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总有刁民抢超市

乐读窝 > 科幻小说 > 总有刁民抢超市

第105章 古代赈灾下

书籍名:《总有刁民抢超市》    作者:机甲妹纸

  这条街上的居民们,忽然被一阵香味勾醒,各处破庙中还幸存着的乞丐哆哆嗦嗦的,循着香味来到了百货铺门口。
  还未到百货铺,香味愈发浓郁,远远的,就能看到整条紧闭的店铺中,只百货铺冒出滚滚带着肉和米粥香气的白雾。
  店门口挂着一块幡布,上面写着几个黑色大字,在白雾中隐隐绰绰,看不清晰。
  “爹,是那家百货铺!”
  一个脏兮兮的孩子窝在父亲腿边,怯生生的对父亲说着,眼睛却直勾勾的看着店铺,舍不得眨一下眼睛。
  整个宋国,只有一家名为‘百货铺’的店铺,这店铺在全宋国上层阶级非常出名,因为这里专出宋国所没有的金贵玩意儿,也卖平民用的东西。
  尤其是那叫做铅笔的笔,写出来的字仿佛是拿着煤炭,但却比拿煤炭更精致干净。这里还卖那种非常便宜的宣纸,拿着铅笔在宣纸上写字,非常方便。
  百货铺出来的铅笔、能够擦掉铅笔字迹的纸张,还有廉价的宣纸,让多少读不起书的寒门学子有了希望。
  百货铺在这个小镇的名声,就更大了,以前每天看着百货铺里人来人往,进出的许多都是其他国家,甚至发色和眸色不同的外邦人,要说这里最热闹的地方,除了百货铺,没有别的店铺能与之比肩。
  后来,战事将起,寒潮初临,各地米粮都在疯狂上涨,只有这家日进斗金的百货铺,依旧保持着原价售卖,直到库存全部卖光才关门。
  这一天,天刚亮,所有店铺都还没有开门的时候,百货铺却忽然悄无声息的打开了。
  这时,一阵风吹过,吹去那阵源源不断的白雾,终于,有识字的人看清了那块幡布上的字:顾记施粥点百货铺后面真正的老板姓顾,这一点,由于想要探查货源的人们从刘绣娘口中时不时听到,知道的人不在少数。
  一看是施粥点,看到的那些难民激动起来,或冲回去叫上相熟的朋友、亲人,或直接冲上去。
  百货铺门口放着两个大桌子,两个大桌子上,放了三个热气腾腾的桶,三名略有些眼熟的店铺伙计负责舀粥,另有六名衙役,持刀站在桌旁维持秩序。
  这六名衙役是顾若安让刘绣娘特地去向本县县太爷告知今日施粥,不需要刘绣娘主动索要,这段时间为了城中百姓冻死饿死的数量愈发增多而头疼的县太爷大喜,主动派出六名衙役前来帮忙。
  这一个施粥点,就算只施粥一天,都能至少让吃到的人维持三天不被饿死。有了第一家施粥的商家,那些自诩慈善人家的大户人家,必定也会开始跟风。
  这个时间点,顾若安还在古代位面的二楼往下看,随着超市一步步升级,能在古代停留的时间更长。
  原本是每晚的六点到次日六点,升级后虽然每晚只提前到五点就没有再变化过,到关闭位面门的时间,却每升一级,都有推迟。如今,已经推迟到了次日十点。
  这点还是这两天顾若安在做古代准备工作的时候,偶然才发现。问及统子,统子挠头,一脸无辜,平日里他们最多在古代位面待到凌晨零点就回去,哪里有时间去试验早上关闭的时间呢。
  统子一脸作怪:“怪只怪我俩的作息太过健康了。”
  说完,他赶紧闭嘴,那公鸭嗓,他自己都听的难受,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度过这变声期。
  发现这边施粥点的难民来的很早,第一个不是那些难民,而是附近一个家里贫穷的大娘,早早嗅到这边香味,早早准备了一个水桶递到伙计面前,嗓门响亮:“快,给我盛满!”
  百货铺的伙计可和别的商铺伙计不同,顾若安做慈善,为的只是自己心里舒服,并不在乎名声如何,早就想到有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况,让伙计们不用太过客气,如果好言好语没用,那就一口都别吃了。
  因此,伙计并没有为难,他提了提自己偌大的粥勺:“大娘,一人只有这么一碗,多的不行,您看是看不上的话,可以让给后面更有需要的人。”
  大娘不乐意了,想着你们出来做慈善,顾忌的就是脸面,你不给,我就闹到你们不得不给,还得赔偿才成!
  无论哪个位面,总少不了这种贪便宜没够,还想从好心人身上刮下一层油的人,这些人说不上有多坏,但却足够恶心。
  果然,她开始嚷嚷:“你们百货铺,一年到头挣了咱老百姓多少钱,现在施个粥,还这么小气,你们这些商人户,还给不给我们这些穷苦人一点活路了啊!”
  伙计一点不慌,这种时候,最慌的可不是他们这些施粥的人,而是生怕他们停止善行的县太爷。
  果然,一旁的衙役上前,抓着那还想继续嚷嚷的女人甩到一边。
  其中一个衙役气不过,指着那女人的鼻子大骂:“谁给你这娘们的脸,百货铺卖的东西,贵的价值几十上百两,便宜的那些反而比别家商铺更加便宜,尤其是铅笔、橡皮和廉价的宣纸,让多少读不起书的人能够重新读书,一开始各大粮铺涨价的时候,又是谁顶着压力不肯涨,直到把所有米粮都卖给你们这些所谓的穷苦人的?”
  排队的人群中,或真心,或只是为了能够不得罪百货铺而附和,又或者是嫌弃那大娘浪费大家时间而怼人的,直把那一叉腰能骂蔫整条街的大娘给怼的捂脸逃离这里。
  队伍中,不乏有大娘的亲属,甚至丈夫、儿子儿媳、孙子孙女等等,不敢吭声,怕被人揪出来赶走。
  他们家是真的穷,虽然在镇上,但存粮反而比乡下的人更少,家里已经连着断粮好几天,维持着保持吃一天断两天的流程,就为了能够撑到春耕之后。
  这娘们,家里都这样了,还不肯闭上她那破嘴,这百货铺能够弄到别的大商铺都弄不到的稀奇货源,说明背后来头之大,根本难以想象,哪里是她一个老妇人想污蔑就能污蔑的。
  那大娘被赶走后,队伍恢复正常,就算看到顾记施粥点给的粥非常稀,也再也没有人敢胡咧咧。
  那小乞儿跟父亲排在前方,手里端着破了口子的碗,看着热腾腾的碗里,白白的稀米粥中,还混着一颗一颗的粉色玩意儿,水面上似乎还飘着什么。
  走出人群,光线明亮,再次看去,小乞儿惊喜的用脑袋轻撞阿爹的大腿:“爹,爹快看,这上面飘着的是油花吗?”
  “这绿色和红色的小点点,是菜和肉吗?”
  很快,先一步取了粥的人惊喜万分,虽然这白米粥稀了点,里面竟然还有一点点肉、白菜以及热乎乎,吃了让人身上能提起劲儿来的油花!
  除了这些,这白米粥竟然还带着点咸味,里面放了盐!
  顾记施粥点在镇上掀起一阵热潮。
  这次,不是因为百货铺出名,而是因为这次雪灾后的第一家愿意出来赈济灾民的人家,以及给大众的粥里竟然还带着蔬菜、盐和肉!
  到了第二日,镇上的一户大善人也出来施粥的时候,顾若安这边的粥,从咸味变成了甜味,这次没有放盐,放的是白糖!
  这也就导致了,百货铺施粥,虽然不比别家的粥浓,但吃着更顶饿。
  也是因此,不仅是在贫民间,就连在那些大户人家,都颇有好名。
  不是因为给了盐、糖、肉,和冬日里难得的蔬菜,而是因为百货铺既然能把比米还要昂贵的这些东西拿出来给大家分着吃,却依旧只给这点米,这说明不是因为百货铺小气,而是百货铺的粮食有限,只能利用更昂贵的食物加入其中,来赈济灾民。
  这恰恰说明了背后之人的用心。
  也因此,好多人想起来,当初百货铺粮食不肯涨价,导致所有人蜂拥而来,将百货铺的粮食一购而空。想必粮食就是在那时候出现了短缺问题。
  顾若安这边,却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般粮食短缺,她只是不想过度消耗现位面的粮食,每天只提供五百斤粮食,加上那些肉、大白菜和盐,足够供一万五六千人。
  施粥第二日多了一户人家,也给顾若安这边减少了不少压力。
  新位面那边,遭到了顾若安的疯狂捕猎,为了提供给古代位面每天两只野猪,施粥十天,附近有二十头野猪被抓,一时之间,再也没有凶猛野兽靠近小木屋,如果他们还想继续捕猎的话,每天都得更加深入丛林才成。
  顾若安看看天色,抹了把额头:“今年我们在这里也开始大量养殖和种粮食吧,不然哪里出问题,总靠现代位面,那边也吃不消。”
  况且,若是日后现代位面出问题,古代这边再起战事,粮食短缺该怎么办?
  顾若安想的很多,统子却是顾若安指哪儿,他就打哪儿。
  古代施粥到了第十二天,顾记施粥点的肉开始变少,除了新位面那边越来越难遇到野猪之外,古代这边好些人也在嘀咕,百货铺的人到底是养了多少猪,才能供应这么久。
  要知道,古代养猪技术落后,加上驯服野猪的历史尚短,一只成年家猪体型较小,能有七八十斤的重量都算是养的膘肥体壮。
  按照顾记施粥点的出肉量,这一天得有六七头猪,十几天下来,那就是七八十头猪被宰杀。
  第十二天,粥里的肉变少,可能只能看到油星,但看不到肉,反而在所有人眼中是正常的,甚至有许多人暗地里脑补,觉得百货铺是将自己家的养猪场几乎全部宰杀,来供给给这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现在是雪灾,百货铺倾囊相助,每天哗啦啦的银子往外流,也不知道得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过去是铅笔、想必和宣纸,明明那些东西弄的好了,也能卖上高价给别人,比如行军的时候,用毛笔多麻烦,这时候有铅笔就方便多了,字写错了不需要换纸张,更不需要把字划掉看的脏污一片。
  比如长途跋涉去什么地方的时候,路上用这种笔用于书信更方便。
  一支笔、一块橡皮,和十张宣纸,此为一套,让别的商家来卖,这一套可能二钱银子都买不到,百货铺却往外卖出去20文!
  这20文,可能都没有那一套‘学习用具’成本的十分之一吧!
  百货铺的幕后东家每天得自掏腰包多少来供应天下读不起书的读书人啊!
  越脑补就越感动。
  作者有话要说:        每天都想立flag,想说加更什么的,下个月肯定经常日六日万,但我这嘴,常常都是好的不灵坏的灵,还是不立flag了。