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白话三国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白话三国

第56章

书籍名:《白话三国》    作者:赵括


                                    曹髦打算以这样的布置来摆脱司马氏的控制。然而,朝廷内外还有哪个人忠于姓曹的?傅暇钟会商量后,傅暇自己就上表谦让,同时司马昭率领大军回师洛阳。曹髦看到自己的诡计不能得逞,被迫升司马昭为大将军并录尚书事,曹魏的大权由司马宣王景王就这么名正言顺地传到了文王司马昭的手里。钟会这一战初露锋芒,从此常常得意之色溢于言表。傅暇看不惯,免不了规劝几句:"建功立业不是那么容易的,你还是小心点好!"趁着司马师亲征淮南病逝等一系列变故,西蜀的姜维又打起了陇西的主意。然而此时关于北伐,蜀汉的内部矛盾终于激化,征西大将军张翼公堂之上就和姜维争执了起来,认为国小民弱,不能连年动武。姜维不但不听,还带着张翼一起北上。同时出征的还有夏侯渊的儿子,此时已经升任蜀汉车骑将军的夏侯霸。

            关于蜀汉的北伐,这里谈一点自己的看法。这一点上,蜀汉和魏国战术上互有胜负一直是大多数人争论的焦点。但是蜀汉战术上的胜利到底是能够带来战略上的转机,还是会导致战略形态的进一步恶化?这看似当然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对此,我认为最为精辟的论述要数战国时纵横家的鼻祖张仪。这里将《战国策》里他游说齐王的话原封不动照搬,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是何故也?齐大而鲁小。今赵之与秦也,犹齐之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胜秦之名,而国破矣!是何故也?秦强而赵弱也。

            战术上的胜利不但未能带来战略态势的改善,反而恶化了战略上的处境,为什么?没什么道理,就是因为齐大而鲁小,秦强而赵弱!而三国时的态势,毫无疑问是魏大蜀小,曹强刘弱。蜀汉战术上的胜利是否能够带来战略地位的改观,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战争是有消耗的,胜利是有代价的,这不能被忽视的一点恰恰经常被忽视。对此诸葛亮是明白的,因此他每次出兵谨慎小心:蜀汉不但不能打败仗,连成本太高的胜仗都不能打!而姜维北伐之不计成本,看来他未必懂。另外,诸葛亮的四次北伐,其中只有一次是因为曹休兵败淮南有趁火打劫之嫌,其余都是自己励精图治后的主动出击。而姜维则完全相反,费祎去世后他掌握军权,几次大规模的北伐几乎都是看到司马内乱来拣便宜。看上去有道理,但历史上有谁靠这点小聪明成就过大业吗?难道你自己就不是匆忙上阵吗?自身虚弱的人,天上掉下的馅饼你也接不住。姜维屡次兴师动众却没有什么收获,就是他不注意“锻炼身体”的恶果。鉴于三国演义的脍炙人口,对姜维抱有好感的朋友不少。对此,刻薄一点,如果说马谡是教条主义,曹休是盲动主义,那么姜维则可谓机会主义。蜀汉内部对此的反对意见,陈寿说他“玩众黩施”,以及《资治通鉴》的评注者胡三省斥责其“屡败而不止,  为亡蜀张本”,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四十二篇    淮南三叛之三  大战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夏,姜维带领几万人马再次北上,向狄道而来。魏国此时在长安一带的最高军政长官已经成了陈群的儿子陈泰。他当即命令雍州刺史王经驰援狄道,自己带领大军驻扎在陈仓(这个部署,是否有看情况直捣汉中围魏救赵之意?)。陈泰命令王经在狄道坚守,等他的大军到了后再和姜维决战,而这个王经却自作主张要独力对付蜀军。在一次小规模的交锋中,王经吃了点小亏。王经不但没吸取教训,反而大举渡过洮河。陈泰听说后大吃一惊,明白这下子糟了立刻派出援兵,自己也亲率大军为后继。果然,姜维一巴掌把这个冒失的王经打得眼冒金星。一场大战后,王经的几万大军只剩下可怜的一万多人,其他的都被打散。王经被迫退守狄道。张翼再次劝姜维见好就收免得画蛇添足,姜维大怒:这样的大胜后哪有不趁势进取的道理!他随即进兵合围狄道,把王经里三层外三层地裹了起来。

            陈泰听说后,立刻召集人马,会同来自洛阳的邓艾等援军急行军解狄道之围。然而,邓艾等人看到姜维大胜后有点灰心,以壮士断腕之说来劝陈泰舍车保帅。陈泰坚决反对:“姜维提兵深入,求的就是速战速决。王经不深沟高垒消磨他的锐气,反而决一死战,正中姜维的下怀。姜维得胜后如果引兵东下,劫掠粮草联结羌兵,那么才是我们的大患。如今他却带着锐气正盛的军队围攻狄道坚城,一旦拖下去他自己的粮草不危险吗?这正是我们的好机会。”三国演义对这一段论述基本上原文照搬,就是把其“版权”给了邓艾。说完后,他立刻动身沿着山势疾进。狄道城里城外围攻的和被围的都没想到援兵来的这么快,城里的士气大涨城外的不敢轻心。同时,西面的凉州也向这里派来了援军。面对着左右夹攻的局面,姜维不敢冒险而退了兵。王经从城里出来见到陈泰后,深刻反省自己的失策:“城里的粮草不够十天的,如果不是您神速解围,那么这座城就完了!如果这样,恐怕连凉州都保不住了。”陈泰到是把这个败军之将安慰了一番,重新布置防务后自己也回师驻扎到上邽。姜维尽管撤了兵,毕竟有大胜的战功。几个月后,他因此被提升为大将军。

            姜维撤退一年后,魏国的将军们又开始讨论起边境的局势。大多数人认为姜维去年退兵后会吸取教训不会轻易动武,而刚刚晋升为安西将军的邓艾却提醒大家冷静点:“去年洮西兵败,不是一般的损失,损兵折将百姓流离失所,几乎是地狱门口捡了条命。如今他们毕竟有趁胜的势头,而我们元气未复,这是其一;他们将士互相熟悉,又是厉兵秣马多年,而我们的将领年年更换,战备也不完善,这是其二;他们北上可以乘船,而我们只能靠两只脚,这是其三;狄道、陇西、南安、祁山都是我们必须防守的要点,而他们只需要攻击一处即可,这是其四;攻击南安陇西,则可以连结羌人为援兵,攻击祁山,那里有良田千顷,不用为军粮发愁,这是其五。对手并不是无能的人,不会看不到这样的好处。他们必定会再度出兵。”

            邓艾话音未落,姜维卷土重来。甘露元年(公元256年)七月,姜维再度北上祁山。看到邓艾有所准备,他改道董亭偷袭南安。邓艾早就防着这一手,抢先占据险要。姜维马上变招,趁夜里渡渭河延山路直奔上邽,并和蜀汉的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好共同攻击。然而,不知为什么这位胡大将军却未能按期到达。邓艾抓住战机,在段谷一战将姜维打垮。蜀军伤亡惨重,姜维回去后日子立刻就不好过了。他也只好上表自贬,把刚刚戴了几个月的大将军头衔交出后任后将军,但仍然代理大将军一职。相反,邓艾因此功劳升任镇西将军,成了陇西一带魏军的新任统帅。

            文钦到了江南后,被东吴任命为镇北大将军。他整天围着孙峻说北伐的好处,终于把孙峻心眼说活。姜维兵败这一年的九月,孙峻召集兵马大动干戈,却“人有旦夕祸福”病死在了征途上。临终前,他把军政大权交给了亲族孙綝。孙峻这次北伐到不是一无所获,他死后的安排不但激起了东吴内乱,他生前的进攻还诱发了淮南的战火。孙綝这时的职位不过是偏将军,谁理他那一套?骠骑将军吕据当即联合司徒滕胤要动手杀这个姓孙的,却反过来被他所杀。十一月,镇压了政敌的孙綝一步登天出任大将军。

            孙綝的掌权,足以让魏国庆贺一番。然而,他们却没有这个闲空。甘露二年(公元257年)夏,淮南再次爆发叛乱,这就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战,淮南第三叛。

            淮南第三叛的主角,就是担任魏国征东大将军的诸葛诞。诸葛诞是诸葛瑾亮兄弟的亲族,《世说新语》中称诸葛三兄弟,"蜀得一龙,吴得一虎,魏得一狗"中的一狗。不过,这个狗字并没有贬义,是对他"忠狗""功狗"身份的肯定。作为当年四聪八达中八达之首,魏明帝曹睿时代被"下岗"。曹爽当政后他被重新启用,司马氏对他也相当的地拉拢。他久镇淮南,平定毌丘俭之淮南二叛时更是出了大力,后来又因为战功而被加升为征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这个时候,他所交好的四聪八达已经大都倒台身死,他也深感不安。为此他暗中养了数千死士,万一有什么变故不至于落到王凌毌丘俭的地步。孙峻进攻淮南而病死的一仗中,司马昭估计他的人马足够抵御,他仍然请求司马昭增兵十万守卫寿春,还要在淮水旁边筑城,实际上是要趁机加强自己的实力。对此,司马昭当然有所警觉:这不是当年王凌玩过的老把戏吗?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巡视淮南后,也建议司马昭将诸葛诞召回:"他肯定不会来。不过,拖得越晚事情恐怕闹得越大。"甘露二年五月,司马昭下定决心将诸葛诞征召入朝担任司空。诸葛诞得到诏书,顿时觉得事情不妙,决意举兵反叛。他首先攻杀扬州刺史乐綝,然后强征淮河南北官兵十余万,加上扬州新附四五万人并准备了一年的军粮打算坚守寿春。同时,他派人带着自己的儿子诸葛靓到江南为人质,请求东吴出兵援助。孙綝初掌重权正打算建功立业,看到有这样的好事,立刻派文钦等人带着三万大军先行,自己随后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