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冯骥才作品精选

乐读窝 > 武侠小说 > 冯骥才作品精选

第62章 离我太远了,皮兰

书籍名:《冯骥才作品精选》    作者:冯骥才


  对我来说,它实在太远;我在“远东”,它藏在地球西边亚得里亚海最上  端那个海湾里,好像掖在欧洲的胳肢窝里。如果驱车从维也纳向南穿过山重水  复的阿尔卑斯山,越过边境,路经斯洛文尼亚那个出名的小巧的首都卢布尔雅  那,往西不停地开下去,再沿着亚得里亚海的海边弯弯曲曲前行,然后不知不  觉驶入一条狭长的伸入大海极小的岬角上;皮兰就在这天涯海角似的地方。

  这个只有四千多人的小小的中世纪的古城,密集着层层叠叠两三层的小楼  ,全是雪白的墙和砖红色的尖顶。如果艳阳高照,白墙更白;一场雨后,红顶  瓦变为深红——再给湛蓝、深郁和辽阔的大海一衬,色彩分外独特又鲜艳。这  时,偶尔飞来几只极黑的乌鸦,醒目地落在屋顶或烟突上。如此的景象,叫谁  看了不醉?

  皮兰就像大地鲜亮的舌尖,伸进大海,舔弄着无穷而清凉的碧涛。

  走进皮兰,不像进什么名城,心理上会有意无意做点准备。在皮兰海边散  着步,边走边看海上的美景,不经意就走到它城中心的广场上。我试了一下,  从海边到广场只需要二百步。广场是圆形的,广场周围的建筑排成U形,开口处  对着大海。海鸥与海风可以更轻易地来到广场上。这就使我看到它源自一个原  始码头而一直开放着的历史。

  欧洲的广场无论大小,四周的建筑都是城市的门面。皮兰的门面可没有花  团锦簇般的大厦,一律是墙面斑驳甚至是破损的老楼,然而它们简朴、素雅、  沉静,像中世纪的农夫农妇、工匠市民平和地站在那里;铺满广场的石板石钉  早已磨得光亮,像铁的;一些长长的石条凳围着广场放了一圈,人们三三两两  坐在上边消闲,一看便知是本城的百姓;两个女孩儿坐在那里逗狗,一个女孩  的长发金得发亮;一位老妇人抱着婴儿晒太阳,旁边坐着个老头,舒舒服服打  着瞌睡;一群男子在下棋,其中一个中年男人穿着很漂亮的海员制服,帽檐却  斜着。广场上小孩子们在踢球。年轻的父亲在教他的孩子学步,孩子乍着胳膊  摇摇晃晃走在前边,父亲笑呵呵跟在后边,走着走着,情不自禁地和孩子走的  姿态一样了。

  皮兰湾很静,适合扬帆出海,这里有桅樯如林的小码头;皮兰的海水比矿  泉水还干净,海边的岩石上常常会躺着一个泳装女子沐日,粗粝的石块和光嫩  的皮肤强烈地对比着;海鸥们常常在急转弯时发出一声响亮的尖叫。偶尔能看  到一两个背包的旅行者站在广场中心向四边贪婪地拍照。

  皮兰的地标是在城中鹤立鸡群般高高耸起的尖顶的钟楼,它叫人想到威尼  斯圣马可大教堂的钟楼,只是更简约更古朴一些。皮兰历史上曾属威尼斯王国  管辖。有人称它是“袖珍的威尼斯”。但它在同海的关系上与威尼斯不同:它  像是站在海边的礁石上,向大海眺望;威尼斯已经光着两只脚站在海里了。

  可是,它被威尼斯统治太久了,广场立着一块石头旗桩,上边刻着的年号  是1466,它是威尼斯王国时代的遗物吧。在威尼斯统治漫长的五百年里,它骨  子里已浸入太多意大利人的气息与气质。尤其是对历史的态度。街头巷尾处处  可以看到历史的见证。一棵与一根石柱死死缠成一体的古藤,东一块西一块有  刻痕的建筑残石,多半已经锈烂在土里的铁锚……没人去动它们。让它们以历  史的原状存在。城中还有些中世纪的残垣断壁,更是地面上的文物。用不着标  明“文保单位”,也被人们当做“沉默的老者”倍受尊崇地活在人间。比如一  座中世纪的修道院,早已荒芜,仅存中庭,只有一些残损的雕像或兽头放在廊  子上,其它空空如也;人们把庭院打扫干净,却任由野草丛生,播放一些古典  音乐——用音乐唤起的想象与情感装满它。这不是意大利人擅长做的事吗?

  没有人去拙劣地添油加醋,或者去涂脂抹粉“打造”它。历史是不需要加  工的。

  无形的音乐是一种灵魂。古典音乐是历史的灵魂,皮兰人用它来轻轻唤醒  历史。

  它原本就是一块音乐的土地。早在17世纪这里诞生了作曲家和小提琴家塔  替尼(1692—1770)。塔替尼那部堪称小提琴“绝品”的《魔鬼的颤音》,其  指法与弓法难度之高至今无人超越;作品诡异、超凡、变幻莫测与难以捉摸。  塔替尼说他这部音乐来自一次梦中魔鬼的指点,他只不过梦醒之后,把依稀记  得的音乐记了下来。这并不见得是故弄玄虚,至少他本人再没有写过与此类似  的作品。

  皮兰人在塔替尼去世二百年时,仍然怀念他,以他为荣,便制作一尊雕像  放在广场的中心。雕塑家的想法很有创意,特意将雕像做得和真人一般大小,  看上去好像他们的塔替尼又回来了——拿着小提琴跳在台子上正往前走。在宽  阔的广场上,雕塑显得小,但他占满了皮兰人的心。从此皮兰人称这广场叫塔  替尼广场。

  真正的雕像都是为了一种精神,不是城市广告。

  最深厚的皮兰还是在城中往复迴绕的哥特式的老街老巷里。历史的空间向  例窄仄。今天的皮兰没有为了“扩大旅游经济”而去放大街道尺度。老墙老屋  老门老窗一切依旧,房中的生活设施却正在“现代化”。他们依旧在窗口伸出  杆子晾晒衣服,依旧在窗框上挂满花盆,让五颜六色的花朵镶在阳光射入室内  的地方;然而,钻进一些地下室地洞似的小门,里边艺术家工作室的照明、通  讯与生活设施却十分现代。这些艺术品店很少出售千篇一律乏味的旅游商品,  多是艺术家富于个性的创造。不论是陶瓷、玻璃制品、木石雕刻,还是铁艺、  布艺与千奇百怪的艺术化的日常物品。他们尊重历史,却又不是“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不是一个劲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上拼命挤奶。

  这样的文化才是真正活着的。

  山上教堂的钟声响后,一对新婚的男女走下来,穿着白纱裙的新娘一手拈  着一朵挺大的红玫瑰,眼睛很美;新郎的脸上溢满幸福。两人穿过广场时,没  人上去看热闹,只是几个本城人远远站着,笑嘻嘻看着这两位年轻的熟人。

  他们手牵手穿过广场,偶尔会情不自禁停下来,亲吻一下,再走,就像他  们的祖父祖母。

  美好的传统就这么悠然自得地传承下来。

  只可惜它离我太远了,皮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