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毛泽东的小故事17篇

乐读窝 > 诗歌戏曲 > 毛泽东的小故事17篇

第1页

书籍名:《毛泽东的小故事17篇》    作者:佚名


《大决战》讲述解放战争时期,以主席毛泽东为首的统帅部领导、林彪指挥的解放军为打败以蒋介石为首统帅的国民党军队而进行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全歼廖耀湘兵团,最后攻克沈阳,解放了全东北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毛泽东的小故事1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毛泽东的小故事篇1
          我希望自己是陕西延安窑洞中的一盏油灯,这样我就能陪伴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十三个春秋。这样,我就能目睹民族英雄刘志丹,谢子长如何创立陕北革命根据地,如何把延安作为中国红军长征战的落脚点,成为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这样,我就能知晓老一辈革命家如何在革命圣地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如何培育延安精神。
        
  我希望自己是北京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块砖瓦,这样我就能亲耳听到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华民族崛起的吼声。这一天,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这一天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这一天,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了!
        
毛泽东的小故事篇2
          《毛泽东传》的优秀读后感4400字:纵观毛泽东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但也颇具争议性。正所谓“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毛泽东,下面我就读完此书后谈谈我眼中的毛泽东。
        
  1893年出生在湖南韶山冲的一个地主阶级家庭,在当时看来似乎还不错,毕竟温饱问题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父亲对毛并不是那么宠爱,依然让他去地里干活,把他当作家里的一个小工,不许他偷懒,经常拿毛的偷懒给自己带来的各种损失(主要是经济损失)来说事。这种家庭现状促使毛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是屈服现状苟活一生,亦或是勇敢追梦,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透过书本这一窗口,毛看到了一个迥异于身边世界的一个全新的世界,除了在地里干活,他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不得不说,优秀的人都喜欢看书)。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的斗争中,在变与不变的斗争中,毛造了他父亲的反,卷起铺盖,离开家乡,上起了学堂。他这种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的性格贯穿了他的一生,既成就了他,也惹来了非议。
        
  对于已经十几岁的毛,却要跟比自己小很多的孩子一起上小学,难免会惹来异样的眼光。但毛丝毫不被这些小事影响,因为他知道,只有读书,才有出路。毛的苦读加上天分,很快就使他在学校崭露头角,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与此同时,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毛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入了共产党的门,毛也开始思索自己的人生方向,进而思索着中国的命运。渐渐地,他明白自己应该要做点什么,来唤醒麻木的国人,与之一起拯救水火之中的中国。于是乎,他积极的参加各种学生运动,组织工人罢工,辗转奔波全国各地求援,即使多次遭到旧势力、军阀的镇压,险些丧命,却依然毫不畏惧,一次次从失败中站起来。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农、工、兵、匪、丐、娼,只要愿意起来反抗,他便来者不拒。偏偏时运不济,在当时,新生力量还远远不足以和旧势力抗衡,无奈之下,毛带领他的残部来到了井冈山。
        
  在井冈山的日子,毛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苏共中央的控制,因为党内毛的批评者们斥责他联合明显的落后分子。而事实上,只有这些社会底层,一无所有的游民,才最有可能被团结起来,才最敢放手一搏,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也就没有了太多的顾虑。往往是有身份有地位有钱的人,日子还能过的下去的人,才最难团结,因为拥有就会害怕失去,这是人之本性。也许毛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坚持自己的观点,把这些人紧紧团结起来,不惜与党中央对着干,所以有人说他这时候像个“山大王”。
        
  我认为或许这只是形势所迫,党内矛盾没有化解,尤其是“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与毛的意见分歧很大,双方僵持不下。布尔什维克们认为自己是苏联的嫡系,是正统的社会主义,看不起毛的老土思想、老土办法,唯苏联是从,坚持要按苏联说的办法来革命。
        
  而毛也跟他们正面硬刚,说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只有理论和他国实践,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缺乏国内的实践经验,与他们不同的是,毛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对中国社会底层的了解有一定的深度。毛认为要解决国内面临的问题,就要做实践调查,他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这个比喻非常精妙。在此期间,毛不仅要和党内的异己们斗争,还要和凶残的敌人斗争,他是一个孤独的斗士。而他的妻子孩子和家人也遭到军阀何键的迫害,毛的家人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公开场合,毛不允许自己因悲伤而落泪,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1933年,毛带领着他的部队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悲壮迁徙——长征。没有亲身经历过,根本无法想象这其中的艰难。说它是光彩耀人的奇迹一点也不为过,甚至比奇迹还奇迹,因为不仅要跟自然环境斗,还要与敌人斗。幸运的是,毛不仅带领他的同伴们取得了这一史诗般征程的胜利,而且战胜了党内的对手,成为了党内具有话语权的领导人。在延安期间,毛撰写了一系列著作,并对党进行了必要的整顿,使整个党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延安给了毛一个很好的缓冲时间,让他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中国的命运,以及如何改变中国的凄惨命运。他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甚至秘密组织哥老会他也努力争取,因为他认为只有结成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才有可能救中国。为此他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飞去重庆和国民党谈判,希望能够结成联盟,而后者却是一直想要将他除之而后快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需要巨大的勇气才能做出如此决断,毛用生命豪赌了一场。我很钦佩毛的这种为求大义,甘做牺牲的精神。
        
  可是好景不长,虽然成功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可毛却始终无法赢得他的国内最大竞争对手——蒋介石的好感,尽管毛做出了一定的让步,想换来国内的和平,避免内战,可一山不容二虎,中国人民还将经历一场同胞之间斗争的浩劫。苏联人说毛在抗日期间并没有全心全意,而是有意识的保存自己军队的力量,为的就是日后与蒋一决雌雄,因为他已经预见到内战不可避免,因而他实际上帮助了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导致中国人民极大的牺牲。对于这种观点,我不是很认同,毛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难道他就眼睁睁的看着百姓们忍受日寇的残害而不管不顾,只为了自己未来能在中国走上权力的顶峰吗?他的同伴会支持他这么做吗?如果有这种想法难道人们察觉不出来吗?一个愿意冒险去重庆赴“鸿门宴”的人怎么会在民族大义面前做小动作?我觉得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毛的部队装备跟日寇差距太大,正面刚肯定要吃亏,与其让战士去送命,不如充分利用游击战、麻雀战在敌后战场发挥作用,配合国军的正面战场,共御外侮。
        
  在举国上下齐心协力赶走侵略者后,中国人民又不得不在两派力量中选边站。刚开始,两派力量的相差实在太悬殊了,但毛和他的同伴们就像蛇吞象一样,不是一口气吞下,而是一口一口的把国军吃完了。中国人民在内战的水深火热中又煎熬了四年后,终于和毛共同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这是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与和平,战争期间中国军民的牺牲无法估量。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没有他们的牺牲,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过着怎样的生活。
        
  建国后的过渡时期,毛是真心的想把这个饱受战火的国家建设好,他也知道想一下实现共产主义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提出先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再从社会主义慢慢发展到共产主义。毛并没有完全否认资产阶级的价值,他还说要接纳资本主义的存在,让资本主义帮着国家一起搞建设。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种明智和大度。但后来,毛似乎有些急功近利了,他搞大跃进,搞人民公社,满怀希望的以为找到了一条通往共产主义的捷径,事实却是,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事物的发展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这注定是要失败的。但我们不能以此来怀疑毛的初心,他的初心就是要把国家建设好,想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虽然在次期间,也许毛犯了冒进的错误,因为毛的同伴曾提醒过他步子迈的太大了,可他似乎听不进去,有点一意孤行的感觉,颇有点想证明自己的意思。虽然这个错误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中国的发展,但我想我们应该给予毛一定的理解,因为他也是第一次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任何国家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虽说苏联曾有一段时间搞得不错,但最终是失败了的,所以说这时候毛和新中国其实进入了一个发展和前进的无人区,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明确具体的方向,不知道怎样干才是正确无误的。我们实在不应该苛求一个人做到面面俱到,完美极致,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勇敢尝试是唯一的出路,而试错是有成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