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周恩来的小故事30个:童年周恩来的小故事(通用9篇)

乐读窝 > 诗歌戏曲 > 周恩来的小故事30个:童年周恩来的小故事(通用9篇)

第6页

书籍名:《周恩来的小故事30个:童年周恩来的小故事(通用9篇)》    作者:佚名

        
从清江浦返回淮安的那段时间,周恩来除了按旧俗在母亲灵前守孝外,还曾到已裁撤的漕运总督大门外石狮子处学下象棋。在淮安周恩来故居收藏的一份周恩来堂弟周恩灿的笔录上说:“七哥在为他母亲守孝时,还在油灯下看书。”
        
酷爱读书的周恩来不愿就此荒废学业,请求八婶杨氏去淮安城东岳庙龚家说情,希望能让他到龚家塾馆寄读。
        
杨氏迈着小脚,带着周恩来、周恩溥、周恩硕和周恩寿四兄弟来到龚家。经周恩来的姨表舅龚荫荪亲自考核,最终只留下周恩来一人在龚家塾馆寄读。龚家塾馆也成了周恩来在老家读书的最后一个地方。
        
龚荫荪,字天枢,其母是周恩来嗣母陈氏的亲姨母。龚荫荪是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人,因此,周恩来在龚家书房读了严复的《天演论》、邹容的《革命军》及《中华时报》等进步书报。龚家塾馆的周先生因材施教,他要求周恩来在颜体的基础上加练魏碑,以增加笔锋上的刚阳之气,最终形成了周恩来颜体加魏碑的书法风格。
        
周恩来在龚家只寄读了一年。由于龚荫荪是革命党人,他的行踪早已被清廷盯上。1909年春节,清政府对龚府实施抄家,周恩来失去了他在老家读书的最后一处“天堂”。
        
1952年秋,周恩来视察上海期间,在霞飞路临时寓所会见姨表姐龚志如时说:“表舅(龚荫荪)是我政治上的启蒙教师,你们龚家塾馆的周先生是我文化上的启蒙教师。”可见,周恩来对在龚家寄读的那段时间记忆深刻。
        
第九篇:  周恩来的小故事30个:童年周恩来的小故事
          家庭教育:如何做事做人
        
  周恩来有3位母亲:生母万氏,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江氏。3位母亲对他都很好,对他都有重要的影响。生母万氏教给他处事,养母给了他启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是淮阴县知县,周恩来的生母万氏从小跟着外祖父经常出入于官府大户,见过大世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撑门户,善理家财。周家逆运败落,但终究是有名望之家,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迎来送行,求人办事,万氏都办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生母万氏处理这些应酬时,总把周恩来带在身边,使他增长了许多见识。后来,周恩来身为总理,日理万机,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这里面有生母万氏的熏陶。
        
  养母陈氏知书达理,是周恩来的启蒙老师,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从小陈氏教他念书识字,5岁就学儿歌和唐宋诗词,万氏还给他讲“窦娥冤”、“西厢记”、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养母陈氏去世后,周恩来写过一篇《念娘文》,满怀深情地说道:“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周恩来从乳母那里学习了家事,让她了解了农民的生活。蒋妈妈是个“粗人”,但是她讲的话周恩来很爱听。她给周恩来讲了许多家事,告诉周恩来从播种稻种到舂大米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瓜籽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总是让人用黄包车拉着走。后来,周恩来回忆说:“我的妈妈把我带到大运河她自己的家里,我从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
        
  少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你为什么读书?”于是有人回答说:“是为了家父读书。”有人回答:“为明礼而读书。”也有人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当魏校长点名要周恩来回答是,坐在后排的周恩来站起来,庄重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东渡日本前,给同学郭思宁的赠言:“愿相会与中华腾飞世界时”,落款为:“弟翔宇临别预言”。从这幅题词中可以看出一个19岁的热血青年的鸿鹄之志。
        
  南开求学:多才多艺、成绩最优
        
  在南开学校的4年的学习生活,使周恩来从各方面都成熟起来。由于伯父收入微薄,经济上有困难,他很少回家,平时利用假日和课余时间,为学校刻蜡版,抄写教学讲义,以补贴膳食费,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尽管生活艰辛,但是周恩来的成绩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在演讲、演话剧、编校报等活动中,周恩来展现出自己多才多艺的特点。
        
  1917年6月26日,周恩来以平均分89.72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在参加毕业典礼时,他还获得了国文最佳奖,并代表毕业同学致答辞。《毕业同学录》中对周恩来作了如下评语:“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于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善演说,能文章,工行书”“长于数学”“毕业成绩仍属最优”。
        
  聆听总理的工作故事
        
  坚持底线:不搞特殊化
        
  周恩来夜间常在人民大会堂开会、接见、处理国际事务或国内大事。按当时制度规定,夜里11点以后,可以吃夜餐。夜餐两菜一汤,有夜餐补助,每级干部补助多少钱有明确标准,按这个补助标准,夜餐实际上可以不交钱。可是,总理因为白天休息夜里办公,在人大会堂吃夜餐,坚持照白天的标准,交8角钱。
        
  总理喜欢和群众一道吃饭。在田间地头,他与农民一道吃饭;在工厂矿山,他与工人一道吃饭;在招待所、饭店,他喜欢和服务员一道用饭……唯一的一次搞特殊化,还是因为牙齿松动,犹豫再三才说出的“特殊”要求:“把我碗里的米饭煮的软一些吧。”
        
  作风清廉:心中公私两本账
        
  周总理吃饭自己付钱,这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是因为周总理随时记着公私两本账。公就是公,私就是私,公私要分明。所以每次付钱,又会有不同的小故事。
        
  有一次,总理在北京饭店接见外宾。接见结束后,总理感到有些饿,就跟值班卫士张永池说:“有点饿了,咱们吃点便饭吧。“那是一般客饭,很快就吃完了。张永池一算帐,吃了两元八角。可是,张永池这次糊涂了。心里算了帐,楞是忘了给钱,追在总理屁股后边上了车。还没坐稳,总理就问:“给了钱没有?“在得知张永池忘记给之后,总理非常生气,连忙让他回去付钱,并大声训道:“要会算经济帐,公私算分明,不然怎么行?“
        
  公私分明,清清白白,堂堂正正,这就是周总理。所以曾经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人说起时,都说敢向全国人民保证:总理一生奉献,即便日常生活也从没占过公家一分便宜!
        
  直面困难:不惧子弹威胁
        
  1946年2月10日,重庆市各界群众,为庆祝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在校场口举行庆祝大会。民党为了破坏这次大会,在会场的周围埋伏下特务,当场打伤了郭沫若、李公朴等60多位民主人士。身为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闻讯后,不顾自己的安危,立即赶到会场。为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立即举行紧急会议。会上,代表们一致推选周恩来为代表,当面去质问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