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励志读书故事19篇

乐读窝 > 诗歌戏曲 > 励志读书故事19篇

第18页

书籍名:《励志读书故事19篇》    作者:佚名

        
励志读书故事(12)
        
励志读书故事(13)
        
“俭以养德”的精神实质
作者:王斯斯
来源:《学理论·上》2014年第03期
        
        摘  要:“俭以养德”实质为生存论向心性论的转化,是有觉性的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方式。如把它作为一精神现象加以考察,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与层次:其可行性为人类追逐自由本质所决定的,实现途径是处理自然与精神、经验自我与超越自我关系。它真正意义并不是简单地否定欲望,或是被动性服从说教,而是完全符合人性本质的。  
        
        关键词:俭以养德;道德精神;自由精神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7-0077-02  
        
        “俭以养德”为三国时诸葛亮对儿子的告诫,最初含义为保持勤俭节约才能有高洁德行。清心寡欲,戒奢从俭为心性的最佳修养途径。探讨其精神实质即作为人的精神现象加以分析,能更清晰明白其内在价值。  
        
        “俭以养德”即是从行为上保持节俭以此来达到心性上的德性修养,这是古今贤人所崇尚的道德修养方式之一。所以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六十七)把勤俭看成弘道之根本,把奢侈看成是德行败坏的罪魁祸首,以致有了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道德与人的自然本性成为了矛盾体,所以儒家伦理道德有强制性、违背人性自由这样的弊端。原因并不在于这些伦理规范本身,而在于制定伦理规范者本人并没有从人的自由需求出发来考证可行性,因此出现了“满嘴的仁义道德,满肚子的男盗女娼”一群非理性者。道德不是被动对道德规范的践行,而是把欲望的克制转换为自我本质的体现,追求精神自由的体现。因此如何真正理解“俭以养德”,我们首先从人的自由本性需求角度考察其意义。  
        
        一、“俭以养德”的含义  
        
        俭之主体为践行道德之人,指的是有觉性之人。有觉性即是有反思,对自己行为有反省,有意识。冯友兰先生曾根据人之觉性不同分为自然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放在这里也可适用。吃穿住行为人类所共有,但对每个人意义不同。对于处于自然境界之人来说沉湎于个别、偶然、杂多的感性经验层面是极其享受的事情,这是他生活的终极目的。而对有实现精神自由需求的人来说,摆脱物欲是超越感官欲望的过程,是人实现精神自由,直面人性本质的过程,这些杂多表象不过是人生目的实现之手段,不断反思自己行为,实现精神自由才是人的本质。  
        
励志读书故事(14)
        
课本常见成语典故积累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
        
      典故:完璧归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典故:负荆请罪: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含义: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请求对方的宽恕
        
      典故:怒发冲冠: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含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气愤到极点  
        
      典故:刎颈之交: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含义: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成语:门庭若市:出处:《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含义: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
        
      典故:醉翁之意不在酒:出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含义: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成语:水落石出:出处:《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含义: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
        
      典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出处:《汉书﹒匈奴传》“南有大汗,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
        
      含义:天所宠爱的人
        
      典故:风流人物:出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出处: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含义:对一个时代有影响的人
        
      典故:风骚:出处:《沁园春•雪》“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出处:《国风》《离骚》
        
      含义: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指文学才华。
        
      《鱼我所欲也》作者:孟子
        
      成语:舍生取义。出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含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孟子为了正义而舍去生命。
        
      《秋水》作者:庄子
        
      成语:望洋兴叹  出处:《庄子  秋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含义:望洋,仰视样子。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成语:贻笑大方。出处:《庄子  秋水》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含义:大方,指知识渊博,学有专长的人。表示知识短浅,见笑于人。  
        
      《劝学》作者:荀况,《荀子》
        
      成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含义:靛青从蓝中取得,颜色却比蓝色更深
        
      成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出处:《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含义:没有日常积累就不能有成果
        
      成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出处:《荀子•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含义:一直坚持不松懈,就会取得成就
        
      《蒹葭》《诗经 楚风》
        
      成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含义:所说的那人,正在水的那方
        
      《最先与最后》作者:鲁迅
        
      成语: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出处:《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含义:赛马的时候,既不要跑在最先,也不要跑在最后。
        
      传说:处世金针  金针:传说织女用于刺绣之针  ,后以金针比喻密法诀窍
        
      含义:做人的诀窍。
        
      成语:不为戎首:出处:《礼记  檀弓》“勿为戎首,不亦善乎”
        
      含义:不做发动战争的人。
        
      成语:不为祸始  :出处:《庄子  刻意》“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