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我的地盘在元末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我的地盘在元末

第61章

书籍名:《我的地盘在元末》    作者:君子逑(楚登徒子)




而人最少的就是迪深的了,三个衣裳颇为简陋但整洁干净的四十上下的汉子就坐在迪深面前。他们都是迪深的学生,只不过大多学业已成,只是在刘由来后早就被迪深赶走了,生怕他们连累。只是三人在岛外也是过的艰难,迪深看到刘由被诛连忙一纸书信三人就连忙赶了回来,也算得上是信得过的人。

萧羽脸色平静,心中却是唏嘘不已。但这些都不是现在需要的,很快就平复了心境。嘴角噙着笑意道:“诸位乡亲,今天,我已经收到了泉州路顾判官的书信,就愧领这乡长之职!往诸位共勉兴流求大业。”【元代时期,忽必烈却是在乡村基层上,建立的乡社制度。自然,乡一级的老大就叫乡长】

萧羽这话一说出来,众人的表情都是各有所异。坐在萧羽面前的人自然都是人人兴奋,欢喜难耐。而迪深和温老爷子面前的人大多都是无喜无悲,只是说了句道贺的话就停了下来。但他们人数加起来还没萧羽的人都,气氛依然是热闹非凡。

萧羽自然是看出来这些跟随温老爷子和迪深十数年的人自然是不愿意自己爱戴的人被萧羽一个区区弱冠的外来人窃据的。不过萧羽早已和二老商量过了,虽然萧羽威望不错但要真正完全压过二老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接着萧羽站起来对面向二老:“小子年幼,侥幸得位。心中惶恐万分,故此,还请二老为流求乡副。共同勤勉,富我乡里。”

这时倒是萧羽精武门众人都是平静连声道贺,而温迪两人面前的众人都是面露喜色,虽然暂时互相都看不顺眼却真心互相道贺。

倒是上面的温老爷子和迪深都是自顾自地品着从萧羽那里“奉送”的雨前龙井。看得萧羽是一阵阵肉疼,而两位老人都是似笑非笑地看着萧羽。

抽了抽嘴角,萧羽拿着话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道:“萧某在此声明!一年之内,让我流求良善百姓得足衣食!”

萧羽此话一出,顿时四处寂寥。就连一直老神在在沉醉于品茶的二老也是像看外星人一样地看着萧羽。而萧羽则反过来似笑非笑地看着二老。

瞬间,下面的人寂静打破后的就是无比的喧闹,不同的是精武门核心五人都是颇为自信地看着萧羽,但二老面前的人都是似信非信的看着萧羽。

迪深面上狠狠地抽搐地两下,回想到萧羽在契约上对钱财的管理之精妙。这才唏嘘道:“萧羽小友,天资过人。自然有常人没有想到的精妙才思!”

要说这种民政自然是迪深擅长,就是温老爷子再这种问题上也是不敢和迪深申辩的。

于是迪深这一感叹下来,场面瞬间都是回复了寂静。他的弟子就是心有不满也是不敢当着迪深的面说的,而温植下面的几人看温植不动,自然也是不敢。

于是场面一下子又是寂静了下来。萧羽也是暗自感叹,每个地域都是有原先固有的势力的,现在的流求是因为刘由的压制二老这才会在机缘巧合下和萧羽合作甚至现在要屈居萧羽之下了。若是不然,这种地方可不是萧羽一个外来户能如此容易但又饱含艰辛地得到的。但,萧羽可不会就此自得。萧羽虽然在自己一系中有空前的威望,但比起来在数千人中支持萧羽的不过数百上千而已。二老在这里的威望在刘由被驱逐后同样是达到新的高度,萧羽要想完全让这里成为他的后备基地,没有一番巨大努力是不可能的。

而萧羽的第一步就是,致富!

萧羽清咳一声,众人的目光都是汇聚过来。萧羽面色从容朗声:“在下在泉州时曾见到倪衡之女和一位赵姓女子交谈。有幸相识,并且和赵姓女子定下了一笔买卖。”

二老面面相觑,心中的震惊无以言表。迪深面色通红最后还是颤颤巍巍地试探道:“赵姓女子?可是南洋巨商?”

萧羽心中似乎抓住了什么,但看到迪深激动的表情,顿时有所了然。连忙回道:“正是。不过……”萧羽说到这里突然感觉气氛都有些不对,二老紧张地看着萧羽,而下面坐着的众人也是随着二老的目光转了过来。

萧羽脸色有点发烫,毕竟无缘无故被这么多人盯着就像要外星人一样,纵萧羽再是从容也是感到不好意思。默默地深吸一口气这才平复心境缓缓将那时的事情说了出来。当然是经过萧羽深加工的,比如那些偷窥和萧羽心里变化自然是含糊中一笔带过。况且这些事不会有多少外人知道的了,就是倪念薇也不会将其中隐秘将出去吧。

迪深听完萧羽的也是连连喘气,显然对萧羽的好运给惊到了。于是没好气道:“那赵姓女子,十成中有九成是宋宗室后代了。据闻,宗室之后大多经商,凭借那时的余力成为巨商大族自然是轻而易举的。至于你说的那够一万人的盐,看起来很多,我们桃花村。哦,流求自然是不用担心的。”

忽然温老爷子插嘴道:“纵然是这一笔买卖未必能为我们增加多少收入吧?况且就是你将七千贯都买船出海,对于流求数千人来说也是杯水车薪。”

下面的人不论是萧羽那一排的还是迪深温植那一排的人,听到萧羽一口气出了七千贯都是倒吸一口凉气。这些钱要是就是百分之一也能让一个小户家庭十年之用了!而萧羽如此大手笔七千贯买船,众人都是眼神怪怪地看着萧羽,活像看到一只怪物一样。

萧羽微微一笑,对温老爷子的话显然不是赞同。虽然话中明是疑问,但言辞间显然对萧羽的话不甚信任。不过萧羽早有预料,毕竟易地而处自己也会如此。但萧羽可是穿越人士,奇迹从来都是不缺的。

敲着椅子,萧羽组织了一下话。缓缓道:“出海贸易风险自然是巨大。我出了七千贯,加上要雇用购买的水手加上一些货物只够两艘船的用度,甚至还少了。但这些船一次所获绝对不菲,而这些一出来,咱们的学徒战士上去就有两百人的衣食有了着落。”

说到这里,萧羽刻意地停了一下颇为诱惑道:“只要能上我的船,不出三年,盖上好的新房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房间怎么也得有个五六间的。至于衣食,呵呵,不让你们比衙门的公差差就是了。”

萧羽这话一说出来就是不说精武门众人,就是最为淡然的迪深弟子也是呼吸粗重了。

看到众人被自己情绪调动得如此地步,萧羽一边唏嘘一边也是本着继续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原则道:“自然,其他人。就是老弱妇孺,我也能让他拿上一副工钱!就是,贩制私盐!”

萧羽这话说了出来,顿时,连杀不过少人的温老爷子也是脸色一变!


场面落针可闻!

第四章  整合,派系。

  萧羽话音刚落四下无声,心中也是感到惊异。心中一想也是了然,这时的元朝政府在南方是很不得人心的。

而要抡起因果来,萧羽也是知道一部分的,元朝虽然被后世史学家认作是中国的一个朝代。但历史上的真相未必如此,忽必烈作为元朝的统治者其实不过是最初蒙古帝国在中国北方的委托代理人,而正是因为如此,忽必烈在这种情况下逐步介入北方中国的事物并且最终成为整个中国的统治者。

我们可是这样认为,在当时的蒙古人看来这个由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不过是蒙古帝国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后世的人在看待这个问题上,往往倾向于将蒙古帝国的其他组成部分如伊利汗国等由成吉思汗子孙建立的国家看成是元帝国的附属国。在不清楚蒙古史的人看来,他们往往是这样想的:元帝国就像历史上的其他由汉人建立的国家一样,他们作为天朝上国,其他的伊利汗国,钦察汗国只是元的组成部分。

事实上,当时尤其在北方中国的汉人接受了这个由异族建立的帝国,并且在汉人谋士的建议下。忽必烈采纳了他们的意见改国号为元,这样新的国号运用了中国历代的隐喻,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竭力让中国人认为这是一个同历代汉人建立的国家一样的合法帝国。而相当一部分汉族精英在矛盾的心理状况下默认了这个事实。

这种矛盾状况不仅在北方汉人身上体现,更为突出的就是在南方汉人身上。一方面,很多汉族士大夫高呼中国终于同意,南北的百年阻隔终于消失,作为儒家学术中的大一统思想终于得到实现。这让士大夫很是兴奋。但另一方面他们却只能悲哀地发现这个取得大一统的并不是一位杰出的汉族统治者,而是一位历来为中国人鄙夷的草原政治家。这样矛盾又默认的想法让在广大中国从不缺乏对这个帝国的贬低评价。因为中国的社会舆论自从汉帝国建立以后一直掌握在这些儒家士子上,一直到清朝这种状况都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变,无论是多么强大无匹的政府在面对这一状况的时候只能悲哀地承认这一现状,然后小角度地改变。

而且,这些儒士在元帝国建立之初就开始的对这个政府的不信任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究其根源,在元帝国建立之初,这个元的国号就让他们获得了一个较为恰当的幌子。统治者毫不掩饰蒙古人入主中原用以扩充自身实力同时巩固他们的比中国还要广阔的军事帝国的事实。同时因为各方面的压力下,他们迫切要保持自己在中国的政治以及军事优势,以便削弱以及利用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嘴富有国家的资源。当时这些资源在分配的时候不可避免就出现的难以调和的矛盾,作为统治者在这些资源分配上自然获得了极大的部分。而作为蒙古人信任的杰出助手色目人【各色各目的人】同样在分配的时候可以获得让他们满意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