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成功人士战胜疲劳的秘密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成功人士战胜疲劳的秘密

第15章

书籍名:《成功人士战胜疲劳的秘密》    作者:史蒂文·贝格拉斯


                                    当行为的结果无法带给人们对自己的信心和良好的自我感觉,这种行为产生的心理结果就不再是满足感,而是对自己苛求的痛苦。

            上面的原因证明决定一个人对一项工作的挑战是接受还是逃避的关键所在:这个人认为做这项工作会带来什么样的自我感觉。如果一个人认为投身这项工作会给他带来满足和自我肯定,那么他就会去迎接它;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会逃避这种挑战。当然,因为人类的行为并不像实验室里的兔子的行为那样简单,所以,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考虑会影响一个人是否会在成功之后继续迎接挑战。

            研究表明人们在以下三种情况时会受到非常强的正向激励:(1)他认为自己非常有责任去争取事情成功;(2)自己的行为会很快得到反馈;(3)行为带来的结果并不一定是成功的。正如T·E·劳伦斯(T.  E.  Lawrence)说的那样:注定的成功一点也不令人感到荣耀。这也正说明了为什么难度不足的挑战和太具威胁的挑战一样让人烦恼。

            第七章  迎接挑战、创新和变化平步青云带来的烦恼

            滑雪者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成功对人的激励作用。最开始的时候,滑雪者的目标只是希望能够不摔伤而穿越一座很小的山就可以了。当滑雪者已经可以不必再担心摔倒后,他就会尝试更高水平的挑战,比如说穿越一座更高的山。滑雪者的征服目标从很小的山,到高一点的山坡,再到更高更险更壮观的山坡,在这一过程中,滑雪者的技能也在不断地提高。当一个山坡一旦被征服,这个山坡便是滑雪者成功的标志,除非有更加冒险的人在这个山坡上征服更大的挑战,比如说不用手杖滑行或者只用一个滑雪板滑行。

            我们假定一个滑雪者,他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山上发现了世界上最难征服的地点,虽然这个地段不是很陡峭,也并非冰峰覆盖,岩石遍地,但是这却是一个充满了重重险阻的地段,那么,当这个滑雪者征服了这个地点后,他接下来会做什么呢?这位首次穿越了最艰难地段的滑雪者发现,下面的挑战更为艰巨,因为它不只来自于地理环境本身,而是更多的来自于害怕自己失败以后会蒙受耻辱。胜利之后的成功者所面临的情况与此相同。

            滑雪者从穿越小山峰到征服瑞士伯尔尼附近的高峰会面临上面的问题,与此类似,平步青云的成功主要会带来以下三种糟糕情形:(1)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2)通过个人制造障碍来为失败寻找外部理由;(3)逃避行为的预期效果。以上三种情况都会带来自我认知的损害,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效果。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现在可以充分理解人们在解决金发女郎的困境时所面临的心理方面的问题了,事情不仅仅是简单的行为需求了,而是人们自己陷入了一个“威胁论的怪圈”,担心因无法征服这件事情而会带来其他相关的负面效应。即使我们接受人应该不断征服挑战的理论,但是人们依然认为逃避那些会使自己蒙羞的挑战是可取的。虽然在金发女郎的困境中,直面有可能使个人声望蒙羞的挑战的选择无疑看起来是正常而理所当然的,但是,仍然有数字惊人的成功人士选择了看似安全,事实上却对其职业有重大损害的消极做法。

            考虑到在当今21世纪,人们将能一直工作到70岁,这种思维方式将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因为对于那些不愿意接受更高的挑战的人们来说,如果他们不想办法摈弃逃避挑战的想法,那么这些人的人生将有3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是在碌碌无为地等死。那么金发女郎怎样寻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职业呢?当我们理解了金发女郎烦恼的原因后,我们就会明白,问题不在于“怎样为我的生活恰到好处地加压”,而在于“怎样让我摆脱这种使我饱受痛苦的状况”。下面是三种调整这种状态的技巧。

            第八章  创造卓越自恋和自欺

            自恋和对别人的不信任经常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发生,这绝不仅仅是巧合,如果一个人只崇尚物质财富,他是很难与别人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的。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正如一个孩子试图推翻大人关于他是一个坏孩子的评价。当一个人过分自恋和自我崇拜,不断夸耀自己拥有的财富或者权势,那么你可以肯定他们这些沾沾自喜的言论事实上正是一种潜意识的对父母评论的反击行为—“瞧,你们错了。”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可以通过一种自身的反应来抵制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谴责心理,我们在心理学上把这种自身反应称做投射心理—把他人看成是自己产生谴责心理的原因。按照这样的理论,如果一个自恋狂有朝一日觉得自己不是那么出色了,投射心理就会使他这样想,“不是因为我不好,而是因为别人不好才会这样的”。把这种理论延伸开来,投射型自我保护心理可以使你相信自己理所当然是与众不同的,像你这样才能的人理应受到喝彩和肯定,不过事实上,你羡慕并且仇视那些你认为没有你强的人。但是,产生投射型自我保护心理的最重要因素是愤怒。事实上,所有具有畸形自恋心理的人都在下意识地通过各种症状(夸大其词,盛气凌人,迷恋成功、财富、权势和美色)来掩盖由于内心复杂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愤怒。

            如果一个自恋狂不能控制他心中的愤怒,他几乎不可能取得成功。而一旦自恋狂获得成功,他们长期被压制的自我认知就不可避免地浮现出来。作为自恋狂自我保护心理构成的一部分,这些人经常会贬低别人:他们行为傲慢,经常用一种毫无仁慈之心的做法去要求和剥削别人。在一些极端的例子中,如果自恋狂的需求不能很快地得到满足,他们心中的愤恨甚至会突然间像狂风暴雨一样爆发出来。

            拥有充满贬低和呵斥的童年的人们很容易变成自恋狂,他们对于侮辱和轻视非常敏感,不管那些侮辱和轻视是真实的还是想像中的。如果一个人治疗自己心灵痛苦的惟一方式就是把他们的不满足感发泄在别人身上的话,他们会因为一场完全是无心的轻视想到很多。非常有趣,这种自我心理治疗的方式导致了一个怪圈:自恋狂由于不能信任别人而不断地通过种种细节问题贬低别人。而这种行为的后果是,被贬低的人当然心怀不满。这样一来,自恋狂就更有充足的理由贬低和不信任他人了。

            第八章  创造卓越浮士德式交易

            投射型自我保护心理帮助自恋狂支撑起由于受到各种打击而郁郁不振的自我意识,这种心理实际上是一种对现实与理想落差的补偿性思维。这种思维看起来似乎是在善待自己,但是实际上,这种思维是非常有害的。“既然他们都不喜欢我,那么我就必须做出使他们不得不喜欢我的成就来。”实际上,这个受到了轻视的人认定弥补自己身上所欠缺的东西(讨人喜欢)的最好方式是通过其他更多的东西来补偿—智慧、才干、能力等。这种心理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下面的情形:它经常会促使一个人去追求那些有回报,尤其是物质回报的成功。问

            题是,如果一个人通过深藏内心的愤怒去追求成功,唤起人们对他的爱戴,那么,当这个人一旦成功的时候,长期深藏于他心底的愤怒就会不可避免地被唤醒。

            另一方面,“我将通过一往直前地追求成功来得到我所需要的爱戴、羡慕和认可”,这种心理会造成他们对所向往事物(真正的爱戴)的一种不成熟理解(盲目崇拜)。另一方面,一旦自恋狂意识到盲目崇拜的事物的真正意义(可能是毫无意义的),他们会觉得很受伤害,这样,他们就会产生出更严重的贬低他人的行为。最终,自恋狂对爱戴的曲解和盲目崇拜会形成浮士德式的悲剧:他们过于依赖物质上的获得和物质获得所代表的对个人价值的肯定,进而变得越来越不能信任他人,从而无法得到真正长期的精神上的满足。

            第八章  创造卓越浮士德式交易的后果

            浮士德的交易正体现了经典言论“我不愿意加入任何一个愿意接受我的俱乐部”。事实上,你并不愿意接受那些通过显示权势和财富而得来的爱戴,因为你自己明白,权势和财富都是外在的东西。把另一种形式的侮辱加在原本就有的伤害之上,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你心里明白“他们仅仅是因为我做的事情而爱戴我”;同时,你也清楚这样的成功并不是永恒的,一旦权势和财富溜走,众人的爱戴也就随之消失。当人们陷入浮士德式的交易之中,通过成功去换取爱戴时,对“一旦我不再成功,他们将不再爱我”的恐惧在一定时期

            将被意志力征服,人们通过不断的成功去维持自己拥有的一切。但是,这种长期的征服持续下去将是有害的—人们长期只看到这个人的成功外表。当有一天人们终于面对真实的自己—大多数成功者事实上都很清楚在显赫的外表之下,真正的自我到底是什么样,这些原本爱戴自己的人肯定会弃我而去,自恋狂会长期被这种恐惧所困扰。

            第八章  创造卓越连通性:创造的前提条件(1)

            自恋狂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所要经历的痛苦的,但是,一旦他们意识到他们无法永远成功时,他们就不得不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质疑了:他们对名利的狂热追求使他们忽视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联系与融合。克里斯托弗·拉什认为,自恋狂“对他人的蔑视与贬低,以及他对别人的一切毫无兴趣,使得自恋狂的生活更加枯燥,这就进一步加深了自恋狂内心的空虚感……自恋狂恐惧与他人的精神交流和对他人的精神依赖,以及他们在与他人相处时的控制欲和虚情假意,使自恋狂与他人之间的相处更加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