加以排列,”他区分了不同等级的物品:“‘饮食需要’远在烟草需要之上”。他还对一个特殊等级之内的不同项目物品加以区分。庞巴维克对效用和地形之间的类比,表明他通常限于作序数的比较。他说:“这很像一位地理学家在一个时期是按山脉的高度来排列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和哈尔茨山脉,而在另一个时期却是按照它们的个别山峰来排列一样。”他接着谈到了“分类”。他按照门格尔的方法列了一张表,标出了对各种物品的所有单位的数字。不过,这些数字对消费者的选择只起一种指导作用,并未告诉他所获得的效用量。庞巴维克的这个表以及其他的地方表明,一个消费者对某物品的每一增量的估价低于他对前一单位的估价(边际效用递减),他也就开辟了通向基数测定的道路。但也到此为止,因为他并没有要求消费者真的去计量基数量。  

            事实上,直到谈及补全物品问题时,他才离开了序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