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飞豹出击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飞豹出击

第357章

书籍名:《飞豹出击》    作者:登峰




虽然基米罗夫斯基教授自己也是为了特区的现代化生活和高工资,高待遇,经一番上上下下的活动才来到这里工作的。但他还是对自己这个名牌教授,在这里所遇到的轻视感到有些气愤。到了学校后,他和大家说起这件事时,大家都不以为然的说他少见多怪,并告诉他,在这里本来就应该会讲中国话。否则你无法进入主流社会,竟管你在苏联是名牌教授,在这里你甚至无法工作和生活。

“可是西西伯利亚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明确规定,中、俄文都是这里的官方语言啊,俄语在这里不应该受到歧视。”基米罗夫斯基教授仍旧有些愤愤不平的说道。

基米罗夫斯基教授的苏联同事很不客气的告诉他:“教授同志,这里没有人歧视俄语,甚至有些中国同志还努力的说着俄语,可是讲中文是这儿的潮流,首先你不懂中文你就无法接受先进的东西,你不懂中文你的学生就不接受你。甚至你到餐厅、咖啡店、酒吧这样的公共场所因为你说俄语,那里的服务员都会慢待你。所以我劝你,要么你回去,要么马上去参加中文***。”

当这位基米罗夫斯基教授在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市这个西西伯利亚特别行政区首府呆了一个月后,他这个经济学的专家发现“物质决定意识”这条唯物主义最基本原理的正确性。中国文化随着中国的半导体收音机,电视机,录放机,放像机的磁带这些传播物质进入特区,人们是绝对无法回避中国文化巨大的影响和传播的,从而影响着这里人们的原来头脑中固有观念的转变。

这里的电视节目,只有一个俄语频道节目,可是收视率不算很高,除了放映一些苏联的老电影之外就是中国的商品俄语广告,在这个频道最受欢迎的当属身着“唐装”的西西伯利亚特区电视台副台长,原来在苏联《科学和生活》杂志社工作的赫鲁晓夫大女儿拉达.尼基吉奇娜主持的宣传中国生活方式的电视节目,在这挡节目中她饶有兴趣的现场讲解如何制做中国菜和如何品尝中国的茶叶,更为可笑的是在节目中,她还详细的介绍如何使用中国筷子,使用筷子可以开发智力等诸多的好处云云。还有就是讲解一些有关中国历史的一些典故、中国的成语、介绍中国经济建设和名山大河等等。

其余的几个频道80%全都是中文节目,它所携带的中国文化基因象瘟疫一样在这里传播,感染着这里的所有人。这里的人把吃中国菜看成是一种时尚,而且有形成习惯之势,超市里有很多向水饺,包子,馒头这样的中国快餐食品,中国各种口味的方便面更是这里每家必备的食品,很符合这里的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这里的人把到中国同事家里吃一顿饭看成一件无比炫耀的事情。吃的是什么菜,喝的是什么酒,中国同事家里的家用电器是多么的先进等等。人浮浅到这种程度,真是让人感到“发晕”。可是当他参加了一次中国人的家庭宴请后,也变得和别人一样的浮浅了。能脱俗的人毕竟是少数人。

这里的人们老老少少都以穿中国的名牌服装,穿名牌鞋,挎中国包为荣。尤其是年青人更是如此。大学生们把自己打零工赚的那点收入几乎全部用来,装备这些“名牌”了。真是可悲的一代。当他被同事们稀落几次后,咬牙跺脚的买了一家北京“蓝天”牌西装后,感觉马上就不一样了。腰也直了,精神也焕发了。竟管这是自己的精神作用,但别人看自己的目光的确变了。名牌服装的确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自信。

这里的苏联年轻人就连结婚的庆典也学中国人的样子,找中国人办的“庆典公司”由他们主持操办,到中国饭店摆上几桌筵席,收一些亲朋好友送上的“红包”。新娘子也是穿上代表喜庆的中国大红色的旗袍或“唐装”,新房中贴着鸳鸯戏水的大红双喜字。并把这一过程,全部的录制下来。说是“人生最宝贵的经历,献给未来的回忆”。

还有就是这里的人听的是中国金曲精选300首,唱的是什么“你要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乱七八糟的靡靡之音的中国歌,毫无艺术而言。

艺术什么是艺术,艺术就象*子一样,谁有钱,谁有权就跟谁走。她跟谁走,谁就是艺术。

基米罗夫斯基教授感慨,中国这种强大的“精神文明”寄生在中国雄厚的“物质文明”之上的现象是无法抵挡的。除非是你嫌虱子多把棉袄烧了。否则这种文化的占领是必然的。中国文化成为西西伯利亚特区的主导文化是不可抵挡的历史潮流。

【第三百二十四章苏联太子党】

在西西伯利亚还有一个更为一个让基米罗夫斯基教授心里感到十分不爽的现象就是,一些俄罗斯女青年,完全尚失“国格”不知自尊自爱,非中国人不嫁,越漂亮的妞越越是如此。甚至中国人年令大,长的丑都行。你说这些女人贱不贱,不就是中国人收入高一点,国家物资丰富一点,性格温柔一点,勤劳善良一点吗。剩下还有什么好?你瞧瞧中国人那小眼睛长的,要不是皮肤不和,上下眼皮能长到一起,还有那身材也没有俄罗斯人高,这种不良基因不是直接遗传给下一代吗。还有据听说中国人的小弟弟还没有俄罗斯人的一半大,到那时看你后悔不后悔。

对于基米罗夫斯基教授的这些感慨,和他在一起工作的中国同志曾这样对他说过:“我们都信仰马列主义的**者,虽然中苏两国人民之间有着一些文化上的差异,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和谐相处。中国人喜欢吃饺子,苏联人喜欢吃面包,现在苏联人也喜欢吃饺子了,中国人也喜欢吃面包了,这重要吗?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为我们共同的理想而奋斗。

中国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它能海纳百川,以其强大的包容性,把一切文化汇入自己的文化体系。最后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马列主义本身就是外来文化,中国人并没有因此而加以拒绝和排斥。而是加以吸收,当成我们中国**的指导思想,并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草命的具体实践想结合”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所以我们要克服了中苏两国文化上的差异,不要缠绕着什么中国文化,苏联文化的这些毫无意义的话题,一心一意的把特区的建设搞上去,尽快的提高特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才是正道。

如果你一定要纠缠这些无聊的话题,这样不利于西西伯利亚特区内的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团结,不利于西西伯利亚特区社会的和谐发展,不利于把西西伯利亚特区的经济建设,更不利于把西西伯利亚特区人民包括你本人在内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宏观上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作为一个**者最终的理想是实现世界大同”消灭国家。我们今天不正在为英特耐雄纳尔一定要实现这一人类最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吗。”

看看中国同志说的多好,**境界多高。


需要是现实,理想走向往,愿望是想得到的,要求是必须做的尽管像基米罗夫斯基这样的人,一方面念念不忘的向往着大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服从现实的需要”每天比谁都卖力的学习汉语,努力的接受中国文化。当他学会点汉语后,他同样象当初给他刺激的那个男青年一样鄙视不会讲汉语的人,感到这些人应该象自己一样努力的学习汉语,努力的适应这里的社会”最后融入这个社会。

人啊,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是这样的容易转变,有时就连自己都说不清自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西西伯利亚特区的建立,使苏联打开了一个了解中国的巨大的窗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赫然的展现在苏联人民面前。同时这里也为中苏两国各方面的相互交流的一个乓大的平台。

西西伯利亚特区的社会制度虽说是社会主义制度,但相对中苏两国内来讲,这里的社会环境还是比较宽松的,只要你不反对社会主义制度,不从事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遵守特区的法律,好好的工作都可以生活的很好。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己的能力自由的选择职业。当然职业也可以不选择你。总之是一种双向选择的社会。是个比较容易发挥人的个性的地方。这一点对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们来讲,应该说是一种个性的解放。而且特区内的一些企业也在中苏两国间招聘一些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各类人子。

赫鲁晓夫大女儿拉达尼基吉奇娜就是从自己做《消息报》总编辑的丈夫阿列克谢那里得知“中国远东传媒集团西西伯利亚特区电视台”招聘副台长消息的,从他丈夫那里他了解到,西伯利亚特区电视台是中资企业,电视台准备先开通10个频道,其中特区政府长期租用了6个频道,苏联政府拟租2个频道,中国自己占用2个频道。那里的工资可能会高于苏联很多……

当拉达了解这些情况后,依然的辞去了在《科学和生活》杂志社那份悠闲的工作,来的了西西伯利亚特区独闯天下,被聘用为“中国远东传媒集团西西伯利亚特区电视台”当了副台长兼俄语频道主任之职,同时她自己还要求兼做《龙的传说》栏目组的节目主持人。

西伯利亚特区电视台,由于苏联政府拟租的2个频道,可是一直没付钱,所以中国自己占用4个频道,这就是让基米罗夫斯基教授看到电视大部分都是中国节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