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白话三国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白话三国

第52章

书籍名:《白话三国》    作者:赵括


                                    同时,有杨康这个内线司马懿将他们的手下一一查清后均灭三族(注3),而杨弘黄华等人则以举报有功封了爵位。滑稽的是,杨康也因为本人就是个无法无天的罪犯而被司马懿下狱,与他举报的这些反叛一同处斩。曹操的儿子曹彪也因此到了大霉,被勒令自杀。此后,司马懿回师洛阳,并命令将各地的曹氏王公集中到邺城统一管理,不得擅自结交地方官员。淮南三叛的第一叛,司马懿就这样靠自己的老到和威望兵不血刃地压了下去。

            注1  三国演义中,加上了邓艾。不过,史书中既无此记载客观上也不可能。邓艾此时已经五十多岁,年龄比姜维还大。另外,三国间虽然征战不息,但并不是没有礼尚往来。曹操去世时,刘备曾派人前往吊唁;蜀汉的尚书令刘巴去世时,魏国重臣陈群也曾经写信给诸葛亮询问消息;曹丕也曾经把自己写的诗词歌赋以及典论等送给孙权张昭,这些在裴松之注的三国志里面都有记载。从这个角度看,夏侯霸的事情并不特别。

            注2  谈到曹操的儿子时,人们往往想起魏文帝曹丕,勇冠三军的曹彰,才高八斗的曹植,以及战死的曹昂和称象的曹冲。实际上,曹操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半数夭折。当初曾一度被考虑为辅政大臣的曹宇是曹冲的同母弟,这里的曹彪则是曹操的姬妾孙氏所生。

            注3  同上次一样,这次又有例外,而且是个动人的故事。按照世说新语记载,长安地区首脑郭淮的夫人是王凌的妹妹,也在诛灭之列。郭淮一开始让她去自首,没想到长安百姓十几万自发来送行,哭声动地。郭淮的五个儿子也拦住母亲,要父亲想办法。郭淮一狠心,留下妻子写信给司马懿请求赦免,并称实在不行愿意以自己顶罪。司马懿收到书信后立即加以赦免。                    

        第三十九篇    新人新政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七月,在王凌兵败自杀后两个月,自从诛杀曹爽以来一直亲自主政的司马懿也累病倒了。七十三岁的他自知来日无多,立下四条遗嘱后静静地等待着自己最后岁月的来临,当年八月病逝于洛阳。和诸葛亮相比,司马懿的名字虽然不是家喻户晓但也决非默默无闻。作为晋朝的奠基者,他也常常被视为魏国的篡夺者。五胡时的英雄石勒笑他"奸回以定业",清朝的王夫之更评论说曹操军功盖世,因此虽然篡有天下但不易颠覆;而司马懿则仅仅靠欺负幼主而成功。关于司马懿,这样的观点相当流行。不过,个人对这些观点有相当的保留意见。作为历史上的司马懿,其首先的身份应是曹魏帝国的守成者,这一点常常被忽略。曹操时代,他提议军屯而大大减轻了朝廷的军饷负担;曹丕登基魏国建立后,他和陈群一起主持尚书台业务,曹丕南征东吴他留在后方主持军政并负责军粮的供应,曹丕曾经以“萧何”赞誉他的功劳;曹睿继位后面对着东吴西蜀孟达辽东等敌对势力,他从孟达打到诸葛,从诸葛打到公孙,最后还两次击退东吴的进犯,连孙权都称赞他“用兵如神,所向无前”。曹芳年幼曹爽失政,他最后政变的一步确实显得轻松,但不要忘了他太傅的头衔以及两朝托孤的地位是首先为曹魏卖命几十年换来的。没有他在此之前的政绩战功声誉威望作基础,政变不可能成功。王凌就是个反例。想想看朱然诸葛恪都是东吴名将,却连对抗的勇气都没有,嘲笑司马懿捡便宜的人又有几个考虑过这一点?有这样的威望,干什么不容易?这里借用一句网球术语来评论仲达,"看上去简单的实际上是最难的。"单纯从史料上看,司马懿政变后三年就去世,在此期间他对曹魏并没有不恭敬的举动。杀曹爽很难说是大公无私,但曹爽一伙确实罪有应得。王凌反叛时,毕竟打的是废立君主的旗号,对曹魏也是反叛必须镇压(晋朝建立后不久因此为其平反)。连他的政敌王凌的儿子王广也承认到此为止司马懿的作为不算叛逆。对于相国郡公九锡等不应拥有的礼节,他坚决拒绝。在一般的内政上,他在长安地区屯田冶铁,后来关东闹饥荒后甚至有能力支援;曹睿去世后不久他就奏请朝廷废止在建的宫殿而节约民力务农,并将大量的宫廷奢侈品充公;“灭贼之要在于积谷”实际上是大智若愚的高明战略;出身大世族的他却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等人才,他们不久后就成为东吴西蜀的天敌。正如虞预(东吴名士虞翻后代,曾作《晋书》四十四卷,但所作失传。他的评论见于北宋李昉等的《太平御览》)所言,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司马懿死后,曹芳亲自吊丧,并追封他为相国郡公。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以这不是死者生前所愿而推辞。曹芳追谥司马懿为文侯,后来司马昭以"文"与魏文帝曹丕的“文”相冲突为由,请改为"文宣",这就是后世称其为宣王宣帝的由来。曹芳任命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并录尚书事,不久后晋升大将军。这样,曹魏的朝政仍然为司马氏把持。

            在司马懿去世的同时,东吴的孙权也到了回光返照的时刻。陆逊的儿子陆抗回建业治病时,他首先对他道歉承认自己过去听信谗言对陆逊不公,又想起了被他废为平民的前太子孙和。十一月,孙权染病,打算将孙和召回建业。那个和孙和势不两立的长女鲁班公主(全琮妻)和侍中孙峻中书令孙弘坚决制止,因此孙权只是封孙和为南阳王,让他去了长沙。孙亮年纪不大,孙权也必须考虑辅政大臣的人选。孙峻于是推荐了诸葛瑾的儿子大将军诸葛恪。孙权当时就皱起了眉头:诸葛恪?这家伙太刚愎自用了。孙峻反过来劝孙权,如今没人比诸葛恪更精明能干。孙权心想这话到也不错,就将镇守武昌一带的诸葛恪调回建业。诸葛恪临行时,和他同样驻扎在武昌的上大将军吕岱(三国第一寿星,活到了九十六岁,此时九十一岁)告诫这个年轻人:"你这次回去,凡事要小心,务必十思而后行。"诸葛恪不以为然,还引经据典反驳这位比自己大四十一岁的老人:"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孔夫子更是说过思考两遍就可以了。如今您让我十思,明明是说我不行嘛!"这一番话让九十一岁的老前辈无言以对,只好苦笑两声。其实,自从孙权在废立太子一事上胡来后,东吴宫廷充满了不和,而群臣更是分崩离析各自结党。这样的内部环境危机四伏,吕岱劝诸葛恪小心点不是多余的。而诸葛恪对此掉以轻心则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诸葛恪到建业后立即晋见孙权。病榻上的孙权任命他以大将军身份加太子太傅,任命孙弘为少傅,并将所有的政务都交给了诸葛恪,除生杀大事以外可以先斩后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四月,孙权病逝,享年七十一岁。作为江东的领袖,孙权和曹操刘备齐名,其实年纪小得多。与刘备的大器晚成相比他可谓少年得志。自从孙策身亡孙权接掌江东以来,有声有色。赤壁和夷陵是曹操和刘备生平最大的败仗,就是败在了这个碧眼儿的手上,难怪曹操会以“生子当如孙仲谋”来赞叹。孙家自江北而来,能在江南立足与取得当地豪族的支持而密不可分。孙权确定丞相人选时,之所以选择顾雍而没有选择德高望重的张昭,不仅仅是因为张昭“啰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拉拢江东豪族(顾雍陆逊互为姻亲,都是吴郡,如今浙江一带人,而张昭是江北彭城,如今的徐州人)。与蜀汉的大权基本掌握在诸葛等荆州外来户不同,除英年早逝的周瑜鲁肃吕蒙外,孙权重用的其实是顾陆朱全等本地大世族。与蜀汉相比,孙权更重视团结本地人才。同时,孙权能够忍辱负重,夷陵之战前后根据实际需求而灵活调整外交方针并不惜称臣于魏(注1),确实如陈寿所言“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孙权最大的问题,就是在身后事上的糊涂。他在太子废立一事上的胡来,不亚于袁绍。他去世后,这方面的内讧愈演愈烈,不断折腾着东吴那本来就不算雄厚的国力。

            刘备诸葛亮去世前后西蜀都曾发生变故,孙权死后东吴也重蹈覆辙。东吴地位仅次于诸葛恪的孙弘和诸葛恪私人关系恶劣,担心被诸葛恪收拾而密不发丧,反而要伪造孙权的诏书杀诸葛恪。诸葛恪得到孙峻的举报后(滑稽的是,后来杀诸葛恪的就是这个孙峻)先下手为强,假装请孙弘商议政务而杀掉了这个“赵高”,这才将孙权病逝的消息公开并请孙登面南背北,并尊谥孙权为大皇帝。新官上任三把火,诸葛恪当政后确实也有些作为。他励精图治精兵简政轻徭薄赋,大家当然都高兴起来。诸葛恪一旦出门,总有人扯着脖子希望一睹他的风采,东吴一派新人新政的新气象。

            孙权于公元229年称帝后不久,曾在巢湖附近的东兴做大堤。后来征讨淮南吃了败仗后认为堤坝反而遏制了自己水军的发挥,因此废而不再建。诸葛恪当政不久,于当年十月再次重建,还依靠山势修筑两座城,各留兵一千镇守。对魏国来讲,这无异于公然挑衅,当时边关的守将诸葛诞、毌丘俭、王昶和胡遵等人就纷纷出谋划策,要给东吴点颜色看看。对于他们各自不同的计划,司马师拿不定主意,先征求尚书傅暇的意见。傅暇认为,他们的计划都是老生常谈,而东吴自立几十年可见没有点新点子是无法攻克的。同时,他认为诸葛恪既然摆了这么一副架势自然会有他的道理,而魏军驻扎在距离边境远的地方,又没有得到任何确切的情报不能轻举妄动,否则就是兵法所反对的“战而求胜”而不是“胜而求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