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世界营销绝妙点子800例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世界营销绝妙点子800例

第67章

书籍名:《世界营销绝妙点子800例》    作者:


                                    67%的日本厂商认为“进入新出现的市场区隔”是他

        们行动的准则,当地厂商只有27%;87%的日本厂商认为他们以抢走竞争者

        顾客的方式,来达成市场占有率目标,而当地厂商只有53%。

        第二,由于低占有率的公司,常需负担较高的生产与行销成本,因此在

        建立市场同时也要削减成本,彼此必须相辅相成。在对你是否能将你的市场

        分成几类顾客群,然后各针对他们的需求提供产品的调查中,有47%的非日

        厂商对自己顾客群的分类及特殊需求,并不了解。甚至有的厂商坦率地承认:

        “我们并未将顾客分类,我们一直觉得市场很大??而产品也能吸引大多数

        人,为什么要将顾客分类呢?我们并未将市场区隔化,而整个产业都是我们

        的市场。”

        第三,区隔与征服是现代市场最重要的攻击方式,全面竞争不只浪费钱

        也错失机会。日本人曾运用产品的品质与地位,创造了不少行销奇迹,在这

        次调查中,40%的日本厂商认为他们的顾客在高价市场,而只有13%的当地

        厂商这样认为。日本厂商喜欢定位于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市场。

        第四,低价市场的利润最低,如果你想追求利润,定位一定要提高。有

        关高价市场目标,87%的日本厂商认为“优异的品质与耐用性”是关键因素,

        非日本厂商只有47%赞同这个目标。认为在顾客服务至上,享有竞争者优势

        的日本厂商是当地厂商的2  倍。当地厂商认为他们优势在于低价,传统品牌

        或本地产品。

        第五,最佳顾客的利益就是品质、耐用与服务,缺乏这些,根本就没有

        利益可言。非日本厂商认为下列几方面是自己的弱点:R&D  设计、大量生产、

        制造工程、精确成本计算。日本厂商倾向支出较多的促销费用,而当地厂商

        则支出较多的个人销售费用。日本厂商也对经销商的资助较多。换句话说,

        当地厂商并未好好经营他们的事业。

        第六,一个事业的优劣就等于所有的零件总和,不能有任何零件损坏。

        所有的非日本厂商都是传统功能性组织,但2/3  的日本厂商却是产品事业部

        组织。根据研究者指出,组织结构有特殊意义:功能性组织的经理对重要产

        品的绩效比较而言不易产生责任感,由于功能性组织内,行销或销售总裁必

        须对一群产品负责,因此对个别产品的成功,他们所付诸的心血或动机都不

        会太大,另一方面,非日本厂商大部分并未建立预算或资讯系统,用来计算

        各市场、各产品的绩效。系统设计只能显示工厂成果,而非依市场或产品个

        别计算,这对公司的行销并无助益。

        第七,如果你运用官僚化的组织体系,只能获得官僚的结果。如果你能

        运用组织动态将各市场绩效分开计算,分别鼓励,就能获得动态的利润。

        第八,对于非日本厂商有一描述:“常采用财务与生产导向,总是集中

        于短期绩效,而且他们的策略无法反应市场的动态。”最重要的是很多公司

        并未察觉。在今天,为了赢取胜利,公司需要相当的专业化,投入与积极。

        42.庆恩的正确行销决策

        企业追求行销上的成功,应该在定义良好的基础上,拥有高占有率。美

        国的比得·庆恩购买了雷米敦牌刮胡刀公司后,就使公司在美国市场的占有

        率高出原来的2  倍,总业绩也是原来的2  倍。他的成功主要是:①与原来爱

        母公司的控制相比,庆恩有了自主权;②执行与决策速度加快,并且马上实

        行成本削减计划,解雇70  个主管,并且迅速改变品质;③也是最关键的一项,

        就是庆恩从自己事业中学到的行销智慧。他的行销决策是关键所在,主要表

        现在:第一,庆恩从零售商中得知不愿持有存货的原因是产品替换大快,对

        此马上延迟新产品计划的速度,而省了不少钱。第二,扩大产品线,投入一

        种特别定价为19.95  美元的产品。这个价格是市场上其它产品价格的一半,

        很受消费者欢迎,第一年就卖出50  万个。第三,庆恩采取持续密集式的广告,

        即使牺牲利润也在所不惜。

        43.伯公司多角化的发展逻辑

        伯公司在包括玻璃制品、锌制品、金属制品和塑料制品都陷入不景气的

        情况下,1983  年却使食品玻璃容器的占有率提升到了15%。伯公司是怎么成

        功的呢?首先在于该公司经理人集中精力精选市场的利基;其次他们致力于

        以最高的技术达成最低的成本。在这个类似大宗货品的市场中,一个分析家

        说:“制造商不能控制价格,所以他们必须控制成本。成本最低的制造商就

        是这个产业的王。”伯公司根据这两个准则,安然度过产业衰退期,并且比

        其他寻求多角化的竞争者还要成功。

        伯公司所从事的多角化和一般分司的多角化不同。公司领导人理查·林

        戈解释其作法是,将所有事业视为平等的、策略性的一环。不像别的公司依

        照以优先顺序来分配资源,而发生资源数量差别。林戈认为:“我们也可以

        尽量榨取玻璃业的利润,然后拿来投资于高科技事业,并且告诉不同事业部

        的人,不同的作法。但是这并不会获得最大的效益,反而使玻璃事业部的伙

        伴们忧心丧志。因此我们对每一个事业都一视同仁,并且希望他们都能尽全

        力工作。”

        所以,伯公司追求的是每个事业部都能持续在该产业中努力地经营、管
        理。他们生产作业的原则就是高度自动化,操作室的清洁,没有次级加工以

        及小批量生产。为此,他们只生产九盎斯和十六盎  斯两种大小的罐子,这两

        种罐子占全美饮料罐的80%。

        按照这种管理方式的理解,多角化的公司就等于只有一种产品的公司。

        也就是说,在高层主管心目中,每一事业都一视同仁,而且各有专心致力发

        展该事业的经理人。

        44.有限市场求生之道

        “创新和其他行销活动一样,在投下资金之前,必须通过可行性的严厉

        考验。内部的创新也一样,显然不会直接受市场环境的影响,但是间接影响

        还是有的”,一家高度自动化的汽车厂,因为生产过剩,生产的车辆数超过

        市场的,只好裁员。结果这个只生产单一车种的公司,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仅

        达6.5%,领导者的占有率约11%,相比之下,还算是合理的成绩,但是却

        激起了更激烈的竞争。当然,这些并不意味推出新车型或是投资自动化生产

        有什么过错。相反,如果不是在产品与生产方式上创新,也许公司的命运会

        更糟。这个例子最大的悲哀在于,投资大量资金后能够分担成本的产量太低,

        这是因为产品优势逐渐消失,市场需求变得很低的缘故。在今日变化如此迅

        速的市场中,要想获得高利润,一定要有良好的适应力,这是市场的必然法

        则。

        45.亚科卡成功的关键

        70  年代,世界上出现石油危机,汽车限量供油。面对这种形势克乘斯勒

        公司熟视无睹,木然不动,照常生产耗油量大的大型汽车,结果1978  年石油

        危机再度爆发,克莱斯勒积货如山,每天损失200  万美元,到1979  年9  月,

        亏损达7  亿美元,刨美国有史以来最高纪录,公司涉临破产,在这种形势下,

        亚科卡接任了公司要职,并采取了一些整顿行动;大刀阁斧地裁员,削减薪

        资13  亿,关闭6  个厂等等。从客观上讲,华盛顿当局的保证贷款,日本竞争

        受进口限额的制约都对克莱斯勒公司的复活发生了作用。亚科卡以“K”型车

        为主的一系列车型,深受消费者的欢迎,重新占领了大部分市场,足以与通

        用,福特一决雌雄,成为美国市场上强劲的竞争者。1983  年,克菜斯勒获得

        了丰厚的利润,偿还了过去积欠的债务,1985  年,随着利润上升,成为三霸

        中唯一增加市场占有率的厂商。有关专家认为,克莱斯勒成功的关键在于更

        进一步地对市场做正确的判断。

        亚科卡在他的著述中则说:“我们的公关部门收到雪片般的来信,要求

        我们推出二人座的雷鸟??。而我们的市场研究人员也确定,市场上年轻人

        旋风正流行,不只因为年轻人增加,而且因为年轻人比上一代受更多的教育。

        因此市场上的购买行为与以往全然不同。我们分析所有的资讯后,得到一个

        结论:过去艾德塞是一部没有市场的汽车,但是现在却是市场来找寻我们这

        部车。”

        46.罗林罗克神秘的“33”

        在罗林罗克啤酒公司的啤酒瓶的后面,都有“33”的数字。可没有人确

        切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由此而出现了种种猜测和说法:“我们的水源由33

        眼泉组成”“基督死于33  岁”“我们每星期都收到20~30  封信,询问33

        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