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周恩来的小故事30个:童年周恩来的小故事(通用9篇)

乐读窝 > 诗歌戏曲 > 周恩来的小故事30个:童年周恩来的小故事(通用9篇)

第2页

书籍名:《周恩来的小故事30个:童年周恩来的小故事(通用9篇)》    作者:佚名

        
  总理喜欢和群众一道吃饭。在田间地头,他与农民一道吃饭;在工厂矿山,他与工人一道吃饭;在招待所、饭店,他喜欢和服务员一道用饭……唯一的一次搞特殊化,还是因为牙齿松动,犹豫再三才说出的“特殊”要求:“把我碗里的米饭煮的软一些吧。”
        
  作风清廉:心中公私两本账
        
  周总理吃饭自己付钱,这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是因为周总理随时记着公私两本账。公就是公,私就是私,公私要分明。所以每次付钱,又会有不同的小故事。
        
  有一次,总理在北京饭店接见外宾。接见结束后,总理感到有些饿,就跟值班卫士张永池说:“有点饿了,咱们吃点便饭吧。“那是一般客饭,很快就吃完了。张永池一算帐,吃了两元八角。可是,张永池这次糊涂了。心里算了帐,楞是忘了给钱,追在总理屁股后边上了车。还没坐稳,总理就问:“给了钱没有?“在得知张永池忘记给之后,总理非常生气,连忙让他回去付钱,并大声训道:“要会算经济帐,公私算分明,不然怎么行?“
        
  公私分明,清清白白,堂堂正正,这就是周总理。所以曾经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人说起时,都说敢向全国人民保证:总理一生奉献,即便日常生活也从没占过公家一分便宜!
        
第三篇:  周恩来的小故事30个:童年周恩来的小故事
          据周恩来总理秘书陈浩回忆,周总理对身边的秘书特别注意从思想上培养教育,工作上严格要求,但对人总是平等相待,关心体贴,亲如一家。陈浩说,周总理崇高的精神境界如春风化雨般影响着身边的工作人员。我们根据陈浩的回忆,整理出周总理对秘书言传身教的小故事,供党员干部思考、学习。
        
  工作认真不草率
        
  周总理做报告一般都是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草拟简要的提纲。1954年第一届人大会议前,他对别人起草的政府工作报告稿子不太满意,就自己写稿,连续两天没有休息。当发现下面的来文或我们起草的文稿中有差错时,他当即批评,并指出:“发现做错了事,应当先采取补救措施,减少可能的损失,然后总结经验,经一事长一智嘛!”在文稿中有文字不通顺或错别字时,他总是认真地逐字逐句修改,边改边对我们说:“你们不能总让我当你们的语文教员啊!”如果由于我们没有认真加工就把文件送给他,一经他发现,常常是把文件退回来重办,有时甚至把主办部门找来,当面告诫:“绝不能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反映情况要准确不要估计
        
  周总理常说,现在是搞现代化,我们要统计,不要估计。不许秘书们反映情况时说什么“我想大概是”,要说确切。总理问到什么情况,如果我们答不上来,就要老老实实说不知道,并且马上去查。这样,总理虽不满意,但不责备;如果回答“也许”“大概”之类模棱两可的话,就要挨批评。有一次总理问:“澳门有多大?”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冒出一句:“大概十几万平方公里吧。”总理生气地问:“浙江有多大?”这位同志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赶忙去查找。
        
  办事坚决不拖拉
        
  周总理要求有紧急情况必须立即向他报告,不论他在做什么,即使他在睡觉或接见外宾,也可以写条子给他,他总是马上就看,必要时当场批示。每当发生延误情况时,总理还要查看收电报的各个环节,看延误在哪里,如电报特别紧急,而在接收和抄报之间时间太长,就要批评机要部门;如秘书收到未马上送给他,就要批评秘书。他不能容许他的办公室有丝毫的拖拉和官僚主义作风。
        
  汇报事情简明有重点
        
  周总理要求秘书人员汇报情况,要先下功夫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掌握主要情节,尽可能找出问题的实质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还要分清哪些该让他知道,哪些属于枝蔓不必知道。汇报要有事实,有看法,有骨有肉,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勤思考多提建议
        
  周总理在审批文件时,遇到什么问题,有时就和秘书们讨论起来。他常说:“你们可以大胆提政策性、原则性的意见,努力帮我出主意。”他甚至说:“你们应努力多思考,发现问题,帮我把关。”我们提的建议,只要有一点点可取,他就采纳,事后他还有意提起这是某某提的建议,以示表扬,并说:“不能掠人之美嘛!”
        
  不该说的绝口不提
        
  周总理要求我们每个在总理办公室工作的同志,都要养成守口如瓶的保密习惯,不能对外说的,绝对不能说,包括对自己的爱人。秘书外出开会时,总理交代:“不能随便讲话,去参加会议只能带耳朵、眼睛,不能带嘴巴,因为你是总理办公室的人。”有一次总理看到一位刚调来的秘书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他交代说:“以后在这里(即总理办公室工作),就不能用这里的材料来写文章。”
        
  为他人着想
        
  一位秘书回忆总理两次等他吃饭的事,使他终生难忘。一次他随总理去人民大会堂开会,已经下午六点多钟了,他以为那里会给总理安排饭,便到食堂去吃饭了。没想到他走后一会儿,会就散了。总理知道他去吃饭了,说:“不要叫他,我们等一会儿,叫他把饭吃好,我们一同坐车回去。”一次外出,他和总理一起用饭,总理快吃完了,怕他着急,便说:“你慢慢吃,我在这里坐一下。”
        
  有一次,一份文件中有些字迹潦草,不易辨认,周总理阅批时不厌其烦地把那些难认的字一笔一画地用毛笔描清楚,怕打字员认不出来,打错了字。1976年总理逝世后,那位起草文件的同志回忆起此事,泣不成声。他说自己图省事,没想到给总理添了麻烦,感到万分歉疚。
        

第四篇:  周恩来的小故事30个:童年周恩来的小故事
          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用间篇》说得很明白:“故三军之亲,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而周恩来就是以超凡的仁义才智,成为我党隐秘战线斗争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他创建了中央特科,同时是我党我军电讯工作创始人。
        
    中央特科是个什么科
        
    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情报保卫工作的创始人和卓越领导者,是隐蔽战线的统帅,他为这项事业呕心沥血半个世纪。
        
    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后,中共中央曾于四五月间转移武汉,同年八九月间又迁回上海。党的领导机关在敌探监视下活动,随时可能遭到打击和破坏。若不开展隐蔽斗争,就不能保卫自己。根据形势需要,周恩来总结以往工作经验教训,特别是汲取“4·12”反革命政变带来的惨痛教训,提出建立情报保卫工作的专门机构,以防敌探的破坏,保卫中共中央的安全。
        
    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1927年开始建立中央特科。1928年1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成立由向忠发、周恩来、顾顺章组成的特别委员会负责这一工作。周恩来借鉴苏联建立“契卡”的经验,对中央特科规定了“三任务一不准”:打进敌人内部获取情报、执行各种特殊任务(包括筹款)、惩处叛徒,不准在党内互相侦察。同时,周恩来通过实践,将俄国地下党的成功经验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并且摒弃俄国情报工作凌驾于党之上、搞特殊化的一些做法,始终将中央特科置于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之下,使它成为党的坚强战斗堡垒。
        
    由周恩来亲自领导部署,中央特科在国民党专业反共领导机构中拉出第一个反间谍关系,探取敌人破坏我党的阴谋,向党的秘密组织报警;派人打进敌人心脏,深入最高敌探机关,掌握敌人核心机密;营救被捕同志;镇压叛徒。在血腥的白色恐怖下,在党的生死存亡攸关的紧要关头,中央特科保卫了中共中央和各级组织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