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我伐天下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我伐天下

第52章

书籍名:《我伐天下》    作者:从小不会爬


因为时间若拖得太长,则局势可能发生对吴国不利的改变,到那时就会出现变数了。但是吴国很幸运,伍子胥和孙武的到来,使吴国取得胜利的时间大大提前。”,赵抗略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但是后来局势发生了变化,楚国随着人口的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这样一来原本毫无价值的吴越地区立刻变成了一块肥肉。楚国的国力毕竟强盛得多,只要有了出兵的动力,很轻易地就征服了吴越地区,使楚国的版图大为扩张。这一切的历史事件是否正如我说的一样呢?”

“殿下说的一点也没错,我们与金人交战,除了骑兵数量不足和朝中文官的掣肘外,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出兵是劳民伤财,而他们则可以通过抢掠而获取巨大的收益,因此导致双方士气不成比例。”,吴璘有感于心,叹息道。但吴璘似乎很快又找到了反例,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实在是太多了,“可是勾践卧薪尝胆又怎么解释呢?”

“吴越争霸依然符合我的理论,越国穷而吴国富,动力大得很,勾践复仇的决心只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已。”,赵抗笑道,但他很快又话锋一转,“刚才所说的,不过是最粗浅的层次,要说到核心的部分,就必须先弄明白人命值多少钱!”

“生命的价值怎么能用金钱来衡量呢?”,吴璘有些不满地回道。

“吴大人不要生气,我这样说只是打个比方,以方便解释。人的生活越好,就越珍惜生命,也可以说命就越值钱。所以,战争是否划算其实就取决于牺牲的人命的总价值与战争净收益之间的对比,所以可以直接得出一点推论,大家都认为必败的战是根本打不起来的,因为得不到任何收益,反而要白白损失财富和人命。再回到吴楚之战中,当时吴国虽小,但兵力也有数万之多,而且吴国民风悍勇,又得到了晋国的扶持,再加上楚国并不会一下子便出动全国兵力抵抗,所以吴国当时完全有打败楚国的可能,要不然这场战争无论胜利后有多大收益,依然是打不起来的。”

“但是,穷困只是表明扩张的动力大,却并非表明扩张的能力强。一是因为如果贫困过度的话,人口便难以增长,兵力自然就占不到便宜,虽说兵贵精不贵多,但若兵力太悬殊,还是没法打的。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当初金军只有一万人,靖康之乱还能发生吗?”

“当然不能,女真人再勇猛也不可能以一当百的,不过怎么可能只有一万人呢?光打猎捕鱼都能养活几十万人了。”,吴璘叹息道。

“其实我也就是打个比方,再加上兵器盔甲训练之类的也都会影响战斗力,是不能简单换算的。要不然当初陈汤为什么说当时汉兵一个可以打西域兵五个?难道那时的汉人生活还不如西域小国不成?但是不管怎么说,人命越不值钱,对外扩张时的动力便越大。而决定人命价值的,不只是生活水平,民风也很重要,秦汉及以前的年代,华夏的民风是重义轻利、重诺轻生,为了一个承诺或是一口气便可以捐躯赴死,而现在呢?这样做会被认为是傻子......现在人命可金贵多了......”,赵抗不无讽刺地说道。

“是啊,臣麾下的将士大多来源于北方的流民,因为都与金军有着血海深仇,情况还好些,那些南方士兵却得训练很久才能上战场,唉!”,吴璘早有同感,忍不住又叹息了一声。

“秦国当年的军力之所以强大,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他将百姓的基本生活水平牢牢地限制在温饱线上,民众能吃饱便不会造反,这样内部便稳定了下来,而不够富裕又使得他们的人命低贱,在战场上便会悍不畏死。另外,刚达到温饱线的民众生育率是最高的,也有利于人口的增长,这是秦国军力强大的第一个原因,至于商鞅制定的法律制度不过是外壳而已。”,赵抗刚说到这就被打断了。

“但是这样的暴政也正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我们是不能采用的,那样不亡于外,却要亡于内了。”,吴璘挥了挥手。

第七十七章  谈兵(下)

  “看来即使是武将们,也多少沾染了一些儒生的习气......”,赵抗心中不以为然,但并没有纠缠于此事不放,以免引起吴璘的不快,他立刻接着刚才的话题讲了下去。

“刚才说的我们用不了,但下面要讲的就完全不同了,这一点不光是秦国,军力最强的汉代也是如此,那时除了皇室以外最富有和最有权势的是什么人?是军功勋贵!而现在呢?是通过科举而登上高位的文臣!吴大人该明白为什么民风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了吧,民众逐利,榜样的力量而已。”,赵抗面露微笑,他想吴璘已经明白,不需要再解释什么了。

“是啊,若从军才能发达,百姓自然踊跃参军,平时也一定勤习武艺;而像现在考取功名才有前途,有天分的人自然都会钻到故纸堆里了!哼,书中自有黄金屋嘛!”,吴璘冷哼了一声,然后又皱起眉头,“可是现在文官们早已抱成一团,没有办法撼动啊!”

“的确很难,但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我相信我们的事业一定能够成功!”,赵抗的神情前所未有地坚毅。

吴璘以为赵抗是想要他支持自己争夺太子之位,有岳飞的前车之鉴在,他立刻噤口不言。

赵抗自然想到他误解了,但一时也说不清楚,不如佯装不知,不要点破为好。

赵抗刚要离开,才想起还有要事没说,“差点把最重要的事情忘记了!吴大人,请您在这一带的垦荒工作中多费些心。我的意思不是要您加大力度,而是希望您尽可能地增加牧场的面积,使这一带逐渐转变为半农半牧区。等到日后关西地区完全收复后,那时再完全变为农耕区也不迟,而关西地区则成为新的半农半牧区。”

“殿下的意思是要扩大马场的面积吧,可是牧场的收益比耕地要差多了,这样不太好吧。”,吴璘迟疑道。

“但吴大人不要忘了,牧场所需的人手也要比耕地少得多啊!随着岭南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这一带将长期维持地广人稀的状态,现在不扩大牧场面积,更待何时?”,赵抗反驳道。

吴璘还停留在老观念上,对此不置可否。

“同样面积的耕地,收益自然比牧场大得多;但是若是相同的人数,而面积无限的话,则绝对是牧场收益更大。以前这一带的耕地之所以不改成牧场,是因为人口众多,靠畜牧业养不活而已。”,赵抗再一次体会到要别人接受新观念确实不容易。

“臣明白了,可人口总会恢复的,那时岂不是还要改回来?”,吴璘还是觉得赵抗多此一举。

“按照我国百姓的习惯,若是耕地过多,无人耕种的只会有一个结果——抛荒,根本不会有人想到可以放牧,那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将可以耕种的牧场辟为耕地,在大家心中是理所当然的;而将耕地再转为牧场,则往往不被世人认同,就像当年的汉武帝那样。但是想彻底打败金军,我们必须有大量的战马!现在人口不足,正是扩大牧场的大好时机,不可以错过啊!将来等失地收复以后,黄河以北都必须保留相当面积的牧场,因为草原鞑子一旦完成统一,将更加可怕!”,赵抗攥紧拳头说道。

吴璘终于点了点头,但他还有一个疑问,“但是耕地不足对人口增长很不利啊!”

“耕地多得很,南方有大片的荒地,水热充足、土地肥沃,一年可以两到三熟,比北方耕地的出产要高得多!我们自己的荒地开垦得差不多后,还有大理、越南、占婆等地可以开垦,根本不用担心。”,赵抗不自觉地将组织的发展规划透露了出来。

“那里的土地?嗯,这倒是个好办法,不过朝中恐怕又会说‘蛮荒之地,取之无益’了......”,吴璘理解了赵抗的意思,但并不看好前景。

“哼,凭他们?能阻止得了我‘北防南扩’的战略吗?只要我将来大权在握,他们这些苍蝇嗡嗡叫又有什么用?”,赵抗不屑道。

吴璘误以为赵抗是在暗示对皇位的野心,立刻就不敢接话了......

“建安郡王(赵构的养子赵昚)虽然聪颖好学,但是无论在机变还是在处事的果决上,和这位殿下比起来都差得远了,而且一个养在深宫,一个则是在战火中飞速成长,日后差距只会越来越大。难道这就是皇上的目的?像大禹那样?可这是他的亲生儿子啊,又何必如此麻烦呢?难道是顾忌他母亲的身份吗?抑或是皇上对小殿下还不太放心?都有可能,但若他真的将金人打得落花流水,便没有任何人可以质疑他继承皇位的资格了,皇上还真是用心良苦......”,想到这里吴璘大有“皇帝果然不是人做的”之类的感慨......

“建安郡王再怎么贤能,他从小都是在文臣堆里长大,即使有志光复,也不可能真正重用我们这些武官,而这位殿下......”,吴璘觉得自己应该表明一下立场了,但是又不能露出把柄被朝中那些家伙抓住,这可是重罪......

“就把那份礼物再加厚一点吧!这位殿下是个重实不重虚的人,他应该会喜欢的......反正我这里几年内都没有大仗可打......”,吴璘终于彻底下了决心,在暗地里他将全力支持赵抗,以争取武将势力抬头的那一点点希望。

当天晚上,吴璘设宴为赵抗送行,入席时赵抗看到了十几张陌生的面孔,他以为吴璘是要公开他的身份,脸上隐现怒色,当场就要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