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

第42章

书籍名:《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    作者:理查德·豪伊


                                    他还提到在他所说的均衡条件下,个人没有消费某种物品时所引起的困难。  

            他对边际效用的全部基本研究都是沿着他在《纲要》中已经选择的路线。他增加的东西只是有关平均稀少性的思想。杰文斯的《理论》已经提到了平均效用,但瓦尔拉斯在《纲要》的1874年部分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瓦尔拉斯引进平均效用的思想,一般来说是一种危险的做法,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平均效用必定要涉及到个人之间效用的比较,而对他的论证却没有多少帮助和好处。他只是说:“大家知道,平均稀有物品的比例和个人稀有物品的比例相同”。用Rb,Rc,……表示物品B,C,……的平均效用,使他书写其均衡条件时能节省一点地方,如PB=Rb/Ra,Pc=Rc/Ra,……但却没有表明每个人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不过,瓦尔拉斯从中也得不到别的什么东西。  

            Ⅳ  

            瓦尔拉斯在其《货币论》序言中指出,《纲要》初版已经销售一空,但一直到1889年才出了再版。他要求他教的一个班级阅读《纲要》,而学生们对书中所用的各种符号深感困难,于是他在第二版中加了一节,试图说明他的书写方法,接着还有很长的一节,试图对经济学的学生解释数学。  

            第2版的序言谈到了经济分析史运用边际效用的历史,他还要求读者阅读杰文斯、戈森和门格尔的著作。瓦尔拉斯在这里首次把门格尔也作为边际效用思想的一个独立的发现者,而在不久前论货币的著作中还不是这样的。  

            关于边际效用理论的前途,瓦尔拉斯在《货币论》序言中曾表示了乐观的态度,这种态度在1889年还保留着。他说他能够把他早先已经列出的讲授该理论的教授们的名单加长,但他并没有这样作,而只是列出他们讲授的地点:都柏林、卢万、维尔茨堡和波尔多。瓦尔拉斯在《纲要》再版中作了许多改动,但涉及边际效用的并不多。他指出,他考虑要增加的主要是,应在不连续函数的场合来进一步讨论最大化的条件。在初版中他已经提到了不可分割物品的情况,他在再版中解释了具有连续效用函数曲线的一种物品同具有不连续曲线的一种物品的交换。瓦尔拉斯说明,在不连续物品场合存在着非常近似于他的均衡条件。  

            瓦尔拉斯在第2版中增加了一些部分,想用一种更精确的数学符号使他的解说更鲜明。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他提出了一种更直接的数学方法。这对有一点数学知识和爱好的人可能有所帮助,但只能使那些难以跟上第1版的数学论证的读者更感吃力。  

            瓦尔拉斯作了真正修改的句子之一,按贾菲的说法,是“交换的最大化原理,该原理在第1版中是作为广泛的经验观察的原理,而在第2版和以后的各版中却作为一种假定的命题提出来了”。这句话在第1版和第2版(括号内)是这样的:“有根据说,原则上它将进行(假定它进行)交换,以满足尽可能大的总需求量,因此(可以肯定),Pa既是已知数,da就是明确的……”。  

            瓦尔拉斯会有一些这样的改动。关于交换均衡条件的表述,第2版是:交换者“得到”最大满足;第2版将“得到”改为“可能得到”。这些字面上的变化证明了贾菲的解释。瓦尔拉斯既然对他的理论作了认真的变动,他应就这种变动的性质给读者留下更有力的印象,而在贾菲校勘《纲要》的不同版本之前,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些变动。  

            瓦尔拉斯在《纲要》再版时,加进了他在《货币论》中首次使用的平均稀少性的思想,这给他带来的的惟一好处是维护了他的观念。        

        《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

        理查德.豪伊著              

        第二十一章  季德和法国人关于价值的争论      

              Ⅰ  

            夏尔·季德在推展边际效用思想方面所做的尝试,比七八十年代任何其他法国作者都更为勇敢。这始于他评论杰文斯《理论》的一篇文章(发表在1881年《经济学杂志》上)。他在1884年还把边际效用思想写进了一本新的成功的经济学教科书。  

            他的门徒比他预想的要少,这只能怪他自己;没有人愿意跟他走,很可能是因为他自己步履蹒跚。他的文章激起了一场关于价值问题的长达7年之久的讨论,这场讨论多半是在《经济学家杂志》上进行的。但这场讨论根本没有抓住价值理论的本质(像杰文斯所作的那样),也没有能使哪位经济学家转向边际效用理论。然而,季德的声望、地位和他所做尝试的性质,使得考察一下他的评论和此后发展的结果成为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Ⅱ  

            季德于1877年从事经济学教学,担任一个经济学教席,该教席是在法国政府把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必修课时创设的。此时李德所受到的经济学训练(按照季德的悼文作者的说法)仅限于阅读过巴斯夏的全集,那是他叔父在他最后攻读学位时送给他的,季德从此对经济学有了一种新看法。  

            季德在论杰文斯的文章中特地承认法国经济学的状况是悲惨的,他认为应当重视杰文斯这样一些经济学家。在法国经济学家尚未反思之时,李德就列出了一张讽刺性的清单,表明了法国人在经济学领域的兴趣和任务:“我们热衷于统计学,人口统计学,财政学,经济法学,也许还有社会学,而没有政治经济学。关于效用与价值,资本和劳动性质的讨论(只有杰文斯先生的论著讨论了这些问题)被视为我们时代的繁琐哲学问题”。在季德看来,法国人忽视杰文斯的《理论》,就是上述状况的一个例证。季德指出,该书10年前问世,第2版也已于1879年初版了,但在法国不仅迄今没有出版法译本,而且甚至尚无一人详评这本书,也未见哪本新近的教科书提到杰文斯。不过,同与杰文斯的一致相比,季德似乎更坚决地强调了他同法国同行们的分歧。季德首先强烈赞成杰文斯的下列论点:演绎法比归纳法更适合于经济学。这就把已在法国赢得一些支持者的历史学派抛到了一边。但是,当进而论及杰文斯所主张的经济学必须利用数学方法(因为经济学研究的是数量)时,季德就同他的法国同行一起表示反对了。数学使季德感到厌烦,正像使其他许多人感到厌烦一样,这是因为(部分地,至少是可以理解地)它使人弄不清作者说了些什么。  

            季德认识到价值论是杰文斯《理论》的“首要部分”。他对于“最后效用程度”和价值的联系这一中心思想有明确的理解,并说谁也不可能忽视这一点。依照季德的说法,早在1881年法国已经有了对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扼要表述,它完全是以非数学的形式出现的,而且发表在容易得到的地方。但是,季德对边际效用论的破坏性批评直接损害了他对这个理论的解释。他把对边际效用论的解释插在他对数学的谴责和对杰文斯效用论的批评之间,有可能使学生把这类著作连同其缺点一起都放弃了。  

            季德为他对边际效用论的这种逆反判断提出了两个基本的反驳,第一,杰文斯既然不能独立衡量最后效用程度,也就不能肯定物品在既定条件下的交换比率;但季德认为,他却在一篇文章中争辩说,交换价值比率可以暗含最后效用程度比率。实际上杰文斯的方程式体系中并不存在循环论或不确定性。即使存在,也同衡量问题无关。由于对杰文斯的数学方法缺乏理解,使季德提出了虚构的困难。  

            季德对杰文斯效用论的第二个反驳具有完全不同的基础。季德拒绝使用“效用”一词,他认为该词有一种通俗的含义,而且会继续导致误解。季德没有提出一个替代的词作为补救(他后来主张这样做),而是转而指出:“价值同时决定于效用和稀少性”。这个说法来自巴斯夏,但他也不可能总是这样想,他在自己的教科书中就用过“最后效用程度”的说法。  

            3年后季德发表了第一部以法文撰写的经济学方面的现代教科书,他在讨论价值问题时利用了边际效用思想。本书长期内一直是法文中惟一的一本含有对边际效用理论适当解释的教科书。  

            Ⅲ  

            季德关于杰文斯的文章在《经济学杂志》上挑起了一场关于价值问题的长期讨论,这场讨论很好地说明了边际效用思想在80年代的法国对价值理论的影响多么微不足道,尽管讨论是从杰文斯和瓦尔拉斯的思想开始的,而且不时地回到他们那里,但参加讨论的人实际上根本不理解或不重视这一新思想。讨论立即就开始了。布兰斯在季德的文章发表后立即致信季德,这些信发表在1881年12月《经济学杂志》上。布兰斯略过了季德对边际效用的解释和对价值论的应用,甚至认为季德的解释是最明确的。他说,季德指出,杰文斯用效用决定价值,瓦尔拉斯用稀少性,他们都只有一半真理。季德所说确实如此,但所幸的是他还说了一些别的话。季德很恰当地答复了布兰斯,他说,物品数量对价值的影响只能通过它对物品边际效用的影响。这两封信的交换是无用的,因为布兰斯不可能理解边际效用思想。季德理解得非常明确,但影响不了布兰斯,甚至李德本人似乎也还需要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