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毛泽东的小故事17篇

乐读窝 > 诗歌戏曲 > 毛泽东的小故事17篇

第9页

书籍名:《毛泽东的小故事17篇》    作者:佚名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毛泽东去“东山”前,留给父亲的一首诗。1910年初秋的一天,毛泽东挑着简单的行李,怀着从未有过的激动心情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养育他17年的韶山冲,心中豪情万丈。临行前,他挥笔改写了日本人的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本里。就这样,毛泽东踏上了“东山”之路,也踏上了实现志向之路。
        
  苏小波说,青年毛泽东改写这首诗,是其心态志向的真实流露。从中,人们已经看到了一个胸怀不凡志向,聪慧、倔强、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顽强毅力的毛泽东,正迈向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有志者事竟成。因为毛泽东从小怀揣救国救民的梦想,心系贫苦大众,这位从韶山冲里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改变了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的命运,也改变了20世纪下半叶整个世界的格局。
        
  苏小波和毛主席见过一次面,握过一次手,合过两次影。谈起那次见面,苏老记忆犹新。他说,1959年6月26日,一大早他就来到故居去等主席,没想到主席先到他父母坟上去了。等他上完坟回来,故居路上两边都站满了乡亲们。主席一一握手,随后还和大家一起合影。苏老对主席的调查研究之风印象最深,他清楚地记得主席当时在松山座谈时对乡亲们说,“今天我来了,有什么问题尽管说出来,我要听实话。”
        
  “听实话”!这就是一代伟人的心胸,“听实话”!这才是共产党人的风格!
        
  从层峦叠嶂的韶山冲到举世瞩目的天安门广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代伟人一生的足迹。至今年9月9日,毛泽东已经离开我们37年了。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雄才大略和伟大之处愈加清晰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深刻认识。毛泽东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进程,而且还改变了一代人的思想。其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核心思想,正在影响许许多多的中国人。
        
  一位始终不忘人民,不忘群众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
        
  今年是毛主席诞辰120周年,韶山旅游格外“火爆”。仅2月10日,大年初一那天,全国各地就有6万多游客冒着寒风冷雨先后来到韶山毛泽东广场,站在毛泽东同志铜像前,给毛主席拜年。
        
  韶山的神圣,不仅因为它的历史远可追虞舜,近代出了个毛泽东,更因为它总是能够催生追求变革和新生的人类精神,激励人们不断前行。
        
毛泽东的小故事篇9
                    948年5月1日,毛泽东致信香港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和民盟负责人沈钧儒,信中写道:“弟已拟了一个草案,另件奉陈,以上诸点是否适当,敬请二兄详加考虑,予以指教。”在给陈嘉庚的信中说:“为此亟待各民主党派及各界领袖共同商讨。先生南侨硕望,谨请命驾北来,参加会议,肃电欢迎,并祈赐复。”在给司徒美堂先生信中说:“至盼先生摒档公务早日回国,莅临解放区参加会议。”对于这些民主人士,毛泽东用了几个极为谦逊的词,如“弟”“予以指教”“并祈赐复”“至盼”等,谦虚之情跃然纸上。
        
          1949年6月,毛泽东再次诚邀宋庆龄,写道:“庆龄先生: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匆却为盼!”信中的谦词——“违教”“仰望”“趋前致候”“敬希命驾”“就近请教”“至祈匆却为盼”等,字字彰显出毛泽东为人的谦恭和对革命事业的孜孜以求。
        
            谦虚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谋略,更是一种智慧。从西柏坡时期毛泽东的谦虚风范可以看出,“谦虚”,蕴涵了对中国共产党人理想、宗旨、奋斗目标和作风风范等极为丰富的时代要求,开拓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走向执政地位的新视野和新境界。
        

毛泽东的小故事篇10
          毛泽东是公认的出主意的高手,早在江西苏区时期,红军里就广为流传:“毛委员有主意”。可以说,正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善于出主意,能出好主意,才使他在众多的革命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党的领袖。
        
  “主意”是属于思想层面的东西,而思想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毛泽东认为,它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读书治学和世事磨炼。
        
  延安时期,毛泽东曾形象地比喻:“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他为中国革命出的许多好主意在某种程度上都与读书有关系。据跟随他的人回忆,毛泽东上井冈山时,戎马倥偬,口袋里仍然装了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水浒传》。正是因为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农民战争的传统,他才产生了“工农武装割据”这个主意。所以,领导者在工作中没有思路的时候,静下心来读点书或许会得到启发,套用古人的话可以说:“书中自有好主意。”他还曾忠告党校的学员:“一面做工作,晚上看两页书,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
        
  主意还来自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毛泽东发展了古人的思想,强调人们经过世事磨炼才容易产生主意。青年时期他就有意识地通过实践提升自己,1917年,他和一个同学身无分文,竟在湖南乡下游学一个多月。所谓游学,实际上近似沿村乞讨,此间主要靠帮人写点东西、出点主意之类解决生活问题。但是,这样可以非常深入地了解下层社会。要产生好主意,就必须到社会的熔炉里去陶冶。总结经验是出主意的重要基础。“解放军打仗,一个战役以后,总来一次总结,克服缺点,发扬优点,继续乘胜前进。”这确是毛泽东的经验之谈。他许多高明的决策,就是这样来的。
        
毛泽东的小故事篇11
          今天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开学第一课》,这季《开学第一课》的节目内容是关于我们祖国从建国到今天这70年间的成长。
        
  每次从口中说出中国这两个字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总是激动而自豪的,遥想当年的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的城楼上庄严地宣布了“中国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了”,直至今天,已经过去70年了。
        
  在这70年里,我们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国家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中国崛起了,跻身成为了世界强国,我们现在拥有的幸福和光明都是我们党国所带来的。感恩我们的祖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美好,感恩祖国给予了我们现在的安稳生活,更感恩我们的祖国,让我们对未来有了更好的期盼。
        

毛泽东的小故事篇12
          有轿车不坐
        
  老红军杨辛克,贵州松桃人。抗日战争时期,曾担任毛主席的警卫员。后任抗大学员、八路军129师358旅教育干事、指导员、公安总局科长、豫西地区副专员、贵州省工业厅副厅长、省经委副主任。1983年6月,杨辛克同志向我回忆起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在延安坐车还是骑马而引发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抗战时期的延安,中央领导到哪里都是骑马或步行。一位华侨送给延安两辆小轿车,警卫战士们有说不出的高兴:“这回毛主席外出开会再也不用骑马、走路了!”
        
  可是没料到,在分配车时,毛主席提出要考虑军事工作的需要,照顾年龄较大的同志。
        
  尽管大家都希望配给毛主席一辆轿车,可在他的一再坚持下,一台配给了主管军事工作的朱老总,另一台配给了延安的“五老”(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林伯渠、吴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