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中唐侠隐

乐读窝 > 玄幻小说 > 中唐侠隐

第91章

书籍名:《中唐侠隐》    作者:柳下梦全


                                    转身带众弟子回太乙宫。

            奚郎痴立溪边,心中从前和今日许许多多事情掠过,搅成一团,解也解不开。半晌一声鸟鸣间关,奚郎方醒转来,将溪水洗一把面,也不进太乙宫,径直下山朝东去向小华山。

            这边秦宁与几名剑宫弟子得意洋洋打马回长安,心中直如沙场建功,封作了万户侯,路过韦曲剑宫时心道今日大灭太乙门颜面,长了长安剑宫的威风,如此好事怎能不知会阎峰师兄和师父们,便兴高采烈入剑宫禀报。

            哪知阎峰不喜反怒,痛责道:“你等身为神策军将,出使成德大事在即,居然无端招惹太乙门这样的江湖门派。念在你等明日出使,暂免了处罚,待从成德回转再一并赏罚。”

            那二师叔骆二劝道:“咳,咳,阎师侄,这几个徒儿虽然胆大妄为,不过也算没丢咱长安剑宫的脸面,算我徇私情,暂饶他们一回吧。”

            那三师叔孟三也冷笑道:“依我看,灭一下太乙门的威风也好。这太乙老道仰仗一点江湖臭名,从来不肯与我长安剑宫通融,上次骊山大会他太乙门居然不来,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还有那个终南道人,销声匿迹了十多年,居然大摇大摆的回太乙宫,要不给太乙门一点小小的惩戒,只怕没几天敢骑到我们的脖子上。”

            阎峰道:“二位师叔,太乙门弟子虽不多,散居全国也不下百数,而太乙宫千年香火,从太乙宫得了道箓、薪火相传的道士更不下数万,其中华山派、崆峒派等都是江湖名派,血脉相连,一呼百应,更遑论素与太乙门交好的丐帮、少林。况且我长安剑宫结盟、灭柳家寨、天龙寨、驼山派等,以及各地开分堂之事,太乙门始终不曾阻挠,如今我剑宫助皇上安固西南、削平河北,所图皆是国家大事,何必无端卷入江湖恩怨?”

            秦宁才不想国家大事,总听着阎峰抬举太乙门是因着唐宁的缘故,更加妒火中烧。唐宁在河北坏了他剑宫卧底的大事,阎峰居然不往心里去,往日见他们几个同窗时常提及唐宁,赞赏有加,至今念念不忘唐宁不肯留在剑宫的遗憾。

            骆二摇摇头道:“阎师侄所言有理,我剑宫乃是天子羽翼,自不必和一个江湖门派计较。不过阎师侄,咳,咳,可否听过这样一句话,唤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剑宫与江湖门派结盟骊山时,早已卷入江湖中了。”与孟三对望一眼,二人微微点头。

            阎峰轻轻一笑道:“江湖人物只知快意恩仇,重诺轻命,卷入江湖恩怨中不可自拔。我剑宫上助朝廷讨平藩镇,下助地方攻灭匪巢,所行所为又何曾是江湖作派?只要这些门派不割地自重,搞独立王国,安心做他的江湖人,不阻挠我剑宫行事,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各行其道便是。”

            孟三轻轻冷笑一声。阎峰转头向秦宁等人道:“明日你等随成颀师兄前往成德,不得再行生事。那韩愈是个文官,真刀真枪的场面没见过,你等却一定要撑起神策军的脸面,此去一切听成颀师兄安排。秦宁,你在无极帮有一段日子,对无极帮情形应该了解,此次派你去也是为了给成颀作个参谋。无极帮对你一定记恨,你切小心暗中行事,莫暴露行藏。”

            秦宁道:“阎师兄放心,秦宁一定不负师兄所望,无极帮中秦宁还有几个……”

            阎峰止住他讲话,屏退左右,只留秦宁与骆二、孟三,道:“此去责任重大,王庭凑归服便罢了,如若不然,便要成师弟行刺。王庭凑的功夫据你所言断不及成师弟,我虽不甚了了,但骊山大会见过他的轻功,以他的年纪,这几年能有多少进展,成师弟对付他绰绰有余。你定要将无极帮的情形细细交待给成师弟,不到万不得已,不需动用内线,将来挟制无极帮还用的着。”

            孟三道:“何不象对付驼山派一样斩草除根。”

            阎峰摇摇头:“上次已大遭非议,朝廷颜面受损,此次断不可。”

            骆二道:“倒不如刺杀王庭凑后,立白虎堂冯堂主为无极帮主,凭我与他的交情,无极帮自然可以听命于我剑宫。”

            阎峰点头道:“二师叔所言有理,如此我剑宫便可在河北大力发展,钳制武灵门与幽燕帮。而今长公主和亲回鹘,不出三年,国库稍盈,皇上必能北联回鹘,西击吐蕃。而待边患去后,国内便可省裁各道节度使,其时天下莫不归于王化。”他一副踌躇满志之色。

            骆二嘿嘿一声:“我早看不惯武灵门自以为是的那副德行,第一个便裁魏博。王庭凑这次杀了田弘正,武灵门正好群龙无首,将来对付起来也容易些。上次侠书记表态愿将书记门各道州的分站相让我剑宫设立分堂,我看可以考虑了。”

            阎峰点点头,又劝勉秦宁几句,放他们入城。

            第二日秦宁便充作神策军中一名兵士,随成颀护送兵部侍郎韩愈出使河北真定,王庭凑命兵士排成两排,各架刀枪,从城门口一直架到堂上。他知道韩愈在华山下不得山投遗书的事,心道今日这场面还不把这韩老头吓得屁滚尿流。

            韩愈毫无惧色昂然而入,痛斥王庭凑,大义凛然,他文章为天下师,陈述利害是字字千钧,直指王庭凑关键所在。王庭凑汗流浃背,明知韩愈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却不敢仰视,立即上表称罪。

            到了夜间,成颀向秦宁问明无极帮总堂情形,悄悄潜入。秦宁熟睡之时,却被人急急摇醒,睁眼一看,却是同来的一名剑宫师弟,刚要张口。那师弟摇手示意噤声,将他轻轻拉出房去,拉到一片树林中,轻轻道:“秦师兄,你快逃吧。”

            秦宁愕然询问,那师弟急匆匆道:“方才我出去小解,正遇见成师兄将刘师弟和王师弟叫去,说是要将你绑了。”

            秦宁忙问:“为什么?”那师弟急道:“我也不知道,总之我听得清楚。”

            秦宁愤然道:“成颀欺人太甚。”

            那师弟道:“谁让人家是掌门的甚么外甥,我们旁支弟子要进神策军,真是难于登天。可是二堂和二支弟子寸功未立,象小岳、刘三之流都进去了,那刘三居然还作了将军,呸,活该被杀。念在我们都是旁支,阎师兄照应的,这才跑来告诉你,要被成师兄知道,我也没命了。秦师兄,你快逃吧,我也要回去了。”匆匆便走。

            却见林后剑光一闪,成颀持剑挡住去路,冷笑道:“想回去,去哪里?居然敢通风报信,坏我的事。”那师弟平素便怕成颀,此时更吓得发抖,连忙要叫饶命,成颀不等他话出口,一剑将他刺死。

            秦宁脸色发白,颤声道:“为什么?成师兄,我可从来没有得罪你啊。”

            成颀冷笑一声道:“你当然没有得罪我,你只是得罪了无极帮。”

            秦宁脑子一片混乱,道:“成师兄,我卧底无极帮也是奉了阎师兄之命,再说成师兄为何要替无极帮加害我,莫非你,你是无极帮的?”他惊恐之下,已话不成调。

            成颀哼一声道:“我当然不是无极帮的。”

            秦宁道:“哪你为何为了无极帮害我?”

            成颀哼道:“我自然也不是为无极帮,我是为剑宫。看在你我师兄弟多年,你对我还算恭敬的份上,我让你明白。你以为凭韩愈三寸不烂之舌便能制服无极帮么?他王庭凑写封谢罪表还可以,要是真敢答应纳送赋税,由朝廷派官吏,明天无极帮里就有人会宰了他。”

            秦宁道:“阎师兄说过王庭凑不降,便由你刺杀他。”

            成颀道:“杀掉王庭凑有什么用?继任的帮主还不是一样,杀得完吗?我此次来成德,就是要无极帮尊我长安剑宫为盟主,那王庭凑已同意了,条件么自然是朝廷承认他这个自封的节度使。不过王庭凑个人还有一个小要求,你倒猜猜看。”

            秦宁已经想到了,王庭凑自然是要他秦宁了,以报卧底被欺之恨,争辩道:“成师兄,我秦宁投淮西、奔成德,出生入死,多少危险,可都是为的剑宫啊。”

            成颀冷冷的道:“不错。你确实为剑宫出了力,你不是讲出生入死么,今回便要你再死一次吧。”催剑便来制秦宁。

            秦宁自知非他敌手,何况空手,也不反抗,叹道:“难道阎师兄也会同意送我入无极帮么?”

            成颀冷笑道:“此次到河北,我奉掌门之令全权行事,阎师兄知道了也只有认可。你不用将阎峰抬出来压我。”

            秦宁终于绝望,无力道:“我为剑宫出力多年,再想不到竟死在自己师兄手上。”

            成颀道:“你以为你配我来杀么,我只是要将你送给王庭凑。”出指欲将秦宁穴道封住。

            却听嗤得一声,不知飞来何物,打在成颀身上,成颀顿时便如泥胎雕塑一动不动,手指仅离秦宁一寸,却再点不下去。

            秦宁见林边人影一晃,心知有人相救,也顾不得别的,忙从成颀手中取过长剑,翻墙逃脱。一连数日,昼伏夜行,也不辨东南西北,只想尽快逃出成德。某日曾路过一处县城,见城门口居然悬着自己的图象,竟写着自己与神策军将因故口争,怀恨刺死军将,畏罪潜逃的通缉令。这一来,秦宁更如惊弓之鸟,连稍大的城镇也不敢经过,唯恐有人认出。

            这日里终于逃离成德地界,到了卢龙镇的乐寿县境。秦宁方松了一口气,自忖此番莫说是成德,连长安河东等剑宫势力之地也去不得了。想起自己所受冤屈,不觉悲恨交加,拔剑四顾,竟不知何去何从,连日奔波,加上饥饿,弄得自己蓬头垢面,形如乞丐。

            最初从真定逃出之时,秦宁尚满脑子想着奔回长安,找代掌门阎峰和师父申诉,其后几日渐渐冷静,心道:“即便见着了师父和阎峰也未必能洗刷这不白之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