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圣魔李斯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圣魔李斯

第26章

书籍名:《圣魔李斯》    作者:提剑的游侠




隗状道:“郑国家产不足十金,每月的进项只有朝廷支付的俸禄,并无其他。”

百官一片哗然。要知道,郑国身为关中水渠总指挥,统领着十多万民夫,支配着巨万的资金,只要稍微动动指头,譬如虚报损耗,偷工减料,轻轻松松便可富得冒油。这样的诱惑,有几人能够抵挡?更何况是一个以破坏为己任的间谍!

赢政看向郑国的眼神瞬间变得无比怜惜和喜爱。就算那十多名河工说谎,御史大夫隗状是秦国三代老臣,他在秦国为官的时间比赢政的年龄还要大,口碑也一向好的没话说,是鼎鼎有名的正人君子。他的话要是还不可信,那天下就没有可信之人了。

李斯说道:“如此说来,如若不是郑国初始做间在先,那他真算得上一位忠正廉洁的好官了。”

昌平君正要发作,赢政忽然面向郑国,语气和善的说道:“郑国,你还有何话说?”

郑国说道:“郑国最初的确是奉命而来,但是修建泾水河渠,却的确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赢政微微一笑:“哦?那你细细说来,怎样的利国利民?”

郑国等得就是这一刻。李斯早已告诉过他,无论谁问什么话,只要回答那一句就行了,但如果是秦王问“怎样的利国利民”,就要仔细说明,不要再只说那一句了。

郑国是个水利专家,朝政的事情他不懂,但是泾水河渠怎样的利国利民,却正好说到他的长项上。郑国马上给嬴政算了一笔帐:泾水河渠建成之后,可以将四万多顷的不毛之地改造成肥沃良田,每亩田的产量能够达到一钟。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仅靠泾水河渠,就可以解决秦国三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或者,解决一支六十万大军越境作战的军粮问题。

赢政和百官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巴。赢政半天才反应过来,问道:“你说的可是真的?虚报邀功可是要受重罚的。”

李斯已经听出来,郑国的命已经保住了,现在秦王考虑的只是他如果虚报邀功所受的重罚了。

郑国摇头,将四万多顷良田分解到关中各郡,此郡能得几许,彼郡能得几许。又历数各郡人口、地形、气候、土质,条分缕析,言之凿凿,不由得人不信。要知道,这其中的许多数据和资料,是郑国用两条腿一步步跑出来的,在官方报表上根本了解不到。

此时的郑国,已经没有了死囚犯的萎靡不振,取而代之的是挺直的腰板,高昂的头颅,满脸的光辉。

李斯看着他,心潮澎湃。他知道,这是一个学者的自信,不用趋炎附势,不用委身求荣,这一刻,在秦王面前,郑国表现出了一位科学家的尊严。

郑国只是一个水利专家,不是靠嘴皮子吃饭的,但是,他的话还是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尤其是赢政。

赢政不是水利专家,他是一个政治家,他是秦王,是一国之君。所以,他知道郑国所说的一切以为着什么,也知道,这样的人才,只能留,不能杀。

当郑国滔滔不绝的说完,才发现现场如此安静。他这才从精神世界回到了大秦国的金銮宝典,有点不好意思,低下了头。

好像大家还沉浸之中,不能自拔。

李斯看了看赢政,没有说话。他知道,郑国的命保住了。他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安静,让赢政多想一会儿。

赢政终于回过神来,他的目光扫视全场,问道:“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到现在,连傻子都能听出赢政的意思了。大家心里的天平早就偏向郑国这边了,只是碍于昌平君和昌文君才没太多的表现出来。现在,秦王都发话了,还顾及什么?

大家纷纷上前,跪地山呼:“此乃大秦之福!万世之福!”

赢政很是满意,他宣布:“郑国当庭释放,任河渠令,继续泾水河渠未竟之事。”

大家山呼万岁,赢政摆手继续说道:“郑国建渠有功,泾水河渠自今日起,更名郑国渠。”

以自己的名字为河渠命名,郑国老泪纵横,叩头谢恩。没有什么比这样的奖赏更让他高兴的了。

第一章  灭韩!

  内乱尽除,还有郑国这样的人才从事基础设施建设,抵抗天灾,大秦国四海升平,一片繁荣。

恩,是时候冲出秦国,走向世界了。

当李斯向赢政提出这一口号时,赢政却出乎意料的冷静。

“请卿家献策。”意思就是,你给个大致方案先。

李斯说道:“臣请先攻韩国。”

“哦?”

“韩国与我大秦紧紧相邻,拿下韩国,举手之劳。这样,可以轻易震慑住其他五国,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不出半月,那五国必定争相割地求和,大秦愈强,五国愈弱,再攻打起来就容易多了。”

赢政摇摇头:“我的想法与卿家相反。

“韩国说是韩国,实际上却更像是为大秦的一个附属。多年来,他们从来都没少了朝贡和孝敬,这样还先打他,恐怕只会让其他五国相互勾结,背水一战。

“我们可以从最强大的赵国开始。攻打下韩国只会让他们害怕,攻打下赵国却可以让他们闻风丧胆!到时候,我们乘胜追击,必然一举拿下六国!”

赢政虽然提出了和自己不同的观点,但是李斯很高兴,他看见了赢政的成长。尽管如此,李斯对赢政的想法并不认同:谁知道其他五国闻风丧胆以后,是因为害怕而讨好秦国,Qī.shū.ωǎng.还是联合起来,一起对抗秦国呢。

李斯终于想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

李斯说:“吾王说得没错。但是六国之中,赵国最强,攻打赵国绝非一日之功。李斯想到一个办法:

“我们可以假称要攻打韩国,张扬的天下皆知。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观察其他五国的动静。如果其他五国只求自保却不敢行动,那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的灭掉韩国;如果其他五国要联合起来救韩国,我们就抓住那个主谋之国,给他一个迎头痛击。这样对六国的心理影响一定更大。”

李斯这个办法,其实现在某些国家也使用过。就是声名自己要打谁,要制裁谁,看看大家的反应,看看谁和自己站在一起,谁又站在自己的对立面。这是一个试探的好方法。

赢政立刻眼睛一亮,大赞李斯这个办法周到。

马上,李斯在六国的耳目把消息传了出去:秦国要攻打韩国了!不仅是要占地,而是要灭掉韩国!吞并韩国!

一时间,好像是几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池水,一下子荡开了无数的涟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六国立刻开了锅。

首先最担心的当然是韩国。

韩国和燕国是弱国,可韩国最倒霉,偏偏和最强盛的秦国紧紧相邻。秦国一不高兴就会来欺负她一下,而她只能像个受气的小媳妇一样忍辱负重,还要陪着笑脸,生怕惹恼了秦国。这还不算,三十多年来,韩国割地赔款进贡,能使的招都使了,这才想出了历史上最失败的间谍活动:派郑国去秦国修建水渠,使秦国没有精力攻打自己。

千算万算,到最后秦国还是拉下了脸,要一举灭了自己。全国上下人心惶惶。

当时的韩国国君是韩王安。

韩王安听说了这个消息,马上召集王公大臣商量对策,大家面对强大的秦国也是一筹莫展,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嘛!要反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给韩王安分析对抗必败的理由,最终得出一致的结论:投降。

大家的反应把韩王安气得半死。

韩王安二十多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刚刚即位两年就出了这样的事,心里着实的不爽。但是他也没有别的好办法,只好退朝再议。

韩王安慢慢踱到太后的寝宫,唉声叹气。

太后问他怎么了,他就把朝堂上发生的事儿跟母亲学了一遍。

太后说道:“大王,你忘了一个人,他一定可以帮助大王度过危机。”

韩王安眼睛一亮,正要问这个人是谁,马上自己也想到了,立刻又黯淡下来。

太后说得这个人,就是韩非。

韩非之才,天下皆知。可是为什么韩王安却不愿意用他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他怕韩非取而代之。

早在六十多年前,韩襄王在位,太子婴病死,太子的位子就腾出来了。当时韩国还有两位公子,公子咎和公子虮虱。公子虮虱的名字就起得够倒霉的,运气更是好不到哪去。他虽然比公子咎年长,却正在楚国做人质,山高路远,有劲也使不上。在加上公子咎使了点小手段,太子之尊自然落到了公子咎的头上。韩襄王卒,公子咎立,是为韩釐王。韩釐王在位二十三年,卒,子韩桓惠王立。韩桓惠王在位三十四年,卒,子韩王安立。

正是因为如此,公子咎,也就是韩釐王,对公子虮虱十分忌惮,终身也没有接公子虮虱回国,公子虮虱也只得在楚国郁郁而终。

而韩非,正是公子虮虱的亲儿子。

这样算来,韩非是韩王安的亲叔叔了。

如果韩非是个酒囊饭袋,或者是个资质平平之人也倒罢了。偏偏韩非从小就锋芒毕露,他的天分与才华使他的名望一直盖过了任何一位韩王。因此,虽然他是贵族,虽然他才华横溢,却从来没有被韩室启用过。就连韩桓惠王临死的时候还在嘱咐韩王安,无论如何也不要启用韩非。“如果不启用他,顶多我们割地赔款,算个弱国;如果启用他,你根本驾驭不了他,国家就是他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