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白话三国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白话三国

第40章

书籍名:《白话三国》    作者:赵括


                                    诸葛亮回来后,对他这一系列前后矛盾的行为一通列举。铁证如山之下,李严认罪。于是诸葛亮免去了李严的官职,废其为平民百姓,但启用了他儿子李丰继续督管后勤。从此后与北面的司马懿一样,诸葛亮也是休土务农演兵习武,双方都在为下一次交锋积蓄力量。

            看到蜀魏交锋,东吴再次动起了淮南的主意。十月,孙权命令手下的中郎将孙布诈降引诱曹魏的扬州刺史王凌(杀董卓司徒王允的侄子,后来淮南一叛的发起人),并埋伏兵马要他作曹休第二。王凌果然上当,请求满宠派兵接应。然而满宠却不糊涂,认为这必然是东吴的陷阱,不肯发兵。王凌对满宠一向有些不满,之前就曾上表朝廷说他已经是廉颇老矣,应该撤换。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朝廷要满宠入朝商议,满宠临走前特意嘱咐部下,不能给王凌增兵。王凌得不到援军,就命令手下的一将带着七百兵去接应孙布,比当年的曹休胆子还大。孙布半夜突袭,这个倒霉的家伙伤亡过半丢下了几百具尸体后连夜逃走。王凌打了败仗,当然沮丧;东吴才得到这么一点战果,大概也很失望。满宠到朝廷后,曹睿一看,身体很硬朗嘛,慰劳一番后命令他再次出镇扬州。满宠历任汝南太守等职,独统一方已经有二十多年了,相当的有威望。

            注1  大司马即太尉,与大将军同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双方的关系微妙,一般来讲大司马多荣誉而大将军多实权,但并不绝对。从曹真司马懿都是从大将军升任大司马(太尉)来看,魏国大司马一职地位在大将军之上。

            注2  写到这里,我气就不打一处来。三国演义的那个电视连续剧,居然把木牛流马拍成了永动机!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对具体场景的描写多有违反历史甚至常识的地方,电视剧是一个很好的澄清机会。我到不指望能把五关六将等都依照历史而删除,但把木牛流马进行一个复原应该不难吧。想起那些永动机,呸!                    

        第三十篇    白山黑水连吴越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诸葛亮从祁山退兵后,蜀汉迎来了一个难得太平的三年(注1)。然而,蜀汉的平淡并不意味着天下的太平,吴魏内部外交内政的纷争愈演愈烈。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元月,孙权还沉浸在新年的喜庆气氛中时,却得到了一个噩耗:他的儿子孙虑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可想而知,他的太子孙登也不得不从武昌来到建业劝慰这时已经五十多岁的老爸。为了尽到儿子的孝心,也因为陆逊镇守武昌忠诚勤恳令人放心,孙登从此就留在了建业孙权的身边。无独有偶,二月曹睿的女儿曹淑也夭折。曹睿这时候三十都不到,他的女儿才八岁。遭到如此打击,曹睿同样痛不欲生,又是立庙祭祀,又是找已经去世的童男合葬,还要亲自去许昌参加葬礼。曹操曹丕去世的时候,葬礼都相当简单,如今为了一个乳臭未干的小丫头这么兴师动众,当然招致了群臣的反对。陈群杨阜等人都劝曹睿,当年您的父亲曹丕和您的奶奶(曹操的妻子卞氏)去世时,您都没有送葬,并非您不孝,不就是因为如今的天下还没有到可以大张旗鼓地办私事吗?如今不但您要去,还要把后宫的人全都带去“公费旅游”,浪费的都是公款啊。还有一点他们大概没好意思说,就是文帝曹丕曾下诏命令禁止厚葬,您这么干,不是带头违法乱纪?曹睿正在气头上,当然听不进去。三月,执意去了许昌办葬礼。曹睿为人,在攻吴取蜀外交内政上都很有建树,但就是在自己的私生活上糊涂。遗憾的是,他如果仅仅是个平民百姓这些到算不上什么太大的缺点,但偏偏他是皇帝。这样,沉重的负担就自然转嫁到了平民百姓的头上。

            曹睿是私事糊涂,然而这个时候的孙权,却连公事都糊涂起来了。他因为看到国中缺马,就派人远赴辽东到公孙渊那里想办法。大家都认为这样的想当然不可行(后来孙权从高丽那里弄到了些马,滑稽的是对方给了一百匹,他却因为船的容量有限只运回来八十),他也全都当作耳旁风。辽东的公孙家自从董卓大乱后就仗着山高皇帝远割据一方,一直是个独立王国。公孙度在董卓进洛阳之前就到了辽东,当时不少人为了躲避中原的战乱都到了他手下,比如和华歆共创“割席绝交”之词的管宁。为了加以拉拢,曹操曾给了他一个武威将军的头衔和永宁乡侯的爵位,公孙度对此一番"恭维"却勃然大怒:“我在辽东称王,当什么永宁乡侯!”曹操给他的印绶被他扔在一旁。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在曹操攻克邺城的同时公孙度去世,他的儿子公孙康继位。公孙康死后,经过一番明争暗斗其次子公孙渊终于于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击败了他人,成了辽东的新任土皇帝。曹魏对辽东鞭长莫及,只能以加官进爵的方式对这个独立王国进行拉拢和名义上的控制。然而,这个公孙渊脚踩两只船,带着魏国辽东太守的头衔私下结交东吴。曹睿当然不答应,太和六年九月命令田豫等人海陆并进收拾这个吃里爬外的家伙。田豫等没能把公孙渊怎么样,却打听到了孙权派的使者就要返航的消息。这个季节西北风强劲海浪很大,田豫估计吴国的使者必然要找地方避风,就先到可能的地方埋伏。果然,东吴的船为了躲避风浪一头钻进了田豫的口袋,当即被斩杀。孙权马没要来,却损兵折将,赔钱(东吴的使者既然是要买马,钱总不会少带)更是当然的。他这时才想起来当年虞翻曾说过这么干不行,赶快把这个无神论者(注2)从交州(如今的广西海南一带)调回来。然而,晚了,虞翻此时已经去世,他仅仅迎回了一幅灵柩。

            几个月后,魏国也有一人失宠后忧死,这个人就是相当有名的刘晔。刘晔为人相当有胆量智慧,说起话来有头有尾,一向为曹睿所敬重,但这么个人到了晚年成了察言观色的小人(曹操时代,好象没这个毛病)。曹睿曾有讨伐蜀汉的念头,群臣都反对,说不行,于是曹睿把刘晔找来亲自询问,刘晔也说可行,曹睿当然高兴。然而,刘晔出来就跟大家说不行,大家也都高了兴。有一位叫杨暨的官员,也是刘晔的崇拜者,他最为激烈地反对伐蜀。他与曹睿唇枪舌剑时把刘晔搬出来做挡箭牌:“我说的不算数,刘晔是您信任敬重的人,他也说伐蜀无利可图呢!”曹睿一愣:“他可是跟我说可行啊?”杨暨也愣了,于是两人就把刘晔叫来一问,刘晔缄口不言。后来再和曹睿单独在一起时,刘晔反过来教训曹睿:“这样的大事,应该保密啊。我睡觉时都怕说梦话泄密,您怎能四处宣扬?恐怕敌人已经有所耳闻了!”出来后,又把杨暨训斥一番。然而,他这一番话实际是取悦两边的鬼话,当然瞒不了所有人。有人就告诉曹睿,还说:“您不信,就以自己的本意说反话试探一下,就明白了。”曹睿本来不信,但试试就试试,却意外的得到了检举人的结果。曹睿明白后,越来越疏远刘晔,把他明升暗降为大鸿胪(九卿之一,执掌祭祀等,位高而无实权)。刘晔明白后也是悔恨交加精神失常,两年后去世。刘晔为人相当有才华,对东吴西蜀公孙渊等人的判断几乎全都正确,但为什么既看不清曹睿,又没有点自知之明呢?确实如后人所评,“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耍小聪明不如大智若愚啊。

            这年年底,东吴的陆逊领兵做出了一副攻打庐江的姿态,大家都劝满宠救援,满宠笑了,以此为痛打陆逊的好机会:“庐江虽然是小城,但兵精将勇,防守不成问题。而且东吴真的敢上岸两百里和我们比拼陆军?我不怕庐江失守,就怕东吴不来。”反过来,他还作出了一副大打出手要和陆逊决战的样子。东吴的陆军实在没法和魏国相比,看到这么一副架式,连陆逊也只能掉头逃跑。此战后为了将来对付吴国的进攻,满宠在合肥以西依靠险阻另建了一座合肥新城,作为将来招待东吴的"主场"。满宠在三国演义里不太出风头,其实是个内外兼修的“武林高手”。当年为许都令时,曹洪家的宾客有人犯了法后被他抓住,曹洪的说情信他看都不看。曹洪跑到曹操那里告状,曹操于是派人把满宠找来想问问情况。满宠知道是曹洪在捣鬼,干脆先把这个案件审理完毕,把那个家伙依法处斩后再去,颇有曹操当年为洛阳北都尉时棒杀蹇叔之风。此时为征东将军驻扎在扬州,连陆逊都不放在眼里,而陆逊果然对他忌惮三分。他修建的合肥新城在后来对吴国的作战中屡次发挥效用。一年后孙权再次攻击合肥时,因为这座新城距离长江巢湖太远,二十几天都不敢下船动手,只能在岸边找些无关紧要的地方耀武扬威。然而这样的虚荣满宠都不给。他抓住战机伏击后让孙权丢下了几百具尸体后狼狈不堪。作为扬州地区的最高军事统帅,他可比那个左倾盲动主义者曹休难对付得多。

            第二年的青龙元年(公元233年),辽东的土皇帝公孙渊派使者来吴,对孙权一通马屁上表称臣。孙权高兴得眉飞色舞,甚至在国内大赦来庆祝,又要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等人带一万兵马渡海远赴辽东,带着金银财宝封公孙渊为燕王并加九锡。听到这个主意,大家吓了一跳,以丞相顾雍为首纷纷劝孙权,说公孙渊不可轻信,派使者就可以了,派兵送钱,太过分了。孙权心说,人家远在辽东向我称臣,我怎能一纸空文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