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白话三国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白话三国

第54章

书籍名:《白话三国》    作者:赵括


                                    诸葛恪见到唾手可得的合肥因为自己的失误而丢失懊恼不已。但与司马师的自我批评不同,他迁怒于部下。将军朱异有不同的看法,他立刻将朱异解职;都尉蔡林另有见解他却听都不听,这位蔡都尉一怒之下投奔了魏国。七月,诸葛恪见合肥实在无法攻克,只好撤兵。诸葛恪此行,出去的是精兵猛将,回来的是残花败柳。东吴的士卒有的病倒在路上被自己的人马踩死,有的被追击骚扰的魏军截获,他全都视而不见谈笑自若,没有任何惭愧的迹象。反过来,他还到江边游玩风流倜傥了一个月。这一战是诸葛恪军政生涯的转折点,从此他彻底失去了大家的支持。

            八月诸葛恪回到建业后,不但不反省自己的过错,反而大发雷霆训斥他人。同时,为了防止部下“犯上”,他大力予以镇压。这下子有人想给他提提建议都不敢了。此时的诸葛恪已经是大难临头。三国演义中说他功高镇主因此倒霉,其实这只是一方面,东吴内部的混乱以及自己的胡来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对此,蜀魏两国各有人对此有入木三分的评论。魏国邓艾认为,孙权死后东吴缺少主心骨。诸葛恪虽然官居太傅但其实压不住各有部曲的宗族旧臣。诸葛恪初掌朝政不急于安定人心,反而飞扬跋扈劳民黩武,如今兵败合肥民怨鼎沸,想不死都难。当年伍子胥,吴起,商鞅和乐毅都曾因国君一死就倒霉,何况诸葛恪的功德才干根本无法和他们相比!蜀汉的越巂太守张嶷在诸葛恪出击淮南时就曾经写信给其堂弟,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如今孙权刚刚去世,太傅(诸葛恪)辅佐幼主谈何容易。以周公霍光的才干还历经流言变乱,仗着君主明白才免于大难。孙权当年生杀大权从不委任他人,临终匆忙间才将太傅召回托孤,其实他的权威并不牢固。这种情况下,太傅离开庙堂亲赴疆场,恐怕不是好办法。东吴虽然号称团结和睦,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您不将这些肺腑之言转告,又有谁能为他分忧?如今还是应该回师务农,几年后在东西并进也不晚。"邓艾说的直率,张嶷说的委婉,但意思都一样,诸葛恪失政于内兵败与外,他的一只脚已经迈进了鬼门关了。而执迷不悟的诸葛恪不但想不到这些,打了大败仗的他反过来还要再度调集人马北伐。当年推荐他为托孤大臣的孙峻见到诸葛恪已经成了人民公敌,趁火打劫暗中向孙亮诬陷他要谋反。主政仅仅一年半的诸葛恪自己将一只脚迈入地狱后,另一只也终于被人踹了下来。

            冬十月,孙亮和孙峻为诸葛恪设下了鸿门宴。或许是感到自己大限将临,诸葛恪在赴宴前一天晚上坐卧不安。第二天诸葛恪到了宫门时,孙峻已经埋伏好了人马。他担心诸葛恪突然闯入看破这个计策,亲自出来迎接:"听说您最近贵体欠安,不如回去休养。我自然会向陛下解释。"诸葛恪不知是计:"没什么,我能坚持。"诸葛恪的手下也有人感到气氛不对,暗中给诸葛恪带来了简单的密信:"今天的布置不同以往,恐怕有变故。"诸葛恪将这些消息告诉他的儿女亲家,东吴重臣滕胤。滕胤劝他回去,而死到临头的诸葛恪仍然保持了他一贯的作风:"这些废物能有什么了不起!顶多就是在饮食里下蒙汗药罢了。"因此,他带剑上殿,坐下后也不轻易饮酒。孙亮见状,出来打圆场:“太傅贵体多病,想必府上有养生的好酒,不妨派人取来。”诸葛恪这才喝了几杯。酒席间,孙亮找个借口离开,孙峻也说要去“方便方便”。方便回来的孙峻却从一身长袍变成了短小精悍的打扮并手持利刃:“奉旨捉拿诸葛恪!”诸葛恪大惊,连忙拔剑但孙峻的刀却先到了一步(古龙曾反复强调拔剑速度的重要性,这个诸葛恪怎么就是不重视呢!),诸葛恪立刻身首异处。诸葛恪的随从试图为他报仇,也被孙峻一刀砍倒。孙峻杀掉诸葛恪后面不改色接着喝,然后派人搜捕诸葛恪的亲属。诸葛恪的儿子听说老爹倒霉,立刻带着老妈向魏国跑(从此吴国因内乱失势的官员逃向魏国“政治避难”成风,即使是皇亲国戚),也被追上后灭了族。

            鸿门宴后,大家立刻拥戴孙峻为太尉。孙峻手握大权后身边立刻就多了马屁精。这些星宿派前辈的一通猛吹后,他也得意洋洋地进位为丞相大将军,独揽军政后连御史大夫(纪律检查委员会)也不置。诸葛恪死了,可是吴国的内部矛盾并不曾因此缓解,看来您并没有明白诸葛恪是怎么死的啊。诸葛恪掌权后好歹还开明了一阵,而这个孙峻似乎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开明,整天忙着在宫殿里找宫女胡来,最后还勾搭上了全琮(已经去世)的妻子,孙权的长女鲁班公主。这个家伙后来也因此激起民愤并招致暗杀,但因为短命而最终避免了诸葛恪第二的下场。就这样,吴国旧的去了新的没来,诸葛太傅当年横行,孙大将军继续霸道。大家接着在更加浓厚的乌烟瘴气中苟延残喘。

            此后不久,北方的魏国也发生了一起内讧。作为结果,大将军司马师杀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以及皇后的父亲张缉。然而,这件事三国志,资治通鉴和世说新语的记载有相当的差别。司马师年少时,和何宴夏侯玄等后来的死敌相当要好,也曾参与他们的浮华之交并为八达之一。何宴对夏侯玄司马师相当的欣赏,经常称赞他们的才干并将他们相提并论。司马懿兵变后处理曹爽党羽,但对四聪八达并不曾一概打压,八达之首诸葛诞还从此飞黄腾达,毕竟他们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界限既清楚又模糊。夏侯玄确实有些真才实学,他曾经在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向司马懿提出过三项政治改革建议,其主要论点为第一,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虽然已经几十年,但实际执行中总不太规范,因此他建议进行改革限制中正干预政府用人的权力;第二,曹魏沿用了东汉州郡县三级政府制度,但郡这一级职责不明,经常是县里的实干被郡一级作为自己的政绩冒领,因此建议将其精简为州县两级;第三,汉朝对于百官的服装有相当的要求,大将军以上的人必须华服,为了提倡节俭反对奢华他建议改革服制,废除这些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这三项改革都得到了司马懿的肯定。可见夏侯玄还是有相当的政治才能,并且名声在外。但红颜薄命,他提出这些建议时司马懿正遭到曹爽打压,而曹爽哪里会管这样的"闲事"?曹爽覆灭后司马懿又因为他是曹爽一党及表弟而疏远了他,从此他仅仅担任了一些位高权不重的闲职。因此,他的建议仅仅停留在建议。

            这一事件的导火索是中书令李丰。李丰年少也相当有名,因此被曹魏启用。当年他的政治态度介于曹爽司马懿之间,因此曹爽倒霉后他得以幸免,司马师对李丰也予以重用。然而,李丰最欣赏的其实是夏侯玄。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来,时不时的和魏国小皇帝曹芳单独谈论国政。司马师知道他们肯定会谈论自己,就把李丰叫来问问,李丰却不敢直说。司马师心说,这不是做贼心虚吗?他当即就火了,立刻将李丰杀死,并收夏侯玄以及与他们关系密切的皇丈张缉下狱(注1)。夏侯玄是当年从长安被司马懿调入洛阳,实际上监视起来的。司马懿去世时,有人祝贺他说这次他不用担心了,夏侯玄却认定自己必死:"司马懿还能因为我是姻亲而客气三分,司马师司马昭这两个可作不到。"如今,终于被他言中。夏侯玄被抓后,面对各种审问都面无惧色。第一,他本来就是高傲的人;第二,他知道司马师不会放过他。正元元年(公元254年)二月,夏侯玄等人以妄图胁迫皇帝(曹芳)杀害大将军(司马师)的罪名被处斩;三月,司马师废曹芳的皇后张氏。

            夏侯玄李丰等人的作为,确实有浮华不实趋炎附势等缺陷,但尚没有反对曹魏司马的具体行动,因此此案基本可以肯定是冤案。三国志中记载的李丰有任命夏侯玄为大将军张缉为骠骑将军的动议,或许真的是他的想法,因此为司马师所不容。司马懿杀王凌相当慎重,欲擒故纵一直到证据确凿才动手,而司马师却没有这样的老到,当然会引起连锁反应。魏国的皇帝曹芳当时已经不小了,对此立刻就起了不满。这个时候,司马昭正以安东将军的身份驻扎在许昌。当年秋,姜维再度进攻魏国,魏国调令他赴长安增援关陇一带。司马昭带领本部人马路过洛阳时按照礼节请曹芳阅兵。当时就有人劝曹芳趁势杀司马昭夺其兵马后再对付司马师,连诏书都替曹芳写好了。然而,曹芳八岁登基从来从来没掌过实权干过实事,突然之间哪里能成就这样的大计?这件事唯一的后果,就是导致了曹芳的倒台。

            注1  这件事是司马师动手的导火索,但各家的差别也在于此。按三国志及世说新语,李丰确有废司马师的计划,而司马师对此有了某种程度的了解后招李丰来。李丰情知事情泄漏,当面大骂司马师而被杀。这里采取的说法根据资治通鉴,略微显得轻描淡写。                    

        第四十一篇    淮南三叛之二  石卵        

            曹芳不敢动司马师,司马师对曹芳可不客气。司马兄弟听说曹芳有杀司马昭对付司马师的动议后,司马昭长安也不去了,带着兵就进了洛阳。司马师立刻召集群臣以皇太后的命令以曹芳昏庸无能为由要废其为原来的爵位齐王另立新帝,大家都不敢有异议,也就顺水推舟地表示了同意。当天曹芳就被迁出了皇宫,另行找地方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