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我伐天下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我伐天下

第349章

书籍名:《我伐天下》    作者:从小不会爬


纥石烈志宁虽然善于用兵,但他并不是那种富于人格魅力的人,若没有完颜亮的支持,他是很难镇得住手下这些虎狼之徒的。再加上纥石烈志宁接手禁卫军的时间还不长,所以他的后台老板一完蛋,大家很快便各行其是,差点令他成为一个光杆司令。这些金军官兵虽然在完颜亮生前对其忠心耿耿,但他们只是服从他的威势,信赖他的能力,对他的感情却并不算深,现在他既然不在了,大家首先想到的不是为他报仇,而是自己的前途。

其实也不需要进行激烈的讨论,他们这些人都是天下少有的勇士,自然一个个骄傲得很,怎么可能愿意向自己的敌人投降?于是,他们很快便统一了意见,决定回到关外,去投奔称帝不久的完颜雍。纥石烈志宁因为怨恨完颜雍称帝破坏了大局,致使英雄一世的完颜亮竟然死在了盗匪(纥石烈志宁的那支分队没有遇到过两河义军的主力)手里,打算刺杀他为完颜亮报仇,至于完颜雍死了之后金国怎么办,他就管不到这么多了,纥石烈志宁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他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与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那些民族国家的什么他从来就没有在意过。可是他的那些亲信却不会像他那样无知,就算不考虑国家民族的利益,刺杀完颜雍对他们也毫无好处,他们才没这么白痴。于是,他们假装赞同纥石烈志宁的想法,将其灌醉后捆了起来,一路押往上京,准备送给完颜雍当作见面礼......

尽管意见统一,但是没有明确首领的他们在行动上显得拖沓而混乱,这便给了两河义军以可乘之机。再加上因为没有了完颜亮的约束,这支原本军纪不错的精锐很快就开始**掳掠、无恶不作,这便激起了河北人民的强烈反抗。结果当他们狼狈地逃出关外的时候,这支金军中最强的精锐,已经只剩下不到两万人了,还不足满员时兵力的一半。

第五百二十一章  新生势力

  即使如此,完颜雍也非常高兴,得到这支精兵的支持,他的皇位才算真正地坐稳了。而对意图刺杀自己的纥石烈志宁,完颜雍并没有处罚他,他们二人也算是发小,完颜雍知道他在个人问题上容易感情用事,何况现在的大金国也离不开他,毕竟布萨忠义已经老了。

完颜雍并没有亲自劝说,因为他心目中有更好的人选。纥石烈志宁虽然是一员杰出的将领,但在个人生活上却非常失败,除了前文提到的那些毛病以外,他还非常怕老婆。纥石烈志宁的妻子永安县主是完颜兀术的小女儿,从小就被父亲宠溺坏了,生性刁蛮狠辣,而且极能吃醋,几年前曾将丈夫一位有孕的小妾直接打死,纥石烈志宁连屁都不敢放一个,其“妻管严”的程度可想而知。不过恶人自有恶人磨,这位刁蛮县主当年却对完颜亮畏惧无比,所以兀术死后纥石烈志宁向其效忠时她虽然心中不忿,却也不敢表态阻拦。可是现在完颜亮人都死了,丈夫居然还要为杀死岳父的仇人报仇,这位县主知道后肺都气炸了。在妻子“苦口婆心”的“教育”下,完颜雍还没亲自劝说,纥石烈志宁就老实归顺了,反正一样是带兵打仗,帮谁不是帮啊?

对待纥石烈志宁这样的武将完颜雍都能宽容以待,对于那些文官当初的作为就更是一笔勾销了,比如原来的丞相渤海人张浩便继续当了下去,当然,悔过书之类的官样文章还是免不了的。但是只要能够不受追究,那些文人感恩戴德还来不及,又怎么会去抱怨呢?另外,完颜雍基本沿用了完颜亮当初制定的各项制度,保护了改革的成果,金国的局势很快安定了下来,而经济状况也逐渐得以恢复。很多完颜亮时期怨声载道的政策,到了完颜雍执政期间却显出了明显的成效,这并不完全是因为完颜雍的治国能力更胜一筹,而是因为社会各阶层经过完颜亮的一番折腾后承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只要捱过初期的痛苦,后面的成果便会自然显现出来,就好像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亡了国,却是唐朝得利而出现了盛世......

从民生和内政方面来看,完颜雍上台以后的确是成绩斐然,但其他方面就未必了。由于爱妻因为完颜亮(不得不承认小草的手段是很厉害的,但是若完颜亮当初没有对乌林达氏长期觊觎,他也没那么容易栽赃)而死,完颜雍上台后对其予以了全盘否定,甚至还用高官厚禄征集完颜亮以前的恶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样一来还没过几个月时间,完颜亮的形象就从一位锐意进取但改革过急的有争议皇帝变得比隋炀帝还隋炀帝。不过好在完颜雍并没有将个人喜恶用到大政方针上,完颜亮的改革措施基本得到了保留,就好像当初秦惠王对商鞅所做的那样,完颜亮虽然身败名裂,但在九泉之下也该瞑目了......

另外,由于对完颜雍来说,先稳定国内的局势更为重要,他不但没有派兵增强黄河以北至燕京以南的广大地域的守卫力量,反而将原本驻防该地的大部分兵力都抽回到燕云与辽东一带,这便使得河北等地几乎陷入了不设防的状态。当然,他这么做也很有可能是出于对赵军强大战斗力的畏惧,现在的金国如果再分散兵力,是根本无力阻止赵军在辽东登陆的。也许完颜雍的判断没有错,赵军不知道是不是考虑到现在的辽东地区防守严密,并没有采取当初那种千里转进强渡海岸的奇袭战术。事实上,赵军只是继续固守黄河一线,七个车步团也仅仅用来保护渡口,似乎根本就没有大举北进的意图。然而,由于燕云以南地区几乎无兵守御,结果赵军虽然没来,两河义军却捡了个大便宜,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内就将当初北宋的失地全部夺回......

就这样,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赵训还没有完全掌控的两河义军在不显山不露水的情况下成为了一支令天下各国不敢小视的力量。现在的他已经拥有雄兵三十万,其中骑兵就超过了十万,而且他们大多是北方人,在当地根基很深。可以这么说,要不是出于对赵抗的畏惧,赵训已经完全可以自成一国了。至少,光论陆军的实力,赵训麾下的大军已经超越了南宋的军力,因为数量上双方相差无几(南宋可以投入对外战争的军队从来就没超过三十万过,而赵训的军队几乎全部可以用作机动),而赵训的军队在战争经验方面却要丰富得多。而义军治下的人口也超过了一千万人,这便使得赵训长期维持现在的庞大军队成为可能。说起来,很多下属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不少人还起了劝进的心思,毕竟若论血统赵训可是赵宋皇位的最有力竞争者之一。

赵训虽然拒绝了他们的提议,却也不愿白白将自己几年来的成果拱手交出,各地政权的陆续建立就说明了这一点。赵训现在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如果南边不来人交涉,或者措辞不够强硬,他便准备在自己所占地区当一当事实上的皇帝了。也许是为了讨好远在临安的赵抗,赵训在光复的土地上基本照搬了赵国的统治模式和基本制度,但那些具体法规则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所以水土不服的现象并不严重。由于北方民众在金人的统治下水深火热了太多年,承受力远比南方人要强得多,所以这些措施的弊端较小,而收效却相当明显,令饱受蹂躏的北方经济得以快速恢复。然而,在其后不短的一段时间里,赵宋两国没有再派出一个人与赵训他们联系,赵训在窃喜自己的统治日渐稳固的同时,也不禁心生疑窦,南方难道出了什么问题不成?


原来,赵抗深知如果自己直接对南宋进行彻底的改革,一定会遭到全方面的抵制而举步维艰,于是他便想到了“朝三暮四”的典故。他先让赵璩这个花花公子接过南宋的皇位,再要求他按照自己的意思进行比自己原定方针更加急苛的变法,并顺便做出一系列令人忍无可忍的事情来打压士林的影响,并降低士大夫阶层的心理预期。当然,在此期间,离不开赵军武力的支持,要不然一切都是白搭。等到他们普遍无法忍受甚至宁可玉碎的时候,赵抗再将赵璩弄下台以平息众怒......

第五百二十二章  天翻地覆

  有了这个对比之后,赵抗原计划中的改革措施就反而会被认为是仁政了。赵璩对赵抗这个大哥是又敬又怕,即使明知赵抗的意图也不敢不从,尽管如此,一直在赵抗的压力下违心“作恶”的赵璩还是度日如年,巴不得自己尽快下台......

虽然打算大幅度改造南宋政权以及社会形态,但赵抗并不想搞得天下大乱,所以赵璩的那些“恶行”主要集中在思想、风俗等领域。举例来说,赵璩按照赵抗的意思,在上层推行“节葬”的理念。这一源于墨家的善举自然得不到大多数富人的响应,按理说就该进一步大力宣传才对,可赵璩(实际上是赵抗,以后一直到赵璩逊位,都是这样)却想出了一种非常缺德的方法,轻易地将问题解决了......

赵璩制定了一项法令,宣布以后将由朝廷出钱建设大型的公墓,免费对所有阶层开放,但禁止任何随葬物品入墓,摆明了就是针对有钱人的。但若只是这样,那些有钱人估计只会嗤之以鼻,他们有钱,又何必跟那些泥腿子葬在一起?然而,赵抗却想出了一个堪称史上最无耻的主意,令大部分人上人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老老实实地作好死后与贱民当邻居的心理准备......

方法很简单,赵璩不但取消了对于盗墓贼的惩罚,甚至还向他们收税,等于是在客观上默认了他们存在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