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盛唐权奸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盛唐权奸

208.天下人望

书籍名:《盛唐权奸》    作者:燕歌豪气


        兴庆宫,勤政务本楼前。

        暖柔的春风似个画师。晕染出水岸边几团烟柳,桃花梨花次第开了,星星点点,簇簇片片,雀鸟也在枝头宛转鸣叫,鸣唱出流水般的春意来。

        勤政务本楼大殿上,朝廷一干重臣沐浴在暖柔的春风里,正瞧着河陇两镇节帅李岩派遣的使者向皇帝进献异宝。

        李岩派出的使者正是羽林骑校尉高适,眉目轩朗,微黑的面孔带着一股子勃勃英气,举止沉稳,言辞清朗:“启奏圣人,小李节帅在青海湖的龙驹岛,帮助龙种骢驹斩杀墨蛟,青海之地的边民纷纷传言,赭面泥唇的吐蕃人就是墨蛟,吐蕃的气运被斩,从此大势已去,这是用墨蛟制成的皮甲,冬暖夏凉,刀枪不入。水火不浸,正是异宝,还有蛟胆酒二坛,蛟肉三百斤,青海湖所产的上品黄精五十斤,河西走廊所产的锁阳五十斤。”

        锁阳,又名不老药,味甘,性温,有壮阳之功,《中药志》说它的功效:补肾,滑肠,强腰膝。主治男子阳痿,女子不孕。锁阳野生于沙漠戈壁,零下20℃生长最宜,生长之处不积雪、地不冻,也是神奇之物。

        近水楼台先得月,小李节帅最近对这些东西很感兴趣,担心蛟血给自己留下后患,那么多妻妾,把这个锁阳偶尔熬点粥喝,制成锁阳苁蓉膏,三天两头润着肠胃,现在作为贡品献给皇帝,大得圣心。

        皇帝李隆基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岩哥儿多孝顺,为自己在外开疆拓土。还不忘我的性福生活,朕从在水一方可是选了好几名女子进宫,现在又送来这些天材地宝,让我益寿延年,性福永享。

        朝中重臣眼睛瞪得溜圆,目光中充满了羡慕,龙种骢驹也现了世,那个托盘上就是帝都长安传得沸沸扬扬的墨蛟甲么?蛟胆酒,蛟龙肉,自己是没那口福,只有皇帝可以享用。

        高适腰板儿挺得笔直,朗声奏道:“小李节帅在河陇之地,大力推行圣人的国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植被,封沙固土,圣人功在当朝,利在千秋,正应了古语,圣人出则黄河清。太守廉则越石见。小李节帅奏请圣人,请派道家的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师玉真公主,各地佛门的大德高僧,前往河陇之地赐福。”

        天下佛道两宗,为黄河两岸,河西走廊植树造林,种植苜蓿赐福,引得天下官吏百姓趋之若鹜,恢复植被,保持水土,自己就是这让黄河变清的圣人了!考虑许久的事终于下了决心,封王拜节,让李岩主掌大唐西北军事。

        皇帝李隆基情绪激动,从雕龙胡床上站了起来,朗声道:“大唐皇子,两镇节度使李岩为国事操劳,挥师青海,一举解决唐蕃百年边患,现在又治理黄河,谋千秋之业,一直还未正式接受朝廷的封拜,他的奏章中不是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志向吗?朕封大唐皇子李岩为伏波王,允其开府天波府,置属官,皇兄宁王宪,代朕前往封拜,同时传旨玄都大洞三景师玉真公主,让她前往河陇之地赐福。”

        满朝重臣一听。齐齐躬身道贺,心中震骇,已是波涛汹涌,皇子李岩,凭借大胜吐蕃,擒获胡酋,占据青海之地的赫赫武功,未满十八,已拜封为大唐伏波王,两镇节度使,允其开府建牙,跟本朝太宗皇帝,开天策府,主掌大唐的军事行动何其相似,皇帝的恩宠,哪个皇子能及?

        大唐帝都长安,又会为伏波王掀起开发河西陇右的热潮!

        惜别怀远,就在柳色青青,柔枝依依的长安灞桥。

        几个羽林武学生和白衣士子勒马扯缰,意气飞扬,在马上与友人拱手作揖,哪有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的别情离愁。

        “张巡。一路走好,到了河西,记得给我来信。”少年杜甫心里装满了惆怅,柳枝难牵行客的衣衫,只有折柳相送,道声祝福。

        “杜甫,你不随我去投考设在河西的羽林武学?”张巡极重情义,还在劝说少年。

        你怎知我心慕佳人,念念不忘,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嫩骨肉匀。已请求父亲。央人到平康里,工部员外郎杨玄琰府上去提亲了,杜甫摇了摇头,折了一段柳枝,不知道该不该挽成圈儿,送给张巡。

        “走了,张巡,宁王和玉真公主的车驾已经启程,我们得先一步赶往陇右,伏波王正在各处巡视种植树造林的事。”相貌堂堂的杨钊不耐烦地催促道,他花了不少心思打探伏波王李岩与杨府的关系,花了不少积蓄,好不容易央求杨花花替他写了封引荐书。

        伏波王风流多情,杨氏姐妹生得花容月貌,柔媚温婉,定会嫁入伏波王府做个王妃,这一点杨钊看出来了。

        伏波王在河陇之地开府建牙,自任僚属,权势地位远在朔方节度使,信安王李祎之上。

        到天波府去混个前程,杨钊的心炽热起来,再经田承嗣,张巡一番撺掇,有了未来王妃杨花花的引荐信,更是自信满满。

        十日后,快近秦州,丝路驿道上,南来北往的商旅络绎不绝,一支浩浩荡荡的车队充塞了道路,没多久,车队停了下来,打探来的消息说前面有个水坑,得填满了才能前行。

        这边有到河西投军的四位健儿,一骑双马,正是杨钊,田承嗣,封常清。张巡等四人,他们皱起眉头,却不敢喝骂要车队让行,车队打着御酒商行的旗号,那可是伏波王名下的产业。

        四位健儿之中,杨钊相貌堂堂,能言善辩,也容易与人沟通,他纵马上前,寻着了商队的管事,拱手作揖,问道:“在下是伏波王的亲戚,有封书信要带过去,想借道前行,管事可否行个方便。”

        那管事正是康雪儿的哥哥,粟特胡商康火居,扭头瞧见几位年青健儿,俱是一身简洁干练的羽林武学立领军装,携弓带刀,英气勃勃,客气回道:“在下康火居,不知你是伏波王的——?”

        瞧着地上压深深的车辙印,杨钊心里很是羡慕,这一趟走下来,伏波王不知有多少银钱进帐,要是让我给王府理财……正走神,听见康火居客气地询问,杨钊亲热地道:“在下杨钊,平康里与伏波王府比邻而居的,工部员外郎杨府,康管事,现在这丝路好走吗?你们不会是拉的御酒吧?”

        杨钊这话说得也模棱两可,暗想,一个小小的商队管事,能清楚两府的关系。


        微微一笑,伏波王与杨府的关系,康火居多少也知道一些,也不揭破他,点了点头道:“除了御酒,还有丝绸,瓷器,茶叶等。”

        大唐的御酒,水泥等军事物资,已在河西悄悄生产了,这个康火居可不能说,他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神采:“自打伏波王在大斗拔谷围歼了十几万吐蕃军,玉门军使杜希望以弱胜强,大败吐蕃名将悉诺禄恭逻,河西军名头就威震丝路,丝路恢复了畅通,西域各国不说了,就连突厥,葛禄逻,这样强横的马背民族,对大唐的商队也客气得很。”

        田承嗣在旁听了这几句话,点头称是,他出身安西将门,自然明白,吐蕃是丝绸之路上的霸主,耍横耍惯了,丝路诸胡谁与他们没有仇恨,现在大唐伏波王狠狠揍了吐蕃一顿,人人拍手称快。

        见车队阻塞了道路,一时也走不过去,封常清与张巡牵马到了路边,听田垄地头几个歇息的农夫交谈。

        “伏波王可真的会打仗,从秦州招募的羽林骑没一个阵亡的,我家那二小子来信说的,伤亡极少。”脸上满是沟壑的壮年农夫道。

        旁边一个农夫用羡慕的口气恭维道:“二小子被选入羽林骑,现在凭战功迁为队正,又送到羽林武学去了。在河西分田分老婆,你就等着抱孙子,当老爷吧,我家那楞小子等春耕过了,也让他到河西去谋个前程,到时让你家二小子照应他点。”

        “都是乡里乡亲的,一定,一定。”那农夫满是沟壑的脸上放着光,笑得见牙不见眼。

        “几位老丈有礼了,伏波王在黄河两岸,河西走廊大力推广植树造林,种植苜蓿,会不会劳民伤财,你们熟悉农事,觉得怎么样?”张巡还是个愣头青,也不避讳,直接问道。

        农夫们都淳朴,没人责怪他说伏波王所为劳民伤财,沟壑脸农夫接过话头:“植树造林我不太懂,不过二小子来信,让我在河边种几棵,说是为全家祈福,我便种了,施肥浇水照看得也殷勤,种植苜蓿可是好事,农谚说:一亩苜蓿三亩田,连种三年劲不散,种苜蓿省事,见效也快,肥田不说,养猪养鸡都行,我寻思——”

        说到这儿,沟壑脸农夫顿住了,眼里闪过一丝狡黠的光,家里有积蓄,二小子也存了不少军饷,将那几块河滩地买了,多填点土,将地势增高,全种上苜蓿,让老婆多喂些猪羊。

        封常清一直注意倾听,见那几位农夫散去,拉过张巡,悄声道:“伏波王奖励耕织,移民屯田,其实二年前就在进行了,军神堂专门学习过,洛阳太平道牵连了一两万人,全流放到广州去了,伏波王为改造太平道信徒,拿出银钱,组织农庄,种植一年三熟的占城稻,你没发觉帝都今年的米价更低了吗?全是南方过来的稻米。”

        一脸的惊愕,张巡听了这个,嘴张得大大的,声音颇大:“伏波王在南方组织农庄,种植一年三熟的占城稻?为何这件事,在《两京逸闻》上没有看见过?”

        此时,水坑已贝填满,车队已经起行,从他们身边走过几名牵马骑骡的道姑,中间一位戴风帽,遮住面容的年轻道姑忍不住说了几句:“此事不假,我们从广州来,伏波王推广种植占城稻,在岭南去年就已成功,现在岭南道,江南道各地大规模推广种植,恐怕天下人都吃上占城稻,才会知道大唐的太平盛世,伏波王耗尽了多少心力?”

        待张巡循声望过去,只见那名道姑身姿窈窕,背影清丽,骑骡渐渐远去。

        不满十八岁的伏波王,文治武功,他的传奇人生还有多少故事?

        聪敏好学,博览群书,落笔成章的南阳士子张巡翻身上马,望着前方的山川道路,那片云彩之下,就是陇右的黄河九曲吗?他的胸口起伏不定,眼神灼热明亮,大唐伏波王,这个英雄人物,自己能追随他的左右吗?

        杨钊后悔了,跟着这几位疯子一路狂奔远赴河西汉阳堡。

        封常清生得丑陋,因为伏波王的举荐,进了羽林武学,选入军神堂,感恩戴德,进而狂热地崇拜起伏波王。

        不知是吃了什么药,张巡也变得跟封常清一样狂热,一路上,两人只要得了闲便开始讨论兵法,那股热烈劲儿,真让人受不了。要不是赶路赶得急,没准会抵足而眠,谈到天亮,田承嗣估计看着军神堂弟子眼热,也加入了讨论,他出自安西将门,耳闻目染,对安西四镇的军情地理比较熟悉,让封常清、张巡眼界大开,长了不少见识。

        他们三人一时兴起,竟然把行路当成了千里奇袭的演练,过兰州,北渡黄河,进入了河西走廊,这三人互不服输,暗地较劲,马不停蹄跑得欢,浑没有顾及到只想到河西升官发财的杨钊,一路风餐露宿,把他这个相貌堂堂的长征健儿生生拖成了面黄肌瘦的病秧子。

        这天,四人骑着马进了河西走廊,就觉得有些不一样,祁连山的雪水消融,汇成大大小小的河流,在阳光下如同歌姬舞动的披帛,弯曲悠长,远远望去,河岸边有成片泛着新绿的果林,看得出俱是新栽不足月余的树苗,去年种植的苜蓿已经成了紫色花海,大群的蜂蝶蹁跹,闹出丝路上一派盎然的春意,这还是河西吗,仿佛是到了江南?

        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伏波王李岩不是一直忙于战事吗?他有时间理政治民?

        张巡暗暗好奇,他不知道,前任的河西节度使张九龄为人清廉刚直,在赴任路上,在李岩耳边像个唐僧似的念叨,李岩忍受不了他的折磨,又不能冲他发火,老丈人是不能得罪的,只好平心静气与他交谈,将前世下乡搞的调研拿出来探讨,如何组织农庄,找钱庄借钱,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永穆山庄的成功也在那儿摆着,把自诩才高的张九龄说得不吱声了,还真是不容易。到了河西,军事全交给李岩,民政张九龄当仁不让,一手抓了,疏浚河道,防沙固土,种植苜蓿,奖励耕牧,整天在河西的河岸戈壁的转悠,比李岩还要忙累,这可比在朝廷勾心斗角强。

        过了凉州,到了甘州地界,就见到了远处雪山皑皑,近处湖泊河流纵横的塞外江南景色,四人无心观赏风景,赶着报到,决定不进甘州,直接去了大马营草滩的汉阳堡。

        四人驻马高岗,远远望去,椭圆形的汉阳堡宛如一只伸张四肢的乌龟,每道城门都修了外凸的瓮城,高高的碉楼像值守的大唐军士,兀立在蓝天白云之下,守卫着这片洒满繁星般花朵的草滩。

        封常清脸上露出了兴奋的神色,马鞭前指:“看见没有,伏波王的守城战法,把城墙,碉楼,里坊巷道视为地理,提前疏散那个区域的百姓,先处战地,将敌军诱进来打,哈城之战,千里镜早将吐蕃军的调动瞧个一清而楚……”

        张巡在四人中悟性最高,瞧着天空的飞鸟白云,忽聚忽散,心有所得:“用兵之法,云合鸟散,变态百出,伏波王用兵,不是墨守成规,不依古法,而是守中有攻,以攻代守,以麻痹和诱敌为手段,出其不意地进行设陷,偷袭,反攻,以此达到攻守的目的。”

        这番话把封常清听得暗暗吃了一惊,瞧着张巡的目光已大不一样,赞赏中带着惊奇之色,这样的聪颖少年如果不入羽林武学,简直是太可惜了。

        四人在开满紫花苜蓿的河边下了马,洗去脸上的疲累和旅途的风尘,恢复了精气神儿,这才呼了口气,信马由缰,向汉阳堡缓驰过去。

        到了城门口,不禁吓了一跳,嚯,好长一条的队伍,四人牵着马随着队伍缓缓前行,前后一瞧,多是年轻的面孔,一张张脸上满满都是建功立业的憧憬,打听了一下,原来是大唐各地来投羽林武学的。

        西京长安,东都洛阳,河西汉阳堡都设有羽林武学,按正规的程序,在长安洛阳学习一年,优异者远赴河西,在边疆中实习一年,调入边军听用。眼下河西陇右青海之地移民屯边,大唐军在星宿海集结,眼看战事又起,长安洛阳的羽林武学生只要开了学籍证明,有教习的举荐书,就可自行赶赴河西汉阳堡。其它道州也设有羽林武学的招募点,由一些伤残的河西军老卒管理。所以,有志建功立业的良家子冲着大唐伏波王的名望,从四面八方聚拢到这河西汉阳堡,应募长征健儿。

        跟随伏波王东征西讨,为大唐开疆扩土,将这一腔子热血洒在边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