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白话三国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白话三国

第30章

书籍名:《白话三国》    作者:赵括


                                    永安三年(魏景元元年,公元260年)初建,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可胜数,却因为未能在枯水时施工,导致风急浪高而淹没墩基,结果是“士卒死亡,或自贼杀,百姓大怨之。”第二次重建,仍然失败。难怪后世不得不在江南广开运河及兴建水库。江南虽然号称鱼米之乡,三国时的农业水准却相当低下,连牛耕等北方早已是常识的东西都未能普及,又没有水库潭池等可供水灌溉的水利建设,其生产效率可想而知。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有百万雄兵也得饿肚子,又怎么能争霸天下?如果说曹魏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那么蜀汉是保本,东吴则是一屁股债。开源的同时,曹操也非常注意节流,并以身作则。史书中称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简单地说,衣服没有花里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绣彩,帷帐屏风落满补丁,床榻被褥“败絮其中”。在曹操的大力纠正下,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洁勤俭自律。即使是高官显贵也不敢过度铺张,甚至出现了有人故意穿破旧衣服取悦曹操(宰相刘罗锅中旧官服一集的创意,是否来源于此?)的咄咄怪事。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曹操反过来不得不下令来纠正这一奇怪的不正之风。曹操的遗嘱,也体现了自己的一贯俭朴的风格:“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注3)相比之下,刘备孙权的晚年则是昏聩糊涂。《三国志?刘备传》注引《典略》记载:“刘备称汉中王,于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而对孤军奋战的关羽却...  他的这些所作所为,后来成了陈群劝谏曹睿弃奢华罢宫室的反面教材:“昔刘备自成都至白水,多作传舍,兴费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后来的夷陵之战中刘备的表现,就更惨不忍睹了。孙权的“老糊涂”就更多了,甚至不老的时候都有些糊涂,以至于张昭以纣王的“酒池肉林”加以讥讽。后来孙权在太子废立上的胡来更是把群臣弄得四分五裂无所适从,已经成了笑柄了。关于曹操的人才政策,因为前面已经有所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诚然,曹操并不是个完人。他在徐州的屠城等都是应该受谴责的。但综合地看,他的成功决不是偶然,无愧于陈寿“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评论。

            曹操的去世当然引起了天下的震动,他的后事如何处理就成了焦点。有人提议从今后只重用谯郡(曹操生前爵位武平侯,武平就是谯郡的郡治)等地的人,有人提议密不发丧,这些胡说八道都被贾逵等人驳斥。在贾逵司马孚(注4)等人的安排下,曹丕立刻继魏王位,曹操的丧事也办得井井有条。一个月后,曹操的遗体下葬。

            当年五月,在陈群等人的主持下,曹丕正式采用了九品中正制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来选择贤而有识鉴官员,兼任其本郡的中正。他们负责察访与他同籍而流散在外的士人,评列为九品,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臧否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是一个进步并有利于政权稳定的政策。但在士族阶层发展和易代纷纭的岁月中,此制并不能长久地超然于士族势力和政局之外而坚持其既定准则,西晋时已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黄初元年十月,公元220年12月11日,曹丕在十九篇劝进表下,受禅于汉献帝,东汉名亡实亡。不久后刘备孙权分别称帝称王,从此,才是名正言顺的三国时代。

            附录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1  古代的城池有多个城门,其中一些不是平时可以随意出入的。这个司马(司马二字即有军用之意)门,大概就是这样一类平常摸不得的老虎屁股。

            注2  这一政策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客观上又无力阻止大地主对土地的兼并,尽管曹操三令五申禁止。因此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拥护。

            注3  自古以来,帝王将相的墓地都是盗墓者的Target。然而,按照这个风格下葬,即使找到了又有谁能相信这就是魏武帝曹操的金字塔?演义中七十二疑塚之说,没有什么确切的根据,恐怕是盗墓的家伙们一无所获之余的胡扯。

            注4  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当时担任太子中庶子(司马懿也曾担任过这一职位)。按照汉魏时代的制度,太子中庶子共有五人,作为太子的参谋出谋划策。他们的地位虽然不高但实际上与太子朝夕相处,是与太子最为亲近的官员。司马一家受到曹丕的重用,这是除才干以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十三篇    蜀主窥吴向三峡        

            曹丕废汉献帝为山阳公自己称帝一事当然传到了吴蜀。东吴的孙权似乎不太介意,仍然保持着对魏形势上的臣服,西蜀的刘备当然不会无所作为。蜀中传言汉献帝被杀,于是刘备就设祭坛上尊谥。汉献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倒霉的皇帝,从登基以来不但一天实权都没有过,还曾连乞丐都不如地颠沛流离,最后还来了个活人受香火。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四月,刘备也黄袍加身,国号汉作为对汉朝的继承,史称蜀汉,并改元章武。称帝后的刘备,立刻就召集群臣讨论收拾东吴报仇的事情。没想到,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一个动作:摇头。除张飞以外资格最老的赵云就首先劝刘备冷静点:“国贼是曹操,而不是孙权。如果我们先灭掉曹魏,东吴还敢放肆?如今曹操虽然死了,曹丕却篡位称帝。我们应趁此良机图谋关中,先占领黄河渭河上流一带再讨伐叛逆。那样,关东的义士必然箪食壶浆迎接我们。如今却先要和东吴拼命,一旦开战后局势难以控制,这不是什么好主意。”大家看到子龙开了头,也都纷纷发言,异口同声地劝刘备,您还是听子龙的良言,冷静点吧。刘备火了,我就是不冷静!秦宓上书,说此行凶多吉少,刘备立刻把这个“危言耸听”的家伙下了狱(后来假释),横下一条心要给孙权点颜色看看。

            然而,在这个节骨眼上,刘备却再次临阵折将。自从自己起兵以来就一直追随自己的车骑将军张飞,是蜀汉雄壮威猛仅次于关羽的勇将。然而,这两个人都有缺点,关羽善待士卒傲慢大夫,而张飞则尊敬君子小看军人。刘备常常告诫张飞:“你对手下的杀虐太过分了,每天动不动就鞭打士卒还让他们继续侍奉在自己左右,这早晚会招致杀身之祸。”张飞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又是一个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次刘备御驾亲征东吴,命令张飞带领人马来参战。没想到,张飞的手下张达范疆等人先刺杀了张飞,然后顺江而下一溜烟地逃到了东吴。张飞的部下无奈,只好写了表章申报刘备。刘备一听,是张飞部下而不是本人来的表,当时就明白了:“唉,张飞也完了...”{连连遭受重大打击的刘备,仍然不肯回头。当年七月,他亲自进兵。孙权派人向刘备求和,刘备当然不听。撤兵,这不是事实承认你的"侵略"吗?笑话!吕蒙在击杀关羽不久后就病逝(这次千真万确,不是装的),东吴继任的南郡太守,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写信给刘备陈述利害关系,刘备也不理。当时留言满天飞,都说诸葛瑾暗自派人去刘备那里,万一东吴兵败后给自己留条后路,孙权嗤之以鼻:“我和诸葛瑾,生死不渝。他不会对不起我,就象我也不会对不起他一样。”陆逊也称诸葛瑾决不是这种小人。诸葛瑾曾经屡次出使西蜀,和他弟弟诸葛亮只在办公室见面,私下从来不打交道,这样的人又怎么会背叛?

            刘备一路延长江东下,势如破竹。蜀将冯习吴班等人在巫山一带接二连三地挫败吴军,不久后四万大军(注1)就打到了秭归。孙权也不甘示弱调兵遣将,任命镇西将军陆逊为主将,带领五万大军抵抗,朱然潘璋徐盛韩当等宿将都给这个小娃娃的当副手。

            北方的曹丕,一直在密切关注着这场鹬蚌相争。对此,群臣议论纷纷,大都认为蜀那么巴掌大的地方,能征惯战的有只有关羽。如今关羽已经战死,哪里还能有所作为,肯定不会发兵。刘晔却一针见血地指出:“蜀确实是小国,但是刘备的政策一直是威武自强,势必兴师动众来显示自己之游刃有余。况且,关羽和刘备虽然是君臣,私交胜似父子(?)。关羽死了,刘备又怎么能无动于衷!"正这个时候,孙权派了使者来朝觐,又是称臣又是上贡,还把于禁等俘虏全都送了回来。曹丕龙颜大悦,手下群臣也都歌功颂德:这个孙权,到底不敢和我们对抗嘛。刘晔照样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孙权无缘无故来求饶,肯定有难言之隐。刘备对他的军事压力不是小事,他那里恐怕是人心惶惶。又担心我们趁火打劫,这才来低三下四。第一,要制止我们可能的进攻;第二,恐怕也指望我们能有所帮助,至少可以吓唬吓唬刘备。如今天下虽然号称三分,我们的实力占有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