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中国怎么办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中国怎么办

第9章

书籍名:《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中国怎么办》    作者:时寒冰


                                    同时,中国也推出了4万亿人民币的救市计划,规模虽然小于欧盟,但是,如果从救市计划的规模在GDP中的占比来看,中国则明显高于欧美。

            暂且不提效果如何,救市的资金从何而来呢?

            各国救市的资金来源(尤其是财政赤字的国家),无非三个途径:

            其一,发行货币,这将加大通货膨胀压力。以美国为例,其人均存款量接近零,加印美钞似乎是政府救市的必然选择。

            其二,发行债券(主要是国债)。比如,倘若美国通过发行国债救市,那么,就会导致产生如下几个问题:首先,增发国债将降低美国国债的信用评级,会使已经持有美国国债的国家受损;其次,与加印钞票一样,会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另外,发行国债可能使那些更需要资金的地方因失血而饱受资金短缺的困扰。

            其三,增加税费征收。在消费低迷、内需不振的情况下,增加税费收入,不仅可能会加重企业的负担,加快企业的倒闭速度,也会严重削弱民众的购买力。

            而且,由政府主导的救市,中间掺杂着腐败、低效率、损耗、重复建设等难以克服的弊端。美国救市过程中,美国媒体披露出来的相关金融机构的腐败问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比如度假丑闻,美国国会议员在一次众议院听证会上披露,全球保险业巨头AIG  9月16日获政府提供的850亿美元“救命钱”数天后,其高层管理人员赴加利福尼亚州豪华海滩度假胜地疗养,花费超过44万美元。再比如高管奖金丑闻,美国《华尔街日报》10月31日公布的一项分析报告称,截至2007年年底,接受美国政府金融救援资金的首批9家银行共欠高级管理人员养老金和延期支付奖金超过400亿美元,这意味着政府旨在缓解银行流动性危机的部分资金可能直接流入高管腰包。

            在由严格制约机制约束的国家尚且如此,其他国家的情况可想而知。

            这些问题,还不是最主要的。由于主导救市的国家几乎全部都实行了减税政策,那么其救市的庞大资金基本都来源于印钞和发债,这意味着救市为下一轮严重通货膨胀的到来埋下了巨大隐患。截至2008年11月底,油价已经跌到了50美元以下,这种下跌与笔者此前的判断完全吻合,除此之外,像煤炭、有色金属等也都在下跌。但是,随着大量救市货币被注入市场,随着货币争相贬值局面的出现,资源类产品止跌回稳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因为,一旦人们意识到通货膨胀将要到来,就会本能地通过买进资源产品来实现保值增值,至于国际热钱则更可能倾巢出动,玩抄底游戏,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就会步入一个新的更令人瞠目结舌的上涨周期之中,全球性通货膨胀就会到来。

            

        失业:社会动荡的隐患字体    当金融危机到来,被掠夺者往往承受着莫大的痛苦,并因痛苦而生出仇恨,而这种仇恨的发泄往往是盲目的,这正是社会动荡的可怕动力。

            BBC记者在美国街头采访普通百姓,就有人愤怒地指出:“什么是有组织犯罪?我看华尔街这些券商就是有组织的犯罪。”12

            如果说仇恨是干柴,那么失业则是烈火。

            在次贷危机中,穷人成了华尔街大鳄们掠夺财富的道具,他们被剥夺了仅有的财富。随着次贷危机的恶化,越来越多的人失业,越来越多的穷人因为还不起按揭贷款而被迫离开家园,以至于在一些城市出现了此类人群聚集的“帐篷城”。美国社会学家认为,随着美国越来越多家庭断供,社会会因为流浪、犯罪及疾病数字的飙升而濒临崩溃。事实上,随着断供浪潮出现,罪案的确开始增加。

            如果“帐篷城”继续扩大,后果是显而易见的,这容易使人联想到“巴黎骚乱”。

            2005年10月起,法国首都巴黎郊区发生了大规模的骚乱,开始的一段时间几乎每晚都有近千辆汽车被烧毁。骚乱发生的根源在于穷人被社会边缘化,他们集中居住在廉租房里,没有就业机会,内心怀着对社会的不满,最终,仇恨被一起偶然事件(两名移民少年为避警而触电身亡)引爆。

            就业是决定社会能否稳定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倘若次贷危机继续恶化,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失业,那么世界就将在动荡不安中前行。

            就业是任何政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无论是求发展还是求稳定,就业问题解决不了,一切都是妄谈。有充分的就业作为前提,消费需求才能被拉动起来,促进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才能发动起来。

            但是,次贷危机正成为就业者的梦魇。

            由于次贷危机已经波及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其对就业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美国次贷危机打破了一个旧有的就业体系—一个以房地产和金融泡沫所带动的就业增长机制的破灭。

            2008年11月17日,全美商业经济学协会(NABE)在其最新的调查报告中表示,被调查的经济学家目前平均预计美国2009年底时的失业率将上升至7.5%;而2008年10月的美国失业率为6.5%,已经创造了14年新高。NABE表示,在同年10月份之前该机构曾经预计美国失业率将为6.2%,但美国政府公布的实际数据比预计数据更为糟糕:

            美国截至11月8日当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增加32  000人,共计

            516  000人。这是2001年9月29日以来最高水平;截至11月1日,当周持续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增加65  000人,共计3  897  000人,接近400万人的关口,创1983年1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意味着失业者再次找到工作的时间延长。

            “劳工市场正在强化很悲观的状况。”美国一位劳工经济学家在电视采访中说,“当你看到经济萧条对工资以及信用的压力时,那只会使消费者更加紧张。”

            值得注意的是,失业人口伴随着次贷危机的蔓延而增长,并非短期趋势。2008年10月20日,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就发出警告称,到2009年年底,全球金融危机有可能使世界失业人口猛增2000万。

            2008年10月31日,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欧元区的失业率为7.5%,高于去年同期的7.3%。而9月份欧盟27国的失业率由前一个月的6.9%升至7.0%。分析人士担心,受金融危机冲击,欧洲经济形势显著恶化,就业形势只会更加严峻,而失业人口增加反过来会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个人消费产生消极影响。

            2008年11月3日,由欧盟雇主协会组织的“共同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政策”特别会议指出,部分成员国进入经济衰退后,将严重影响企业投资和现有的就业机会。由于一些工业部门投资与生产环境急剧恶化,欧盟27个成员国2009年就业人口将减少约110万。参加会议的专家们表示,欧盟和欧元区国家必须在就业政策上继续密切合作并进行改革,以促进就业率的提高。

            在日本,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调查显示,2008年9月份领取就业保险失业补贴的人数同比增加2.6%,时隔1年零4个月后再度上升。这表明经济不景气导致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调查还显示,首次领取失业补贴者人数也有所增加。一旦经济危机长期化导致就业危机扩大,消费等方面可能将受到不利影响。从2008年7月开始,普通求职者(不包括季节性劳动者在内)领取失业补贴的人数连续突破60万,9月更是达到60.6万,自2007年5月以来首次出现同比增长。

            2008年8月3日,我国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当年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全国约1/10的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在2008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较去年同比减少15%。中小企业司有关负责人透露,据初步统计,全国2008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

            目前,中小企业是我国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绝大部分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在中小企业实现了就业。2008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就意味着大批劳动力的失业。

            就整体而言,美国就业人数下降和失业人数增加的现象,要远远轻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由于美国在次贷危机之前,就已经将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尤其是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加之美国在次贷危机发生后,实行减税、降息等措施,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在美国境内却被降低到了最小限度。

            事实上,也正是以此为依托,美国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悲剧,让自己成为表面的受害者而真正的大受益者—这是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核心问题。

            

                        

        注  释字体    1.  格林斯潘.  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金融时报,2008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