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元徵宫词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元徵宫词

第103章

书籍名:《元徵宫词》    作者:薄·慕颜


                                    明帝于床前坐下,伸手拂开她额上的湿发,神色恍惚道:“那年冬天……”

        那年十二月初八,是喝腊八粥的日子。

        小公主丢失一个心爱的玩偶,大发脾气,腊八粥也没喝完便哭着跑了。英亲王素来对妹妹十分娇惯,知道她的淘气任性,只当哭闹一会就好了。碰巧有要紧客人来到王府,分不开身,便只吩咐嬷嬷们追出去。

        当时凌妃失宠日长,连成年的英亲王都不受皇帝待见,更别说一个无封的公主,嬷嬷们都有些不上心。况且,谁愿意去看小孩子的脸色?于是都趁机窜到厢房,待到热酒热菜下肚,闲话说笑半日,出来却发现小公主不见了。嬷嬷们也不着急,只往素日常去的地方寻去,谁知道挨个找遍也不见人,这才开始慌张起来。

        “混账,都反天了!”英亲王不等嬷嬷们回完,便已勃然大怒,“你们这起狗眼的奴才,在本王的府上都敢懈怠,平日岂不是更加无法无天?!来人,统统拖到庭院里去打死,一个祸害也别留!”嬷嬷们皆吓得半死,连求饶都不会说了。

        还好英亲王妃上前求情,劝说道:“王爷别太动气,嬷嬷们都是宫里的人,有什么罪名也该回宫去领。眼下还是找敏珊要紧,晚上也没听说门上有人出去,想是小孩子贪玩藏起来,应该还在王府上的。”

        英亲王去年新婚,却十分敬服这位王妃,略消了气,让嬷嬷们带着人去寻找,只说等找到小公主再定罪责。当夜英亲王府火把通明,上下人等皆已出动,后来在一个废弃的书房找到人。小公主自己跌伤了腿,走不动,又害怕,见到英亲王便一头扑过去,抽抽搭搭哭得哽咽难言。

        当夜,小公主突然发起烧来。据王府医官说,是因为受了惊吓,再加上冷热失调所致,倒也不算大病,只需几服汤药就可调理好。英亲王放下心来,谁知道小公主却不肯喝汤药,直嚷嚷太苦。宫人们服侍半日也不见成效,又不好强灌于她,不免都有些束手无策。最后还是英亲王又哄又劝,自己喝两勺,小公主喝一勺,才勉强把汤药一勺勺喂完。小公主喝了三天的汤药,英亲王也陪着喝了整三天双份的,好在只是消热的寻常药物,没什么大碍。

        ----那年,殷敏珊六岁。

        “皇兄……”乐楹公主在回忆里哭出声,像是要哭尽所有的怨恨和委屈,所有的无奈和不甘,泪水止不住的滚过面颊,“敏珊没有忘……没有……可如今,到底是为什么……”

        “因为,----朕是皇帝。”明帝艰难的吐出这句话,忍住心口的疼痛,垂下眼帘不去看她的泪眸,“皇兄是一国之君,所以只能以国为先,家为后。”说到此处略微停顿,过了片刻才道:“你若是愿意去明白,那就多体谅皇兄一些罢。”

        乐楹公主缓缓合上眼帘,只是默默流泪。

        夜风中传来刺耳的响声,仿佛是枯枝被劲风生生折断,外殿的窗纱上开始“笃笃”作响,越来越急促,竟然是下大雨了。明帝将刺花锦被提了提,仔细的掖好,用袖子替乐楹公主拭着脸,笑哄道:“都已是做娘的人,还哭?朕晚间仔细想过,世子住别处实在不妥当。况且,人都已经住进去,哪有再搬出来的道理?等明年开春,朕让人给你修座别院,保证比原先的公主府还要大,还要漂亮……”

        “不……”乐楹公主的双眸似两个无光黑洞,泪水也仿佛在突然之间干涸,缓缓摇头道:“不要了……什么都不要了……”

        第三十四章  恩侯令

        相关事宜既已准备好,皇帝便开始紧急往下部署,不敢稍错时机。因此次之事机密重大,故而先不在早朝上群议,只宣召了几名要紧的股肱密臣,为的是能够在小范围内迅速做出决定。启元殿内侯立着七、八位官员,皆在低声的激辩着,太傅梁宗敏打断众人道:“此事已经议了好几年,既然眼下就要做出决断,不如各自都站出来,把自己的意思简单扼要叙述一番,好让皇上圣裁。”

        “太傅言之有理,再这么没完没了的议下去,只怕藩王们也该等烦了。”明帝在上扫视众臣一圈,却不急着说出自己的意思,只是含笑问道:“请问众卿,当初为何要分封藩王?”

        傅广桢尤熟知过往之事,率先出列道:“启奏皇上,当初武帝爷为求稳固国内,故而分封诸位有功将领,以他们的兵力和威严镇守四方。几位老王爷与武帝爷都有过命之情,自然是忠心耿耿、一心一意,的确让朝廷省下不少心。”

        明帝微笑颔首,又道:“那么,如今呢?”

        “如今----”傅广桢略顿了顿,待皇帝示意往下说才继续道:“只是爵位一代一代往下传,如今的王爷们与皇上来往甚少,又都是些未经战事的贵胄,难免在地方上骄奢淫逸、张扬跋扈,甚至连朝廷的旨意也不放在眼里。因此,如何解决好藩王之乱,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说的好!”明帝赞了一声,因见镇北大将军郭勋和似有话说,遂笑道:“当初燕国初建之时,老将军乃我军最骁勇的前锋,常年跟着武帝爷四处征战,立下诸多功劳。如今国之有困,不知老将军有何见解?”

        太祖武帝曾在战中受伤,称帝不过两年余,便因旧病不愈而崩于寝宫,而后历经成帝、景帝、光帝三位君主,亦不过四十七年时间。郭勋和自十六岁便追随武帝,少年从戎、英勇善战,膝下子嗣亦多为武将,先前早亡的郭宇亮便是其幼孙。当年追随武帝的将臣们,死的死、亡的亡,独郭勋和生性豁达、不争名利,活到如今,已经是七十一岁高龄了。

        郭勋和乃五朝元老,被尊为正二品镇北大将军。皇帝特赐他阶下坐谈,此时于椅上欠身道:“老臣一介武夫,只懂得治军部署、带兵打仗等事。如今,皇上问得是国家权谋大计,确实有些为难了。”像是回想起往事,眉目间略有激昂之意,“老臣已是年迈不中用,幸而还养的几个子孙,虽然粗莽些,却都有一腔热血愿效于国家。将来皇上若是需要用兵,郭家子孙定然奋勇争先,即使倾尽满门子嗣,也决不后退!”

        明帝闻言颇为动容,叹道:“老将军忠心耿耿、以身许国,一身系国家安危五十余年,如今仍是英勇不减当年,朕心甚慰。”

        傅广桢最好揣摩圣意,见机忙道:“有老将军的这番话,皇上再无后顾之忧。既然藩王们已经逆节萌起、有碍朝廷,皇上何不趁早下令,将诸藩削而弱之?”

        “削?怎么削?”明帝淡淡反问。

        傅广桢顿时有些语塞,支支吾吾道:“自然是,皇上下旨……”声音越说越小,偷偷往上瞅了一眼,皇帝脸上全无赞许之意,忙改口道:“……只怕也是不好。削藩之举事关重大,还得大家从长计议,方才妥当。”

        明帝懒怠与他口舌,转脸看向杜守谦道:“杜卿,你来说说。”

        杜守谦自有一派名臣风流之态,施施然站出来,清声道:“如今藩地辖域良大,少则数十城,多则纵横千余里,藩王们在封地上自给自足,俨然已成小国之势。削藩的想法固然不错,只是藩地都是藩王们的心头肉,岂会对朝廷旨意言听计从?”

        众臣皆道:“不错,正是如此。”

        杜守谦又道:“万一动乱,朝廷则不得不派兵前去征剿。而藩地距京畿甚远,京营兵士对藩地路途又不熟,如果贸然前去,无疑于羊入虎口。况且,藩地东西南北的分散着,朝廷哪来几路大军去征?”

        梁宗敏点了点头,捋着胡须道:“藩王们固然是难对付,可北边青州也不安定,京畿若是出兵太多,岂不是让霍连人趁虚而入?”

        “这还只是其一。”杜守谦待他说完,又道:“再者,朝廷若是把藩王们逼太急,难保他们不会联合以逆京师。到时候,国内动荡不安,北方则必定会借机南下,朝廷处于内外受敌的危险局面,将何以控制?”

        傅广桢听得连连点头,问道:“那---,依杜大人的意思?”

        杜守谦赶忙摆手,朝明帝请示了一下,对众人道:“皇上的意思是,此时不宜与藩王们闹翻脸,所以下旨削藩不可行。”削藩乃皇帝素年来的心愿,突然间转变主意,大臣们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于是齐齐望上看去。

        明帝神情不动,微笑道:“削分封,行郡县。”

        杜守谦接着皇帝的话,解释道:“藩王们亦有兄弟子嗣,同为老王爷的后人,无尺寸封地,却在藩王之下为臣。皇上时常叹息,如此未免厚薄失均,故而欲宣仁孝之道,将藩王们所属之地推恩于子弟。到时候,藩王们的旁系子弟亦有封地,皆感念于皇上的恩典,自然会尽心为朝廷效力。”

        众人恍然大悟过来,皆纷纷附议。

        “如此甚好。”梁宗敏点头赞许,又道:“既分散藩王们的势力,又令诸侯们互相牵制,朝廷且不动一兵一卒,此乃效仿汉代推恩令也。”

        明帝在上微微颔首,朝群臣道:“昔日汉景帝之时,乃令诸王上推分封名册,朕却觉得如此太过麻烦。况且,广宁王丧报的折子已搁了好几天,一来二去,难免会拖出什么事端。”想到夏烈王世子和闽东王的爱孙,心下稳定不少,遂定议道:“因此,朕打算由朝廷拟定封侯名单,至于该封多少人,封哪些人,你们下去抓紧商议。今夜务必将名单拟出来,待明晨便将恩侯令传于五藩!”

        前面朝堂上言辞热烈,后宫内也是一片热闹非凡。只因叶夫人仓促入京,一路行的匆忙,叶成勉便命人准备诸多闽东特产,随后遣人送入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