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白话三国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白话三国

第6章

书籍名:《白话三国》    作者:赵括


                                    路上献帝给张济郭汜等人都升了官,也是为了加以笼络吧。离开长安了,去哪里?大家都想去弘农,可是郭汜坚持要去别的地方,献帝下诏百官劝说都不同意,献帝干脆绝食以示抗议。郭汜无法,勉强同意先找个县城安身,却又暗地里阴谋劫驾。谁知道又泻了密(看来郭汜善于泄密),吓得他抛弃军马只身逃亡。郭汜的兵力,在当时举足轻重,又是献帝金口御封的车骑将军,却连堂而皇之地把自己的人马拉走的勇气都没有。这样的废物也来争夺天下?

            这个逃亡中的小朝廷在如此窘迫的情况下,还不忘记内讧一下。十月,当他们到了华阴县后,将军段隈来进贡,终于解决了这帮人的温饱问题。可是,后将军杨定和这个姓段的有仇,就指使手下的诬告他要谋反,又胁迫下级官员造谣胡说郭汜在他的军中。太尉杨彪等人以性命担保段将军决不会反叛,献帝则两边的话都不太相信,犹豫不决。杨定等不及了,联合了杨奉董承要来硬的,并请求献帝下诏。献帝这时已经十六岁,稍微懂事了:"他到底有没有罪还不清楚,你们就想让我下命令?"有诏书要动手,没有诏书照样动手!可是手下又不争气,杨奉进攻段隈的军营,十几天打不下来。姓段的还真是条汉子,即使如此照样供应天子百官饮食,并没有二意。献帝下诏书命令停战,杨奉等人找个台阶就下了台,撤了兵。十二月,献帝一行终于到了弘农。从长安到弘农,足足爬了五个月。

            李催郭汜看到这些家伙的可爱之处,立刻就追了上来。张济和董承杨奉等不和,戴着献帝给的票骑将军(原文如此,应该是骠骑将军的通假)的乌纱帽就又投靠了李郭。杨奉等人哪里抵挡得住车骑票骑大司马的联合进攻,在东涧被打败。百官士卒尸横遍野,各种宝贝印绶典籍全都扔了逃命。献帝一行人病急乱投医,一面假装和李催郭汜和谈,一面召集附近的李乐韩暹胡才等人来保驾,完全不顾他们本来是土匪。又把匈奴的右贤王也召来护驾。这些人会合董承杨奉等,把李催郭汜打了个措手不及,杀掉几千人。董承等就看快催着献帝趁机开溜,一大堆婆婆***家伙要和李催郭汜的铁骑赛跑。立刻就被追上。李催郭汜这次不再上当大打出手,献帝一行败得比东涧还惨,满朝公卿被杀被俘的比逃掉的还多。这个时候,护驾的御林军已经不到一百人了。一个连都不到,怎么能逃出魔掌?李乐就建议大家乘船走水路逃命。太尉杨彪觉得河道过于艰险,但也没有别的办法,就让李乐先去准备船只,一切就绪后举火为号。献帝和大臣们步行走向河岸。河岸高十几丈(头一次听说这样的地方可以称作岸而不是崖,明摆着是春秋笔法了),下不去。幸亏伏皇后的哥哥伏完带着十匹绢,于是派个人背着献帝再用绢把两个人放下去。别人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了,要么老老实实地往下爬,要么一半是跳一半是掉的下了“岸”,帽子头巾掉了也顾不上。到了河边,却没有那么多船。士兵们拼命扒着船舷向上爬,董承李乐就拿着戈戟乱砍。上了船的仅有皇帝皇后等几十人,带着一船砍断的手指头离了岸(写到这里,我自己的手指头都有被砍断之感)。留在岸上的官吏士兵宫女全都被李催郭汜的士兵抢劫,衣服被抢走头发都被剪断。农历十二月的陕北,这样的人哪里还有活路?活活地被冻死。李催的骑兵发现献帝一行后(举火为号暴露了行踪)追上来沿着河大喊大叫。董承怕他们来个乱箭齐发,用被子把船舱裹了一圈,顺便挡挡风寒。虽然窝窝囊囊,也算是暂时逃脱。半路上河内太守张杨河内太守王邑来进贡粮食衣物,献帝一行终于有了点安心感。

            功高莫过救驾,当然要论功行赏。于是,王邑封侯,张杨等人拜将,通通假节开府(这是当年的三公,如今的温相才有的殊荣(^_^))。这些家伙的喽罗们也来求职,一律升了官。印绶没有,就拿着锥子在石头上胡乱刻几下充数。狗尾续貂是五胡的典故,却完全适用于这个时候。献帝就在荆棘中和百官议事,士兵们扒着篱笆看热闹:哦,朝廷就是这个样子呀?献帝派太仆韩融去弘农劝解李郭两位爱卿,实际上就是去求饶。李郭看看追不上了,也就网开一面同意了,并释放了在押的官吏宫女,奉还了相当的战利品。这一番好心却带来了麻烦:献帝身边哪里有粮食养活这些人?宫女们只好挖野菜摘野果果腹。后来情况恶化,尚书以下的官员全都要亲自去找吃的,不少人就这么被活活饿死。这一番战乱,弄得长安城四十几天成了空城,关中两三年没有人烟。正月,献帝有感于这一段痛苦的经历,改元兴平为建安。兴建平安,确实是战乱中人们最迫切的愿望。

            这个时候,袁绍的手下沮授看到这一切,感到是个好时机,立即建议袁绍:“将军您家世代重臣,祖孙忠义。如今朝廷动荡天下动荡,各地的诸侯虽然号称忠义救国,全都是挂羊头卖狗肉,上不敬天子下不抚万民。现在冀州已经初步平定,应当趁机迎请天子大驾至邺城。这样一面挟天子以令诸侯,一面招兵买马来讨伐反叛,天下又会有谁是您的对手?现在不去,一定另会有别人去,那时候就晚了。”谁知道,郭图淳于琼(这三个就是后来袁绍的三都督)当即反对:“汉朝都这个样子了,怎么还能复兴?如今正是逐鹿中原的好时候。如果把天子请来,到底听不听他的?不听是抗旨,听了我们又浑身不自在。这不是什么好主意。”汉献帝在李催郭汜身边呆了四年,到底谁听谁的还没看清?真是迂腐。袁绍就这么放弃了这一天赐良机。

            果然,袁绍不动另有人动。曹操在许昌,也在谋划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计。曹操的部下也并非全部双手赞成。荀彧就劝说大家:“当年晋文公辅佐周襄王使天下景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自从天子蒙难后,曹将军首先兴兵讨逆,只是因为关东动乱才未能成行。如今车驾回来而洛阳却破落不堪。天下的义士心怀汉室,各地的人民也留恋过去的美好时光。这个时候奉迎天子来获得人望,秉公执法让天下服从,是无比的功德宏大的战略。四方虽有动乱,有什么了不起?杨奉韩暹这种人,有什么可担心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现在不动手,将来就来不及了。”曹操当机立断,派曹洪领兵去迎接天子。然而,董承等占据险要,曹洪无法前进。董昭看到杨奉兵力最强却孤立无援,为曹操写了一封信给杨奉,大意是说您有兵我(曹操)有粮,正好优势互补,不妨合作一番。杨奉被打动,推荐曹操为镇东将军,并继承他父亲曹嵩的爵位。

            这时候,董承看到韩暹居功自傲,又改了主意,暗中招曹操兵马前来对抗姓韩的。这下子曹操畅通无阻。见到献帝后,曹操立即就表奏献帝韩暹、张杨等的胡作非为。献帝念及他们护驾有功,网开一面不予追究。献帝一路颠沛流离苦不堪言,每次看到有人来朝贡都是心花怒放封官许愿,这次也不例外,任命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从此曹操掌握了实权。曹操又听从董昭的建议,先派使者去杨奉那里感谢他的保荐,然后告诉他洛阳粮草短缺(洛阳确实已经残破不堪),因此打算迎接天子去鲁阳。稳住杨奉后,车驾于建安元年八月离开洛阳到了许昌。到许昌后献帝进一步升曹操为大将军武平侯,并在许昌建立了皇室的宗庙(看来献帝确实打算在许昌常住了)。曹操终于获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但也只有聪明的渔翁才能得利。袁绍本来也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机会。以他的实力,如果和曹操同时动手可谓稳操胜券,但他却白白错过。几个月后,袁绍看到曹操利用天子的名义指手画脚时就后悔了;几年后,官渡之前更是因为拉不到盟友而大吃苦头。从此,再也没有人敢明目张胆地和曹操对抗,因为他头上有了一顶令人生畏的帽子。沮授的建议和荀彧的没什么两样,但袁绍却远远不及曹操的英明果断。争霸天下的主动就这样被曹操夺走了。                    

        第六篇    魏武挥锄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争霸天下迈出了关键的两步。第一步,他把汉献帝迁到许都(今河南许昌东),取得了挟天子以令不臣无与伦比的政治优势。第二步,与政治上的成功相对应的是,经济上他开始实行屯田。

            自中平以来,天下大乱,各地的农民没人能够安心地从事耕作生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诸侯们都为军粮所困扰而无法制定长远的规划。缺粮时就抢,有粮时也不知道珍惜。结果必然是"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的军队靠采桑椹充饥,袁术的人马靠捡河蚌裹腹。曹操征陶谦讨吕布时都曾因为军粮短缺而被迫撤兵,和吕布对抗到关键时刻时甚至不得不裁军,对此有切肤之痛。因此,当他征服兖州迁回天子,其他的方面暂时告一段落后,就集中全力开始解决军粮的问题。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十二月,曹操诱降了青州的百万黄巾。建安元年春正月,曹操又征服了依附于袁术的黄巾军何仪等,缴获了大量的生产工具和劳动人口。这时曹操的部下枣祗提出了屯田的建议。具体的说,曹操两次俘获的黄巾军都是农民起义军,种田耕地本来就是他们的本行。如果把土地和锄犁耕牛租给他们,他们是愿意垦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