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第51章

书籍名:《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作者:


                                    

            "胡老板,看在你懂帮规的分上,不妨告诉你,安福会将替太平军护送一批军火从上海到金陵,途中官军重重设防,难免有冲突,所以会里选了百多位敢死的弟兄,去完成任务。"

            胡雪岩恍然大悟,青帮与太平军联手办事,是常有之事,大约太平军出价不菲,同福会才甘愿冒险替对方护送军火。

            高老三走后,胡雪岩在心里反复掂量着这条有价值信息。太平军和清军对峙多年,军火匮乏,青帮替太平军护送军火,双方都有好处,本与胡雪岩无关,但他像一条嗅觉灵敏的狗,嗅到了其中特别的气味。太平军在上海购军火,必然与洋人洽商,军火买卖向来利润惊人,回扣不菲,这是众所周知的事。胡雪岩十分垂涎军火生意,却一直苦于无处着手,如今凭空知道了这条消息,可谓捷足先登,可以把这笔生意夺过来自己做。想罢,事不宜迟,他立刻打轿赶往王有龄府宅。王有龄听他述说,高兴道:"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刚才抚台黄大人召见我,商议要海运局拨一笔款子购置500条毛瑟枪,加强浙江绿营军的装备,我正愁差谁去经办,你若有兴趣,可应承下来。"

            胡雪岩心算一下,毛瑟枪每枝50两银子,500枝需25000两银子,回扣一分以上,起码可获得3000两银子,是一笔好买卖。当下立刻应允,并请王有龄开了一张3万两银子的官票,预备到上海花费。然后收拾行装,雇了一只小火轮,连夜奔赴上海。胡雪岩之所以这样匆忙,因为他深谙商场如战场的道理,稍有懈怠便坐失良机。胡雪岩算定太平军购军火不会很快,洋商必定讨价还价,延宕时日,把太平军逼到最后关头,好从中敲一笔。从高老三口中,胡雪岩得知太平军欲购的这批军火数量巨大,洋商不可能有现货,待从外国运来时,时间又过去一个月了。俗话说,世事无常。胡雪岩有十足的信心能把这批军火半道易手,为己所用。

            没过多久,胡雪岩来到上海,求见上海青帮首领廖化生,说明来意。廖化生笑呵呵道:"生意人人做,就看谁占先,凭胡先生的才能,这笔生意非你莫属了。"胡雪岩谦虚道:"靠我单枪匹马,万难成功,还望老哥鼎力相助,事成之后,老哥可分三成利润,算是合伙生意。

            廖化生喜出望外,没想到胡雪岩如此慷慨豪爽,道:"需要我做什么,尽管说,自家弟兄任你差遣。"

            "我对洋商所知甚少,请老哥派一个懂行的弟兄陪陪我。"

            廖化生沉思片刻,说:"眼下有一位弟兄,在洋行当通司,外国话说得流行,深谙洋商底细,就叫他帮助你如何?"

            胡雪岩道:"最好,最好!"

            不一会儿,一位弟兄带进一名青年,戴墨镜,着洋装,穿皮鞋,脑后却拖根长辫子,显得不中不西,不伦不类,十分滑稽。廖化生向胡雪岩做了介绍。此人名叫欧阳尚云,在洋行干了多年,懂法兰西语和英吉利语,是上海洋商看重的人物。欧阳尚云操着一口半生不熟的官话,告诉胡雪岩说:因从小就在洋行当小厮,学会了说洋话,天长日久,中国话反而生疏了。胡雪岩见他聪明伶俐,反应灵敏,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暗忖今后得好生待他,以便将来同洋商打交道。

        第103节:第十章  胡雪岩的谋划之策(1)

            第二天,欧阳尚云陪同胡雪岩,前去一家洋酒馆会晤麦得利。一路上,欧阳尚云不断地向胡雪岩介绍洋人的礼节、习惯和规矩,不知不觉地到了酒馆门外,只见身着红外套的黑人在把门,他满脸络腮胡子,模样煞是凶狠。欧阳尚云介绍说是印度仆役,相当于中国的门子。酒馆外面装饰得金碧辉煌,晶莹耀眼,一行巨大的洋文衬在门楣上,类似于张旭的"狂草"。胡雪岩知道是英文"欧罗巴大酒店"。

            麦得利步出门厅迎接,他身材瘦长,像根晾衣竿,鼻子尖细且弯,令人想到鹰嘴。麦得利爽朗大笑,紧紧抱住胡雪岩,几乎令他喘不过气来,强烈的口臭使胡雪岩头晕目眩。热烈欢迎之后,胡雪岩在餐桌旁就座,开门见山地同麦得利谈起了那笔军火交易。麦得利连连摇头,说已同别人签约,不可失信。胡雪岩说,知道你同谁签了约吗?那可是一伙与合法政府作对的乱民啊。麦得利说自己是商人,商人只管做生意,而不问对方是谁,哪怕是魔鬼。胡雪岩反问对方:知道五口通商的条约吗?那是外国政府同清政府签订、保护外国商人在华利益的,如今你们同反对清的乱民做军火生意,无异于反对中国政府,这就不会受到任何保护。

            这一席话说得麦得利无言以对。胡雪岩抓住要害,进一步说,如果朝廷得知这笔交易,派兵截获军火,那时你不但血本无归,还要被政府追究责任,利弊如何,不是明白无遗吗。麦得利苦笑着,耸耸肩膀,两手一摊,表示无可奈何。他狡辩说,枪支已经启运,很快到达上海,若中途毁约,将会蒙受巨大损失。胡雪岩告诉他,自己可以代表浙江地方当局买下这批军火,并可提高价格。麦得利双眼一亮,连连点头,表示很有考虑必要。胡雪岩盯住他说,不是考虑,而是必须,否则自己将不惜一切代价,破坏麦得利同太平军的交易。

            麦得利将信将疑,转向欧阳尚云,询问一下胡雪岩在中国官场上的影响和势力,究竟有多大。欧阳尚云告诉他,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有钱能使鬼推磨",胡雪岩的钱财,足可以买下浙江半个省的地皮,相当于英伦三岛的其中一个。麦得利惊得张大嘴巴,连连伸出拇指比划,金钱的力量立刻降服了他,麦得利明白同胡雪岩这样的巨富打交道,比同"乱民"太平军来往有利多了。

            胡雪岩为了确保军火生意顺利成交,特地向麦得利允诺把每支枪价格提高一两银子。麦得利高兴得手舞足蹈,斟满一杯洋酒,同胡雪岩碰杯,庆贺生意成交。从这笔军火生意中胡雪岩轻松地获利5000多两银子。敢为人先,做军火生意使胡雪岩在商业场上领导潮头,踏着风险而一路胜利,挣得大把银子。

            一个本来与己无关的行业,一个在常人眼中看似不经意的消息,却被胡雪岩从中看出了生财的门路。他通过对时局的分析,再加上他商人的"精打细算",便看出其中潜在而不可估量的利润。正所谓:生意人人做,就看谁先占。可见,胡雪岩是会抓商机的高手。

            第十章  胡雪岩的谋划之策

            胡雪岩认为:无论是处世还是经商,都必须要有谋划。有了这些谋划之策,胡雪岩对整个时事的了解和把握总能够先人一步,他就能开风气,占地利,享天时,并从容应各种事件,从而建一己之功。这与一旦和纷乱时事中茫然无措的人们相比照,胡雪岩的优势也就显现出来了。

            凡事要有长远的筹划

            做生意要有长远的眼光,要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胡雪岩

            一个生意人要想有大的作为,眼光不仅要看得准,而且要超前,要能够看到以后的事情,看出变幻莫测的商海中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人们经常把商场比喻成没有硝烟的战场。有时候商场上的拼杀甚至比战场上更残酷、更赤裸。一个没有长远眼光的人是根本无法有所作为的。胡雪岩是一个大商人。商人的眼光,主要是指不断发现、开辟自己财源的眼光。正如要取水必须有水源,要赚钱也先要有财源。立足商界,首先要见识卓远,在商场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从商业上讲,也就是要能发现属于自己的财源。

        第104节:第十章  胡雪岩的谋划之策(2)

            发现财源,首先要求商家有长远的生意眼光。商家的眼光一定要远,也就是不能总盯着一门一行,把眼睛盯在眼前利益上,而且要"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要能在商海变幻莫测的复杂形势中看出有利于己的大方向,按照这个大方向来经营好自己的财源。

            胡雪岩的生丝生意还没有开始运作之前,就洞察到用代理湖州官库的银子贷到杭州,脱手后再解"藩库"银两的商机,这一步可谓之"远"。湖州的公款本来就要解往省城杭州,交付"藩库",先垫支一下,买丝到杭州变成现银之后再交付"藩库"并不为过。如此一来,死钱变成了活钱,把它作本钱为己所用,何乐而不为呢?

            不仅如此,胡雪岩的商业见识还有看得更长远的。在丝茧生意还没开始时,他就想到了和洋人做生意,组织生丝出口,即当时所谓的销"洋庄"。这一次胡雪岩确实把生意做到了国外。

            清朝开埠之后,中国与欧美及日本的贸易主要以江南的丝、茶业为大宗,而随着18、19世纪西方纺织工业的飞速发展,生丝需求量日益增大,经由上海外销的江南丝、绸,在整个上海"洋庄"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治、光绪年问仅江苏镇江就以丝、绸"行销于北省以及欧、美、日本者,岁人数百万"。

            胡雪岩要和洋人做蚕丝生意的念头,也是起于与杭州丝商有关蚕丝生意的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