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我伐天下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我伐天下

第332章

书籍名:《我伐天下》    作者:从小不会爬


但赵训虽然赞成出击,却认为河北义军各自为政,兵员素质也良莠不齐,而且几乎所有人都没有大兵团作战的经验,贸然搞人海战术只会适得其反。赵训最后决定将河北各支义军中的精锐进行整编,组成一支规模五万多人、以骑兵为主的机动部队,等到南宋反攻时就靠它直捣黄龙。而数量不下十万的庞大步兵队伍则在进行必要的基本训练后重新化整为零,向太行山区四周的各个县城展开攻略,以扩大根据地的控制范围,为主力挺进中原做好“清洁”工作。一心求战的辛弃疾自然很不高兴,赵训以为辛弃疾是担心还没来得及建功立业就被赵抗派人来将他揪回去,但老兵油子王德却从一些细节中判断出了辛弃疾这么急切的真正原因。

“殿下如此急切求战,是想在您的十三岁生日之前建立战功吗?”,王德向辛弃疾作了一揖,问道。

“王老将军(王德现在已经六十五岁了,说是老将并不为过,那时可是‘人生七十古来稀’呢。)真是神目如炬,小子一直在想当年慕容垂十三岁便能勇冠三军,出阵斩将,难道我们汉家男儿比不上胡人吗?所以小子几年前就曾许愿要在十三岁之前斩将立功,要不然这次也不会冒着这么大的危险跑出来了......”,辛弃疾脸上一红,坦言道。

看到辛弃疾虽然在王宫中长大,某些时候也显得有些嚣张跋扈和不可一世,但在前辈名将面前依然能够保持应有的老实和谦逊,王德暗暗点头。经过那么多年的挫折,以及这两年里赵训的教训(比带兵赵训差得远,但要说到人际交往,赵训可比王德强得多了,他说那些话也是为了王德好。毕竟他已经将王德视作心腹,王德日后在南宋官场混得好对他只有好处,赵训现在虽有数十万大军在手,皇位他还是连想都不敢想的......),现在的王德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到处得罪人的愣头青,他之所以敢用这种态度对辛弃疾说话,自然有他的道理。

第四百九十五章  突  阵

  现在辛弃疾的态度令他满意,王德也就毫不客气地指出辛弃疾想法的肤浅和短视,“殿下有这样的决心固然是很好,但慕容垂之所以被公认为不世出的名将,不是因为他出道早,而是因为他一生面对无数强敌,却未尝一败!类似霍骠姚之类的年少英豪,若他们没有建立不朽的功业,光是年轻又有什么用呢?”

王德的这段话如同平地一声惊雷,将年幼的辛弃疾从他那没有意义的执着中解放出来。辛弃疾突然发现,卸去这层包袱之后,自己将来的舞台将变得更加广大,不由一阵大笑,然后无比郑重地朝王德再作一揖,“谨受教!”

看到辛弃疾知错能改,王德更加高兴,终于下定了决心,找时间将辛弃疾单独约出,先扬后抑地指点道,“殿下以如此稚龄,而神武过人,堪称天下少有的逸才。您的骑射、突阵、搏杀技巧也均已达到相当的水准,至少在同龄人中应该已经很难找到对手。然而,这些天来老夫一直在暗中观察,发现您虽然资质极佳,练习也非常刻苦,但可能是缺乏名师指点的原因,其中破绽颇多。不知道殿下您愿不愿意听老夫唠叨几句?”

辛弃疾闻言肃容而立,随即朝王德顿首三次,恳切道,“小子早知武艺尚不精熟,奈何没有良师(单指武艺方面,赵国能人虽多,但确实缺乏同类型的超一流猛将,江晨星是江湖武功练到绝顶之后对军旅所用形成兼容,与辛弃疾的路子全不吻合,根本学不了。而孙大鹏才刚刚达到超一流武将标准,辛弃疾就算没人指点,三年后也能达到那种程度,并且他明显是步战强过马战,能教给辛弃疾的早就教了。),老将军戎马一生,勇名冠绝天下,能得到您的点拨,真是小子天大的福分。师父在上,受弟子三拜!”

王德虽是老实人,受了这顿马屁之后也不禁有点飘飘然,还好他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殿下过誉了,老夫自己清楚得很,若比武功,洒家比不上老韩,虽然我们关系不好,但若一对一的话,洒家确实不是他的对手;若比射箭,岳少保无论是准头还是射远,都要胜我一筹。但要说到骑射,不要说是宋军,即便是普遍精擅骑射的金军之中,恐怕也很难有人比得上我!而若论马上搏杀与率军(王德驾驭不了大队人马,他说的率军突阵,也就几十骑到千余骑,即所谓的小战术......)突阵之能,宋军之中也无人能比得上老夫!其实,这里面是有诀窍的,光听是不行的,找匹马来,老夫试一下给殿下看看!”

王德骑上一匹战马,稍微溜了几圈,开始进行讲解,“骑兵的冲击力是其在正面作战中的最大利器,战马的速度越快、重量越大,这冲击力就越强,所以为什么骑兵总喜欢高头大马,正因为高头大马不但马匹本身更重,负重也更大。”

辛弃疾看着那匹被王德那恐怖体重压得直喘气的战马,很有感触地点了点头......

王德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但反正现在也解决不了,只是无奈地笑了笑便继续说了下去,“然而,实际战斗中并没有这么简单,战马本身的冲击力再强,也不可能光靠骑兵的兵器全部传递到敌人的身上,因为若真的做到这一点的话,再坚固的兵器也承受不住,更别说骑兵的手臂了。实际上大部分冲击力还是由马匹本身带给敌人的,受力面大得多,再加上敌人往往被撞得飞退,卸去了很多力量,要不然马匹自己会当场被挤压一团肉泥。所以突击敌阵时一定要避开非常密集的那些部分,不然即使自己没被反震力搞死,也会被后面跟上来的马群踏死。”

辛弃疾点了点头,并很快提出了他自己的见解,“这就是突阵的关键技巧吗?一方面是要找出阵型不够严密却又不太稀疏(太稀疏冲击起来效率太低,马力也是有限的,而且还得提防对方摆散星阵。)的部位;另一方面是要尽量将战马的冲击力通过自己的兵器来发挥出来,而不是依靠战马本身,因为兵器的威力是可控的,而战马本身的冲击效果则要差得多。至于力量太大使得兵器折断或是手臂骨折,我想可能性很小,除非谁不想活了,在突阵时将兵器硬顶在自己或是马身上......”

“殿下真是聪明,道理上已经都清楚了,可是具体的技巧只有自己在实战中才能逐渐体会出来,不过老夫可以做个示范,希望能对殿下您有所启发。”,王德说完示意辛弃疾拿起兵器,然后便策马向辛弃疾冲来。

“师父,以后不必叫我殿下了,听起来太生分,实在不行的话叫我的表字幼安好了。”,辛弃疾说着拔出一根白蜡杆长枪严阵以待。他很清楚王德这次训练的用意,所以并没闪避,只是仔细观察王德如何荡开他那根斜竖向上、末端入土的长枪。结果王德只是“轻轻”地挥动了一下他那边一百多斤的巨斧,结实异常的白蜡杆就“喀喇”一声被劈成两截。

觉得白蜡杆材质不行的辛弃疾又去换了一把浑铁枪,结果王德依然只是那么一劈,辛弃疾便觉手中一股沛然大力传来,根本无法抓紧,浑铁枪立即被击飞了出去。惊骇万分的辛弃疾只觉双手火辣辣地刺痛,低头一看,只见他的虎口早已迸裂,鲜血不断沿着手指滴落到地上。令辛弃疾惊骇的不是王德的恐怖力量,事实上从王德的神态来看,他明显仍有余力。关键在于王德的这次表演证明了一件事,只要突阵的猛将掌握了这一用力技巧,即使是正面对战,枪阵也根本无法阻挡骑兵的冲击,因为即使是精锐枪兵的力气,也不太可能比自己还大。当然,要做到这种效果,骑兵必须使用重兵器,而且这种程度的猛将在将星大量陨落的现在,恐怕全天下也找不到十个人,一个猛将的力量再强,也不过就只能冲开一个口子而已。但对骑兵突阵来说,只要将重步兵的密集阵型冲开一个口子,使其不再严整,那么对方的溃败便只是时间问题了......

“所以,阵法这东西虽然很有用,但终归是死的,总有办法可破。步兵迎战骑兵最可靠的战法,其实还是散星阵,视死如归的军队是所向无敌的,可成千上万的那种军队也只有岳少保能训练出来,我最多只能训练出百十人,根本不够一战之用。”,王德坦言道,现在岳飞已被平反,他赞誉起来也就没了顾忌。

第四百九十六章  骑  射

  说起来,岳飞得罪的人虽多,但佩服他的人更多,然而世界上的小人始终比君子要多,所以佩服他的人一般不会冒险为其鸣冤,而那些他得罪过的小人报复起来可是没完没了的......

“父王也对我说过散星阵,其实只要本方士气高昂,而对方信心不足,那么散星阵对兵员素质的要求可以降低很多。”,辛弃疾一边和王德搭话,一边仔细观察王德的每次演示,突然,他的眼前一亮,“原来,关键是弧度啊!在不断的反复练习与无数次的战斗中,寻找最为合适和有力的弧度,并使之成为身体的本能,这便是我接下来要做的事了......”

知道辛弃疾已经掌握突阵的诀窍后,王德转而讲起骑射的话题,这是他生平最得意的地方,也是他最郁闷(体重太大,加上没有好马,以致富平战败后他便很少有展示这一绝技的机会,空有一身本事却用不出来,确实够郁闷的。)的地方,所以说得更为详尽。

“站着不动射静止的靶子,只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大部分适龄兵员都可以做得不错。但如果是射移动的目标,尤其是面对快速突进的骑兵时,命中的难度便会大大增加,而若骑兵是朝自己冲来,那股巨大的恐惧会令原本就难以伤到敌人的箭矢变得更加散乱和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